東北網1月10日訊 9日,哈市清冰雪辦召開冬季極端天氣清冰雪工作座談會,就如何清理目前路面薄冰聽取了專家和專業人士的意見,專家針對清冰雪工作中出現的問題,提出了六點可行性建議。
用氯化鈣融雪應對-30℃天氣
座談會上,哈市環衛辦副主任孫明磊提出,目前使用的以氯化鈉為主要成分的融雪劑有兩個缺點:一是氯化鈉融雪劑只能應對-20℃以上的天氣,當氣溫降至-20℃以下時,該類融雪劑收效甚微;二是,氯化鈉融雪劑對環境污染較大,因此哈市要求少用甚至不用,只在坡路和交通節點使用融雪劑。
對此,省化工研究院總工程師陳建濱表示,目前比較有效又環保的融雪劑是以氯化鈣為主要成分的融雪劑,這種融雪劑可應對-30℃的天氣,從而保證重點區域、重點坡路不結冰。氯化鈣融雪劑融雪速度非常快,是普通融雪劑的好幾倍,而且對金屬和植物的破壞性極小,建議在容易堵車的坡路和交通節點使用。
冬季不用乙醇汽油
出租車司機薛守平提出,現在路面上薄冰多的地方都是上坡和車輛行駛緩慢的地方,主要原因就是汽車尾氣排放了大量的水,導致路面結冰,這和使用乙醇汽油有很大關系。因此,他建議哈市冬季停用乙醇汽油。
對此,哈工大環保專家劉慧玲表示,機動車使用汽油和乙醇汽油都會產生水蒸氣和水滴,使用乙醇汽油產生的水分更多一些。在哈爾濱機動車燃料燃燒後產生的水分,冬天不蒸發而是結冰,因此她建議冬季機動車應該使用產生水分少的燃料。
推廣防滑輪胎
國外一家清雪設備的中國銷售代表董先生表示,汽車廠家在車輛出廠時給車輛裝配的均是四季輪胎,這類輪胎應付一般常見的路況沒問題。但在北方寒冬季節,隨著冬季氣溫的降低和雨雪的增多,路面結冰情況頻繁,常形成“地穿甲”現象,特別是雪融後路面更加濕滑,汽車的驅動輪很容易打滑或空轉,上坡、起步、停車時還會出現後溜車現象,這些都造成冬季駕車的交通事故率遠遠大於平常。
對此,專家建議在冬季來臨或者在氣溫下降到7攝氏度以下的時候,應該選擇更換防滑輪胎,以提高車輛的附著力,減少交通事故的發生。哈市冬季應推廣使用防滑輪胎。
改造坡路路面 增加摩擦力
哈市道橋處一位工作人員也表示,他們在部分坡路上鋪了一層尼龍防滑網,以提高地面的附著力,目前還在試驗階段,如果效果好將進行推廣。同時,在新建和改造道路時,將考慮對坡路的路面進行特殊處理,以增加路面的摩擦力,以提高車輛的通過性。
沙子摻防凍液
對於現有的路面,在沒有有效除冰的方法時,有人建議撒爐灰,但是由於撒完的爐灰很快被壓實,很難清理。對此,省化工研究院總工陳建濱說,可以嘗試用沙子摻乙二醇撒在路面上,可以有效起到防滑作用。陳建濱說,乙二醇是車用防凍液的主要成分,慘了乙二醇的沙子撒後不凍在路面,用後容易清理。
撒路面防滑 買專業清薄冰設備
對於道路上的薄冰,現有的大型機械很難清理,只能靠人工。此前購買的破冰機,只能清理較厚冰層的冰,對於薄冰也無能為力。哈爾濱市城管局副局長魏昶表示,他們8日晚用改造的清冰機對路面上的薄冰進行試驗清理,但是由於路面上的冰太薄,很難清理,砸重了破壞路面,砸輕了效果不好。
目前他們向上級部門打了報告,已經獲得批准,購買一批清雪設備,其中主要就是用於清理薄冰的設備。魏昶表示,現在哈市有關設計人員也在進行清冰機械的研發和改造,他們也將對這些設備進行實地試驗,如果效果好就會進行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