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市開年污染天仍未緩解 醫生接診『緊張』防毒產品走俏
2013-01-16 22:33:22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張瑜 程瑤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1月16日訊 從去年12月31日起,哈爾濱市環保局網站開始發布包括細顆粒物(PM2.5)在內的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PM2.5這一牽動全國億萬人神經的“小顆粒”終於從空中走到人們面前。然而監測進行半個月後,執行新監測標准的空氣質量卻讓人越來越揪心。16日,哈市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達到極值500,全市所有12個監測點位監測到的空氣質量全部為嚴重污染。有網友對此次“爆表”戲稱為“世界上最遠的距離,不是生與死的距離,而是我在哈爾濱街頭牽著你的手,卻看不見你。”

  冰城十面“霾伏”

   AQI接連“爆表”

  16日上午10點,當記者進入哈爾濱市環境監測中心站監控室時,監控儀上哈爾濱市環境空氣質量發布系統顯示的數據令人懮心。全市12個國控站監測點位的空氣污染等級全部達到最高級六級,為嚴重污染天氣。其中除動力和平路點位的環境空氣質量指數(AQI)為371外,其餘11個點位數值已全部突破400,呼蘭師專點位的AQI指數更是已達到了該指數的極限值500。記者從環境監測中心站了解到,AQI的評價體系裡污染物項目濃度超過一定極限值後只能顯示為500。也就是說,哈爾濱部分區域的空氣質量指數已經“爆表”。

  本周以來,哈爾濱市空氣質量情況一路下行。14日,部分監測點位AQI指數能維持在嚴重污染等級的300以下。但15日,所有監測點指數就全部突破300,太平宏偉公園、呼蘭師專、省農科院等點位甚至突破了400。16日,截至15時,香坊紅旗大街和呼蘭師專兩個點位AQI實時指數達到了最高值500。

  “從我們監測的情況來看,哈市空氣質量不斷變差,但來自氣象部門的預測是未來幾天仍是晴天微風,污染物很難擴散,所以這種情況短時內無法扭轉。”環境監測中心站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新標凸顯污染

  空氣確實變壞

  面對不斷攀高的AQI指數,不少市民產生這樣的疑惑:歷年來,進入供暖期後的“霧霾天”在哈爾濱這樣的北方城市並不少見,但今年全社會對霧霾的出現和防護卻格外重視。“空氣惡化”究竟是執行空氣質量新標准後數值差距帶來的“表面現象”,還是確有其事?環境監測中心站自動系統室主任李雷給出的明確答案是:“與去年同期相比,我們城市的空氣質量確實變差了。”

  李雷告訴記者,哈爾濱市從去年8月份開始在兩個試點進行包括細顆粒物(PM2.5)在內的AQI空氣質量指數的監測。去年12月31日開始將全市12個空氣質量監測點監測數據納入監測系統並面向全社會公布。AQI共包括細顆粒物(PM2.5)、臭氧(O3)、一氧化碳(CO)、可吸入顆粒物(PM10)、二氧化硫(SO2)、二氧化氮(NO2)等6項污染物,和之前的空氣污染指數API相比,前三項為新增項目,其中就包括最受社會關注的PM2.5。

  “雖然沒有以前的AQI指數數據可供對比,但是我們通過API指數的對比也能夠確定,今年1月前15天的空氣質量確實比去年要差不少。去年這15天裡空氣級別能達到優和良的‘好天’有12個左右,而今年前15天裡‘好天’僅有3天左右。”此外,在空氣質量發布系統最近24小時空氣質量變化曲線圖上,以往應在早晚供暖高峰出現的‘雙峰狀’曲線已被一條接近於平緩的高峰值直線所替代。”李雷這樣總結“這說明城市的空氣幾乎全天都屬於嚴重污染的程度。”

  說起空氣質量每況愈下的原因,李雷認為污染物的排放和不利擴散的天氣持續是主要原因。“鍋爐煙塵、工業廢氣和汽車尾氣是哈爾濱冬季的主要空氣污染源。正常條件下這些污染物應該隨著空氣流動慢慢擴散。但是最近一段時間,持續的上熱下冷逆溫現象影響了污染物豎直方向的擴散,小風和靜風又影響了污染物水平方向的擴散,不利天氣的長時間持續就造成污染物在空氣中濃度不斷增加,空氣的質量愈發惡化。”

