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哈市綠色食品認證數量國內名列前茅 始終未形成拳頭字號
2013-01-16 14:47:17 來源:東北網-哈爾濱日報  作者:徐光勝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16日訊 徐朗盤算著將王寶的蔥油餅發展成一個年入3億元的產業化大企業,但前提是得有配方。“配方就是我得親自做……”王寶的回答,讓徐朗氣憤:“你只能一輩子賣蔥油餅!”

  電影《泰囧》中的橋段讓人噴飯爆笑,但現實卻沒法一笑了之。

  哈爾濱,有無可比擬的農業資源優勢,也具備了國內最多的綠色食品認證。但多年來,扛著農產品大市牌子的哈市,卻始終未制造出像鄭州“思念”、南京“雨潤”、嘉興“五坊齋”等與資源相匹配的“大牌”。

  產業化糾葛固然是繞不過的話題,但其背後人的因素卻發人深思。

  在個體戶和企業間的孤島上徘徊

  “現在很多農產品加工的中小企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多年從事農產品流通和營銷的東北農業大學教授王杜春說,很多本土企業發展多年即使有了企業的“皮兒”,可“瓤兒”依舊是以家庭為核的個體戶。

  能不能從個體戶工廠走向標准化企業運營,是一個企業壯大的關鍵。而本地很多農產品企業恰恰停留在這樣一個節點上。

  王杜春曾對一個農產品加工廠進行一番企業架構改造,但在他走後一個月裡,在老板親屬們的“身體力行”下企業又重新回歸“個體戶”。如今企業已創辦10年有餘,年收入依舊停留在兩三千萬元階段。王杜春的一名溫州學生,同樣創業10年,公司經過多次蛻變現已成功上市。

  在他看來,哈市大多中小農產品企業和農村合作社都是由農民創辦,發展和成長受到創業者自身局限——小富即安又懼怕風險,於是很多有良好成長空間的企業多年來一直停滯不前。

  “在南方江浙等地,很多農民企業創辦者層次不見得比哈市高多少,但它周邊的氛圍提供了一個好的參照系”,他說,更市場化的氛圍讓南方創業者更敢於主動借助外力——引入人力或資金參與到企業的運營中來,幫助他們發展。

  “從整體來看,黑龍江是計劃經濟慣性較重的地區,外向型的市場化思維依舊欠缺”,省社科院農業經濟研究所研究員田保強指出,無法充分參與市場競爭,不但影響中小“個體戶”向標准企業運營上過渡,又反過來影響產品走出去。

  在采訪中,一位本地特色稻米加工企業負責人告訴記者,其精包裝稻米在哈市賣5元錢很費勁。但他知道其產品以品質而言,在北京即使10元錢也會很好賣,他也知道產品在長江以南有巨大的市場需求。不過,他的產品依舊滯銷——因為不知道怎麼找到那邊的買家,而且擔心“運費貴,萬一銷路不好怎麼辦”。

  盡管看到外面的世界,但個體戶式的思維和運營讓企業無法邁步向外。於是,很多企業依舊停留在個體戶轉向企業的孤島上,像個永遠都長不大的孩子。


 

  名豆包仍“征戰”街頭巷尾

  阿城亞溝鎮被譽為“中國黏豆包第一鎮”,陳金生黏豆包廠是其最大黏豆包生產企業。

  這家由陳金生在街頭市場摸爬滾打了20年後建立的工廠,10年間由幾百平方米加工車間,發展為如今具有冷藏室、面積逾2000平方米的“大企業”。不過,負責經營管理的只有5個人——除了陳金生夫婦倆外,再就是女兒、女婿以及侄子。

  老板陳金生一直兼任送貨員。他堅決不聘外人參與管理運營的理由是“不放心”。據說這是當地一些企業奉行的“鐵律”。

  陳金生黏豆包每年銷售300噸,客戶多是老客戶和主動找上門來的經銷販。他們的產品一半在省內銷售,其餘銷往北京、大連、上海等外地市場。不過海量的黏豆包最終的銷售地點大多是農貿市場和街頭攤點,每斤售價從2.1元到2.4元不等,平均利潤只有2毛錢。

