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1月30日訊 “工業鹽代替食用鹽的醬油,你敢吃嗎?”“添加‘檸檬黃’的菊花茶,你敢喝嗎?”歲末盤點,人們發現食品安全仍然是個“心結”。全省兩會上,餐桌安全自然也成為熱議的話題。大家紛紛議論,常見食品的安全隱患一日不除,百姓就一日不安,甚至是談“食”色變。“我們到底吃的是什麼?”,舌尖上的“安全”如何保障?放心餐桌、食品安全牽動著代表和委員們的心。
有人戲言,酒精勾兌了“古井貢酒”,“速成雞”和“快大鴨”擺上快餐餐桌,三聚氰胺剛走,伊利汞又來襲……更有網絡微評,這代人注定是付出成本的一代,神農嘗遍百草而中毒,是為求得治療百疾的方劑,而這代人嘗遍百毒,則是為商家降低成本的鋌而走險買單。祖先嘗毒是主動而心甘情願;神農後代則是被動中招,情非得已。
震懾 提高食品安全犯罪法律定刑
“當前食品安全形勢嚴峻,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司法打擊力度不夠,違法成本過低,對違法犯罪分子形不成有力震懾。同時,職能部門在懲治食品安全犯罪方面的溝通協調機制不夠順暢,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對食品安全犯罪的及時、有效打擊。”人大代表孫慧穎建議,要適當增加過失的食品安全犯罪。孫慧穎說,規定過失行為也能構成以上罪名,同時適當提高食品安全犯罪的法律定刑,特別是要消除刑罰低於行政處罰的現象,對食品安全犯罪行為致人重傷、死亡或有其他嚴重後果的均要設定處十年以上有期徒刑、無期徒刑或者死刑的量刑幅度,並要提高罰金的金額,最低不能低於《食品安全法》所規定的罰款額度。
“企業是食品生產的源頭,要完善企業的制度產權保證,從源頭抓起。”省政協委員景俠說,“那些沒有完善的產權制度的企業、撈一把就走的企業最容易出問題。”
監管 建設食品安全信息平臺
有專家學者稱,無論是惡意犯罪造成的食品安全隱患,還是食品生產標准缺失或混亂造成的安全隱患,很大程度上都是責任的缺失。“監管機制上必須設立起幾道成功的防火牆,不僅要讓老百姓吃飽,還要讓老百姓吃得安心。”省政協委員劉永祥說。
孫慧穎認為完善信息收集制度,纔能實現監管到位。“實現食品安全信息在政府、企業、消費者之間的有效傳遞,在網絡以及有關主流媒體及時發布食品檢測結果、安全預警等食品安全信息,引導市民正確消費,並接受市民和輿論的監督,還應建立食品安全監管信用檔案和食品企業生產經營檔案,並構建起食品安全信用政府監管機制、行業自律機制和社會監督機制。”
談到監管,省政協委員許慶武更是有話要說:“放心餐桌的最後一關是飯店,飯店采購的原料要嚴格把關,有些做菜的佐料對身體同樣有害。”
品牌 打造國家級食品安全基地
采訪中,不少代表和委員表示,要珍視糧食大省和綠色食品大省的聲譽。“要打造國家級食品安全基地,一旦注明‘龍江’字樣的綠色食品擺上貨架,那就是安全的保證,這纔是成功。”劉永祥對此毫不諱言。
人大代表王育泉說,打造食品安全基地,要細化到從田間到餐桌的每個環節。他認為在檢測制度和標准上要逐漸修訂完善,“推動大中型食品生產加工企業、生產基地、批發市場、集貿市場、生鮮食品超市和餐飲食堂建立內部檢測制度,配備相應產品的檢測設備,推廣快速檢測技術,督促企業開展原料采購、生產、加工、倉儲等環節的檢測工作,並及時修訂現有食品標准,根據食品安全出現的新問題開展食品安全速測技術研究,積極開展食品安全評價性抽驗工作,按照各監管部門的職責和專業分工,統籌監測布點,分類設立食品安全檢測評估機構。”
落點
我省2月1日起實施《黑龍江省食品安全條例》,條例中明確監管職責,打造“無縫銜接”的監管體制,用專門一章對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和食品攤販的生產經營本著扶持與引導相結合的原則進行了重點規范,填補了我省立法空白。
省衛生廳在今年的工作重點中,特別強調,以糧食、蔬菜、肉、乳、嬰幼兒食品和非法添加物為重點,實施食品安全風險監測,食品污染物及有害因素監測至少覆蓋50%以上的縣區,食源性疾病監測覆蓋所有縣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