  空氣污染對人的傷害究竟有多大?PM2.5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會對人體產生什麼影響,專家稱這要看PM2.5吸附大氣中毒顆粒物的具體成分,要因城市而異。據測試,哈爾濱PM2.5的成分檢測中,有58種金屬,約有17種元素被認為是燃煤、機動車尾氣排放而產生的有害物質。而鍋爐供暖釋放的大量飛灰無處排放,成為冬季哈爾濱PM2.5的主要來源。


  醫生接診“緊張”

  呼吸面臨“考驗”

  15日11時30分許,正常門診時間已過,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四醫院呼吸科門診仍不斷有病人來就診。該院呼吸二科主任金壽德教授介紹,最近兩周她所在的特診室每天要接待超過70名病患,而2009年我省甲流時期她在門診一天的接診量約為40人。

  近年來,哈爾濱呼吸系統疾病呈增長態勢。金壽德說,從去年冬天少雪到今冬驟然變化的氣溫加重呼吸道負擔,供暖期相對較差的空氣環境也是引發呼吸系統疾病的誘因。她用“艱難”來形容今年以來對呼吸道系統疾病的診治。肝、腎、心肌、肌肉這些跟呼吸似乎不搭邊的器官都有可能在病發過程中受損,尤其是老年人一旦合並肺炎會很危險,在治療過程中對血液和多髒器的損傷讓身為醫院呼吸學科帶頭人的金壽德也十分緊張。

  對空氣中的懸浮物,金壽德將其按大小做出區分,大顆粒多沈積在鼻孔和口腔,小顆粒會進入血液和肺泡,對呼吸系統損傷更加明顯。更加嚴重的是這些顆粒上附著的二氧化硫等有害物質和病原菌更加重對人體的破壞。

  14日哈爾濱最新報告的發病數統計顯示,哈市惡性腫瘤發病居首位的是肺癌,並且多年來肺癌發病率終居高不下。除吸煙人數增多外,生活環境和空氣質量被認為是致病的重要原因。

   防“毒”產品走俏

   百姓力求“心安”

  PM2.5成為今冬熱詞,許多貌似與之相關的產品也熱了起來。利用許多人“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的”態度,市場上各種口罩、空氣淨化器、甚至防毒面具大行其道。

  原來主要用於專業消防等領域的防毒面具隨著霧霾天氣的持續在網上熱銷,最高的月銷量過萬件。同時走俏的還有加裝進活性炭的口罩,銷售者稱可以防塵、防病菌。有購買者反映,戴這種口罩上街,聞到的汽車尾氣味確實變淡了不少,但對懸浮性很強的PM10和PM2.5顆粒是否有用還無從驗證。“不管有沒有用,戴上至少自己會覺得心安一點。”

  與這些“專業”的防護口罩相比,市面上賣得最多的還是普通的保暖性口罩。各種卡通圖案和造型尤其受到年輕一族的歡迎。對此醫生提醒,色彩鮮艷的口罩面料組成含化纖,且大多經過染色處理,化學成分比較復雜,使用時口罩本身對身體有害的部分很容易隨空氣帶入呼吸道,對器官造成二次損傷。

  記者走訪哈爾濱市區部分藥店發現,近期到藥店購買口罩等防護用品的市民有所增多。記者諮詢防塵口罩,藥店銷售人員隨手拿出一次性和純棉兩種口罩:“這兩種賣得最好。圖省事就買一次性的,0.6元一個,一包10個起賣;白色的兩元一包有兩個,可以反復用。”見記者沒有要買的意思,銷售者又指著擺放在外面貨架上的一摞彩色口罩說,這些彩色的戴著好看,旁邊還有空氣清新劑,買回去配著用。另外兩家連鎖藥店,銷售人員表示由於最近的天氣原因,口罩銷售比之前要好,平均一天能賣出四五十個。

  金壽德表示,社會上流傳對防范PM2.5最有效的N95型口罩她還沒有在哈爾濱市場上見到過。“即使有賣這種口罩,平均20多元的售價只能用一兩次,也不適合大多數市民使用。”

  北京市衛生局疾控處專家表示,從醫學角度來講,外出只要佩戴紗布口罩就可以,因為這是防細小顆粒物和粉塵,國家標准沒有明確規定應對粉塵需要幾層紗布口罩。專家還建議,要麼不要外出,外出佩戴紗布口罩就可以,但“沒必要購買室內空氣淨化器”。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