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7日訊(記者 王蕊)在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省政協委員楊寶峰提出了構建“生態文明”的提案。他認為,在構建美麗哈爾濱的步伐中,哈爾濱市加大了對“硬件”的投入,而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等“軟件”不過硬,仍然制約著哈爾濱的和諧發展。他建議,哈爾濱市應摒棄舊有發展思路,克服短期行為,留住美麗,追求美麗,創造美麗,把“生態文明”構成定位“美麗哈爾濱”的重要維度在人們心中形成共識。

省政協委員楊寶峰在分組討論會上發言。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近幾年,哈爾濱建設步伐加快,隨著“硬件”的不斷完善,哈爾濱市的道路寬敞了,公園綠地面積增加了,公交暢通了,棚戶區改造讓更多人住進了花園般的小區,百姓的幸福感越來越強了。而從生態環境和人文環境來講,哈市目前還存在一些問題,比如衛生環境、文化品味、文明程度、植被保護等,仍然制約著哈爾濱的科學發展。
楊寶峰認為,目前,哈爾濱市的城市定位還不夠明確,對環境治理的重視程度和投入還不夠,城市文明和市民文明的素質教育方式與內涵還不足,文化建設的力度還不夠大、特色還不夠突出,這些因素都限制了生態文明的建設腳步。
“在十八大報告中首次出現了‘建設美麗中國’這一表述,體現了黨對建設生態文明的高度重視。哈爾濱應以此為目標,加強生態文明建設,按照推進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的方向,創建和諧、美麗哈爾濱。”楊寶峰建議。
楊寶峰提出,哈市應統一規劃,每個獨立單位應對自身的建築和環境進行有意識的特色打造。尤其是高校,應著重加強校園環境建設,形成建築環境有特色、人文環境有優勢的美麗校園。從建築風格、道路、路燈等城市設計方面,對城市建設加入科技要素,形成科技含量高、城市特色突出的特色文化城市。
“提高城市主體——市民的素質,開展健康向上的素質教育,並牢固樹立綠色發展理念,珍愛大江大河、耕地、森林、濕地等自然資源。同時,加速城市文化園區建設和公共文化娛樂場所,進一步形成音樂城市、旅游城市、悠閑城市、自由城市特色,讓人們可選擇更多場所,自由地享有美好生活。”
在此基礎上,楊寶峰建議,要加大對舊城的改造力度,按已制定的計劃,確實推行路網、棚戶區拆遷、地下管網和相應基礎設施改造為主要任務的老城區昇級改造;實施城市內河水系治理、綠化美化、城市廢棄物處理和污染源治理、市容環境衛生治理四項工程。”
“哈市還應加大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力度,在生態文明建設上取得新成效。”楊寶峰提出,位於學府路上的某藥總廠,幾十年間,每年向外界排放大量廢氣,嚴重影響了周邊環境和居民的身體健康,政府應下大力氣,加快藥廠遷出市區的進度,還老百姓一個健康生存的環境。另外,城市應增加綠化面積,改善市區空氣質量,每天即時給市民發布PM2.5等環境質量監測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