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心腦血管疾病易受天氣『刺激』 老年人應減少冬季晨練
2013-02-19 15:50:28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2月19日訊(記者 王蕊)目前,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已成為不爭的事實,尤其是在冬季及高緯度地區,冠心病、高血壓、心肌梗死的患病率、致死率急劇飆昇且遠遠高出其它季節及南方地區。哈爾濱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心內科主任、博士生導師田野提醒市民,體弱者和老年人,在冷空氣過境或在氣溫低下的清晨,須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不要迎風勁走及晨練過早,避免人體血管受劇烈刺激而致意外。

  66歲的老張家住哈爾濱市市郊,他的身體平素一直很好,僅有點兒輕微的高血壓,每天清晨都堅持到離家不遠的小公園跑步。去年底的一個早上,室外溫度已降至零下三十一二攝氏度,他不顧家人勸阻,仍頂著風雪到公園晨練,結果沒跑幾步就突然昏倒在雪地上。在當地醫院,老張被診斷為急性心肌梗死,心室壁因缺血而大面積壞死。經緊急搶救,老張纔保住了一條命。

  據田野教授解釋說,張老漢一直有高血壓病史,盡管癥狀不明顯,但同樣能潛移默化地促進冠狀動脈粥樣硬化,管腔逐漸變狹窄,最終使供應心肌的血液減少。這種病最大的誘因就是寒冷的天氣——室內外溫差大於四五十攝氏度,在此低溫下進行晨練,老張的血管驟然收縮,引起痙攣和堵塞,最後因心室壁供血減少乃至斷流而發生了可怕的急性心梗。

  田野教授指出,氣候變化對人類健康的影響已越來越大。特別在冬季及寒冷地帶,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及死亡率明顯增加。研究證實,氣溫與心血管病死亡率呈U型關系,寒冷地區氣溫每降低1°C,心血管疾病死亡率增加1%。國外學者認為,大氣溫度每下降10°C,總冠脈事件的發生率增加13%,冠心病事件和死亡率增加11%,經常性事件增加26%。當平均每日氣溫低於零下26.2°C時,急性心肌梗死入院率將增加30%到70%。

  眾所周知,我國東北地區冬季漫長而寒冷,夏季短暫而涼爽。田教授介紹說,哈爾濱一年之中有5個月是冰封期,冬季最低溫度經常在零下三十七八攝氏度。每年深冬氣溫在零下19攝氏度以下時,本埠死亡人數隨溫度降低而顯著上昇,約2.7%的人口死亡可歸因於低溫寒冷,尤其是冠心病人受寒冷刺激的衝擊最大。臨床中,由嚴寒所致的高血壓、心衰、冠心病、心律失常、血栓性疾病在黑龍江已相當普遍。其中,高血壓患病率省內為25.69%,而全國平均水平僅在18.81%。

  為什麼在冷空氣過境或在酷寒的氣候環境下,心血管疾病發病容易出現“井噴”的情況呢?田野教授介紹,人對氣象條件的適應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當遭遇過冷或過熱的刺激時,人體的熱平衡調節機制就將被打亂,進而產生不適、疾病甚至死亡。這其中,冠心病、心衰、血栓性疾病病人對溫度調節能力和溫度敏感性都很差,維持自身正常體溫的能力降低,導致暴露於低溫的危險增加。如果病人經常吸煙、飲酒,喜歡攝入高糖、高脂、高鹽之類的食物,再加上缺少運動,則更易使血液循環減慢,誘使冠脈斑塊破裂、血栓形成,使心梗、心髒猝死事件增多。

  田野指出,許多像老張一樣的健身族,往往缺少相關保健、運動科普常識及氣象學知識,零下二三十攝氏度仍到室外鍛煉,因而經常受到心梗、腦梗、冠心病、氣象過敏、慢性阻塞性肺病的“偷襲”。這就提示人們在日常生活中,應根據氣溫和天氣情況來自我保健,及時收聽、收看天氣預報,隨氣候變化而增減衣物,注意防寒保暖。尤其是體弱者和老年人,在冷空氣過境或在氣溫低下的清晨,須盡量減少戶外活動,不要迎風勁走及晨練過早,避免人體血管受劇烈刺激而致意外。

  小貼士:心血管疾病患者冬季五注意

  1.定期檢查,堅持服藥。在冬季來臨時最好做一次全面的身體檢查,在醫生的指導下,對平時服用的藥物種類及劑量進行優化,積極控制慢性病的復發。隨身攜帶急救藥品,以備不時之需。

  2.注意要低鹽、低脂、低糖飲食,補足水分。以清淡富含纖維的食物為主,保持大便通暢,防止便秘。要少食油膩,禁忌煙酒,要多飲水,降低血液黏稠度。

  3.進行適當鍛煉。冬季適合散步、慢走、跳舞、打太極拳等有氧運動,但晨煉不宜太早,應在太陽出來後出去活動。鍛煉要注意天氣變化,堅持科學合理,量力而行,順應自然。

  4.保持心態平和。注意讓心態平衡和安靜,避免過於激動和悲傷。憤怒、沮喪和緊張等不良情緒可使血壓上下波動,心髒負擔加重。

  5.注意防寒,避免感冒。冬季寒冷,需及時添加衣物,還應用溫水洗臉洗頭,熱水泡腳,不要頻繁在空氣不流通的浴室洗澡。避免凌晨以前、傍晚之後外出。外出時要戴好手套、帽子、圍脖、棉衣。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