  “有沒有打算進超市?”記者問。

  “進超市手續太復雜了,沒試過。”

  陳金生也沒有申請綠色食品認證,因為“申請周期長、手續繁瑣”。雖然企業會因此拓展出新的市場空間,通過售價提昇利潤也會大增,這個道理顯而易見,但他似乎從沒想過這些。

  在陳金生的經營中,“欣欣向榮”與“擰巴”在企業運營中無處不在——發現了南方的市場空間,卻沒想好怎麼開拓;知道誰在冒名自家牌子,卻“沒有時間”且不屑於“打假”;他們努力擴大產品銷量,卻沒想進入更高層次的市場……2000多平方米的工廠,始終保持著作坊式經營模式。

  陳金生認為目前企業產能已達到極限,怎麼讓企業邁上一個臺階,賣了30多年豆包的他有些迷茫。


 

  沒有標准“孤島”也淪陷

  大多處於零散的個體戶階段的本地農產品,無法形成標准,更不能規范生產保證產品質量。在這個品牌為王的時代裡,哈市農產品很少形成有號召力的品牌。

  亞溝黏豆包口感極好,據傳已有近千年歷史。不過,和同樣歷史悠久的嘉興粽子能“包”出“五坊齋”這樣蜚聲海內外的食品品牌不同,年產5000噸的亞溝黏豆包至今仍停留在原始作坊階段——全鎮大小黏豆包加工“企業”40多家,只有兩家通過最基本的食品QS認證,一家通過綠色食品認證,沒有一家通過有機食品認證。結果,產品大多擺在地攤賣。

  田保強指出,由於農產品企業自身成長有先天不足,後期缺乏有效市場化轉型,導致哈爾濱農產品產業處於一地雞毛狀態。若一直只會簡單生產不注重現代營銷,極可能淪落為原料供應基地。

  事實是,在不進則退的激烈市場競爭中,一些“原字號”產品市場之路也越走越艱難。

  當年呼蘭大蔥因品質高,商販要靠“關系”纔能收到,如今在家門口還要賤賣。而較其晚兩年獲得國家“地理標志”的山東壽光大蔥,如今已高價遠銷海南。

  據阿城農委相關負責人介紹,在山東大蒜以企業為主體的猛烈攻勢下,阿城蒜至今仍處於散戶種植、商販購銷的“原始狀態”。由於缺乏最起碼的脫毒處理,蒜種質量近年已呈現明顯衰變現象。隨著蒜種退化,產量收益均降,農民逐漸棄種。他說,“如果這種局面持續下去,阿城蒜可能將走向消亡。”

  遲來的“市場推手”

  不久前,哈爾濱綠色農產品展銷會登陸上海,這是哈市首次組織本地農產品企業抱團腳踏實地試水南方市場。

  很多參展的中小企業說“從未走到那麼遠的地方”,這次展會的結果大家大為驚喜——在本地打轉的農民企業不但一下子“看到了外面的世界”,也找到了合作伙伴和投資者。據統計,展銷現場農產品銷售額達248.4萬元,展銷期間共簽署投資和貿易項目138個,簽約總額近185億元。

  “過去我們扶持企業,主要是抓源頭——抓生產基地、扶龍頭企業,其實效果並不好,這麼多年也沒扶出大企業”,市綠辦主任徐健說,現在哈市把資金放到找市場上來,通過市場帶動企業成長。在他看來,小老板們走出去,迎來外來合作者,改變了傳統意識,擴大了見識,自然會推進個體戶向規模化、標准化企業成長。

  哈市名優食品標准樣館的推出,是政府出手推市場的另一項舉措。

  該館位於松北大道,將於近期開放。800多平方米展館內常年展示我市名優產品、地理標志產品等各類特色食品,將利用太陽島、雪博會、冰雪大世界的旅游資源,以及人流、物流重要通道的區位優勢,為本地企業走出去打開另一扇窗。

  很難說清,龍頭品牌經多少次市場打磨纔能成就,小作坊需要走多遠纔能“進化”成大企業。但一臺展、一扇窗,終究是為企業闖市場、做大做強提供了可能。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