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1月27日訊(記者 王蕊)隨著經濟發展和城市化進程的加快,對濕地的掠奪性開發、不合理利用和淤積、污染、過度排水等破壞行為沒有得到根本遏制,濕地面積減少、功能退化的趨勢尚未得到根本改變。27日,省政協委員張洪昇在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提出,黑龍江省應加強濕地保護,並加快濕地保護區產業結構調整,促進濕地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
省政協委員張洪昇。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張洪昇認為,濕地是保證地區社會經濟活動正常進行的天然基礎設施和一般物質條件,在進行產業發展、城市化進程、基礎設施建設過程中,每個城市都要守住生態保護的底線,我省若想保護濕地,首先要從思想上轉變觀念。
“我省作為濕地大省,應把濕地提昇到與森林相對等的地位,把保護濕地作為建設大美龍江的生動實踐;把生態建設納入經濟社會發展評價體系,建立目標體系、考核辦法和獎懲機制,決不走‘先污染、後治理’的老路。”張洪昇建議。
若想把濕地的建設和保護紮實推進,逐漸完善機制體系勢在必行。張洪昇提出,全省應對濕地數量、生態壓力、經濟功用、保護成效和存在問題進行深入調研,科學編制《濕地保護規劃》,並將濕地保護納入土地利用規劃,增加濕地保護特殊地類,建立許可管制原則和頒證制度。推動濕地利益相關方對話,建立利益平衡機制,形成反映市場供求、資源稀缺程度和生態價值的資源有償使用、生態效益補償、濕地生態補水、征佔用管制和破壞賠償制度體系。
“同時,應多渠道籌集濕地生態建設基金,結合全國濕地保護工程‘十二五’規劃,布局濕地保護工程,力爭年投入超5億元;減少地下水開采,實施大慶地區地下水補水工程、石油污染濕地土壤生物、物理和化學修復工程,恢復區域生態環境。”
張洪昇還建議,我省可加快濕地保護區產業結構調整,發展有機農林牧漁業和生態旅游,促進濕地高效利用與生態保護的有機結合。實施農區濕地污染物控制工程,攔截和減少農業污染面源,開展人工濕地處理農業灌溉尾水及減輕面源污染示范,推動濕地農業可持續發展;建立三江及松嫩平原濕地生態農業示范區,探索“蘆葦—浮萍—魚類放養—鴨鵝飼養”、“有機水稻—曬水池養魚—岸邊養鵝養鴨”立體生產模式;利用濕地的特殊景觀和生物多樣性資源,適當開展生態旅游,在創造經濟效益的同時,提高公眾生態意識。加快建立一批集濕地保護、生態旅游和生態環境教育為一體濕地公園,形成以濕地保護區和濕地公園互為補充的保護利用格局,並圍繞濕地與生物多樣性保護、濕地與水資源安全、濕地與糧食安全、濕地應對氣候變化,推進黑龍江省濕地保護上昇為國家戰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