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4日訊 今年1月14日,在公安部的指揮下,我省警方統一開展行動,48名出售、非法提供和獲取公民個人信息的嫌疑人先後落網,查扣的非法獲取的公民個人信息達600多萬條。

個人信息的泄露,容易使人們在商家甚至不法分子的面前“裸奔”。
2012年12月5日,我省警方接到公安部專案組通報,在牡丹江海林市柴河鎮有一涉嫌買賣公民個人信息的犯罪窩點。今年1月14日,正在家中上網的嫌疑人王某被警方抓獲。
王某向警方供述,他於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間,用QQ搜尋與“淘寶數據”相關的聊天群,然後在群內發布出售個人數據的廣告。群友便主動聯系王某購買個人數據。在談好價錢後,王某通過QQ聯系在網上認識的上海市某快遞公司的工作人員滕某,讓對方將收集的個人信息數據傳輸過來,每條信息付給滕某1分錢。收到信息後,王某以每條信息2至5分錢的價格出售。他用這種方法在網上販賣個人信息達3萬多條。
辦案民警告訴記者,此次偵破的省內首例快遞公司買賣個人信息案,涉案金額雖不高,但已暴露出這個利益鏈條的完整環節。一些嫌疑人大肆向掌握個人信息的部門內部人員購買信息,並通過網絡相互買賣,形成了公民個人信息的網絡交易平臺;大量倒賣信息的源頭都來自掌握公民個人信息的單位和部門,始作俑者都是“內鬼”。
誰買去了個人信息?
很多市民都有過類似的經歷,看過一個待售樓盤後,就能接到全國各地樓盤的銷售信息;孕婦到醫院進行過一次產檢,就能接到諸多奶粉品牌以及早教機構的電話。
俗話說,有買纔有賣。販賣個人信息的產業鏈條一方連接著信息擁有者,一方連接著身份復雜的需求者。房產商、中介商、廣告營銷商甚至電信詐騙的嫌疑人構成了形形色色的“消費者”。辦案民警告訴記者,現在,侵害公民個人信息犯罪已經成為滋生其他犯罪的溫床,被竊取的個人信息成為電信詐騙、金融詐騙集團騙取被害人信任的首要工具,甚至為綁架、敲詐勒索等惡性犯罪提供了便利。
保護個人信息
警方提醒市民:養成良好的保密習慣也是保護個人信息的關鍵。
網上填表要慎重
現在很多人選擇在網上招聘、應聘,在登記個人信息時應慎重,要選擇安全防范較強的大型網站。
實名票據不亂丟
現在火車票都是實名購票,用醫保卡刷卡後打印的單據也有諸多個人信息,使用自動提款機打印的憑條上包含賬戶號、戶名等內容,這樣的實名票據不可隨意處置,應該撕碎後再丟棄。
網購單據要銷毀
網購收到物品後,很多市民直接就將外包裝扔掉了,殊不知單據上還留有網購者的姓名、身份證號碼、地址以及個人電話。如果不銷毀就丟棄,很可能泄露個人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