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破解交通擁堵 發展公共交通投放公共自行車
2013-01-28 08:40:11 來源:黑龍江晨報  作者:張博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1月28日訊 近年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立體化交通網絡逐漸打開了城市新空間,哈市機動車保有量每年以15%的速度遞增,遠遠超過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速度。同時,隨著車輛的增多,空氣、噪聲等污染也逐漸加重,倡導綠色出行、慢行交通的呼聲越來越多。在省政協十一屆一次會議上,如何發展公共交通成為委員們熱議的話題。

  大力發展公共交通緩解城市行車難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私家車的保有量呈逐年遞增,而隨之帶來的行車難、停車難等問題不僅困擾著私家車主,也給城市的交通環境添堵,如何破解這一頑疾,成為城市建設者的一塊心病。省政協委員逯霖提出,加大城市軌道交通和公共交通的投入力度,將會有效緩解交通壓力。

堵車

  民革省委提出,挖掘停車空間,建設公交車專用道,完善交通慢行系統。

  記者目擊違停車輛隨處見

  26日,記者在哈市果戈理大街、通江街、北安街等城區繁華路段看到,雖然是周末,沿街企事業單位放假,但是街道兩旁停放的車輛卻沒有減少,而違規停車更是隨處可見。在通江街與東風街交口,執勤交警正在對幾輛佔用自行車道違規停放的轎車開具罰單。交警告訴記者,很多到中央大街游玩的市民都喜歡將車停在臨近的東風街、通江街、紅霞街等路段,但由於沿街停車位有限,很多找不到車位的市民將車停在人行道或自行車道上。在果戈理大街的遠大購物中心、黑天鵝電器等商場門前,也有很多違規停放的私家車。一位交警表示,很多車輛不顧交通順暢,肆意停車給交通疏導帶來了諸多不便。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尤其在交通高峰時段,學校門口、公交站臺集中停放的私家車、出租車成為交通“重災區”,甚至造成交通阻塞。據了解,針對城市停車難的問題,政府通過拓寬道路、單雙號限行,設置單行路等辦法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難以解決行車難的問題。

  委員建議增加公交車專用道

  民革省委建議,在大力挖掘停車空間,增加停車泊位的同時,效仿北京、杭州等城市做法,在不允許停車路段增加護欄等設施;在允許停車路段,通過交通指示、劃線等措施,使機動車有序停車。同時,增加公交車專用道,並通過增加護欄等設施實現“專車專用”。

  省政協委員逯霖認為,推進公共交通建設,應從軌道和公交兩方面下手。首先,哈市地鐵一號線開通在即,這將極大緩解地面交通壓力,而隨著政府對軌道交通的規劃建設,四通八達的軌道交通將會緩解路面交通擁堵;進一步增加出租車運營數量,加強運行監管,杜絕拒載、繞道等現象的發生;將建設大型停車場納入城市發展的長期規劃,先期在停車矛盾突出的地段增設臨時停車泊位,解決日益增長的城市停車需求,緩解路面停車和交通壓力。同時,注意搞好與城市公共交通的功能對接,完善交通基礎設施。

  加強哈爾濱公交車管理

  按照城市公交車管理的規定:公交車應該按照規定的線路、站點和時間營運。然而,哈市的部分公交車司機並沒有按照規定執行,不報站、到站不停車、遇堵車繞路等行為屢見不鮮。省政協委員戚大偉建議,有關部門應加強公交車管理,杜絕違規行為的發生,保障乘客的安全出行。

  記者調查到站不停車停車不報站

  前不久,來哈市旅游的2位四川游客因為乘坐的公交車沒有報站,多坐了3站地。據了解,哈市公交車幾乎都配備了電子報站器,但公交車司機有時並不按規定操作,有的甚至自己報站名,加上很多公交車都播放廣播或電視節目,司機的嗓音很快就被淹沒在這些聲音之中,因為沒聽到站名而坐過站的乘客更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還有到站不停車、路遇堵車繞行、司機駕車吸煙等問題。

  委員建議整治“公交車種種陋習”

  省政協委員戚大偉認為,徹底解決公交車種種陋習和違規行為,關鍵在於完善管理和監督機制。

  戚大偉建議,交通主管部門或公交公司定期培訓駕駛員,加強思想教育,提高服務意識;在各公交車站點設置意見箱,公式監督服務電話,定期將乘客的意見反饋給各路公交車司機,並將整改措施公布在各公交站點;根據實際線路的客流量,縮短高峰期公交車的發車間隔時間。

  倡導低碳交通投放公共自行車

  汽車保有量的增加雖然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但是,交通阻塞、環境污染、生態環境惡化等問題也隨之出現。為了緩解城市交通壓力,省政協委員鄧文濱建議,在地鐵站、公交車站投放公共自行車,並建設一批自行車道,讓市民低碳出行,將自行車租賃納入城市公交序列。

  鄧文濱表示,“公交優先”理念已成為越來越多市民的共識。但對“公交優先”,許多人僅將其狹義地理解為“公共汽車優先”,而公交優先,其實是將一切公共交通工具放在優先建設、優先發展的地位。鄧文濱提出,“公共自行車”有益於市民出行和城市運轉,也理應列入“公交優先”的范疇。一方面,要將“公共自行車”真正作為一項公益事業,與“公共汽車”在站點建設和規模發展上同等對待、同等支持,使之盡快發展壯大;另一方面,要合理加大政府補貼力度,給予“公共自行車”租賃業應有的稅費優惠,不能讓其成為純商業性的行為,比如實行免費租賃或微利營銷模式,讓更多的市民和外來者樂於租用“公共自行車”。

責任編輯:李逢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