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1月10日訊 當今,讓人眼花繚亂的各類高科技電子產品在給人類帶來便捷和快樂的同時,也產生了大量的電子垃圾。哈市每年產生的電子垃圾約有6700噸,由於沒有科學的回收、分解、銷毀和再利用循環體系,這些電子垃圾大多被隨便遺棄,給城市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不容忽視。在今年的哈市“兩會”上,多位人大代表建議,哈市應對電子垃圾的處理進行立法管理。

廢舊家電隨意扔在街邊
現狀廢棄電子元件隨便扔污染環境
9日,記者在哈市道外區崇儉街看到,收購廢家電的店鋪一家挨一家,這些經營者將收購來的廢舊電子產品拆解之後,將廢棄電路板、熒光屏等電子元件隨意地扔到街邊。
據人大代表趙生慶介紹,權威部門統計數據顯示,每年哈市有60萬至80萬件家電報廢,年產電子垃圾約有6700噸,並以每年5%以上的速度增長,由於沒有科學的回收、分解、銷毀和再利用的循環體系,這些廢舊電器和電子器件給城市環境造成的破壞和污染已不容忽視。
趙生慶表示,電視機的顯像管含有易爆性廢物,陰極射線管、印刷電路板上的焊錫和塑料外殼等都是有毒物質。制造一臺電腦需要鉛、汞、鎘等700多種化學原料,其中50%以上對人體有害。對完全失去利用價值的電子垃圾,簡單采用傳統的填埋或焚燒方式處理,對環境、土壤的破壞難以估量。
建議出臺法規合理處理廢棄家電
在“兩會”上,人大代表趙生慶、王強、西鵬不約而同地提出,政府應對電子垃圾的處理進行立法。
趙生慶表示,相關部門應出臺政策,鼓勵生產廠家或經銷商,對廢棄的電子產品制訂長期的回收計劃,並給予相關優惠政策。
西鵬建議相關部門,加大力度扶持商家對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空調四類家電實行以舊換新的惠民回收方式,同時將手機納入基金征收范圍內。
王強表示,對舊電腦的處理可采取再利用辦法,通過回收整理昇級後,無償或低價提供給信息技術應用不發達的農村作教育和培訓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