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6日訊 佳木斯市通過提高社會保障標准、豐富專項救助內容、創新醫療救助形式等措施,全面提高了全市的社會救助水平,有效地提昇了貧困市民的幸福指數。
我市健全和完善了城鄉低保標准的動態調整機制,按照不低於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確定低保標准,同時,社會救助標准與物價上漲掛鉤聯動機制全面建立。全年市轄區城市低保戶2.9萬戶,6.3萬人,佔城鎮人口的10.4%。城市低保標准由月人均280元提高到310元,月人均補差額235元。市轄區農村低保戶7612戶,15549人,佔農業人口的5.6%。農村低保標准由月人均121元提高到167元,月人均補差額115元。城鄉低保標准分列全省第4和第1位。同時,按照市政府要求,對市本級城鄉低保對象發放燃氣價格補貼,每戶每月補貼5.2元。市本級城鄉低收入家庭1.2萬戶,2.6萬人,佔城鄉人口的2.95%。基本建立了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為基礎,專項救助為支橕,臨時救助為輔助,覆蓋城鄉、項目多樣、功能整合的社會救助制度框架。
市民政局繼續推行16項專項救助制度,累計發放專項救助資金3059.47萬元,救助32.4人次。其中:實施城鄉醫療救助10.08萬人次,救助資金2191.6萬元;全額資助農村低保對象和五保戶參加新農合1.8萬人次,資助金額90.9萬元;資助參加城鎮醫療保險6.6萬人,資助金額463.8萬元;實施教育救助2238人次,救助資金156萬元;實施喪葬補助443人,補貼資金39.87萬元;對2.2萬戶城市低保家庭獨生子女每戶每月補助10元,共發放補貼資金22萬元;為2845名低保對象減免參加養老保險的檔案管理費21.3萬元;對城市低保家庭每戶每月發放電費補貼2.13元,補貼資金74萬元。實施臨時救助,為14483戶,26228名低保群眾發放臨時救助金359.5萬元。開展高齡老人救助,截至目前,已為2008名市轄區80歲以上低保、低收入對象和社會上90歲高齡老人發放高齡津貼133.9萬元。開展分類施保,已為4904人下發分類施保資金369.3萬元。
全市醫療救助形式不斷創新發展。進一步完善以城鎮醫保、新農合報銷、定點醫院優惠、城鄉醫療救助相結合的『一站式』結算制度,新增了佳木斯市郊區醫院、東風區紅十字醫院、蓮江口醫院3所醫療救助定點醫院,目前,15所定點醫院已覆蓋市、區、鄉。提高醫療救助標准,下發了《關於加強城鄉貧困群眾醫療救助工作的通知》,城鄉低保、農村五保對象住院醫療救助標准提高到1.5萬元,20種大病門診救助標准提高到1.5萬元,住院救助標准提高到5萬元,個人報銷比例已達到82%以上。一年來,全市醫療救助10.08萬人次,救助金額2197.6萬元。在富錦市開展了重特大疾病醫療救助試點工作,目前,醫療救助『一站式』服務模式在各縣(市)全面鋪開。探索開展了商業補充綜合醫療險試點工作,城市低保對象納入商業醫療保險10883人,目前已為1380名低保對象賠付商業醫療險105萬元。
社會救助管理不斷規范,建立了跨部門、多層次、分類別的低保、低收入家庭經濟狀況、家庭收入和財產信息核對、共享機制。通過與社保、公積金、房產、工商、稅務、殯葬等相關部門核對信息3013條,清退超標准低保戶986戶、2155人。
農村五保供養能力不斷提高。目前,全市農村五保供養對象11282人。其中:集中供養5866人,集中供養率52%。集中供養、分散供養標准分別為每年3260元、2370元。全市農村養老服務機構48所,其中:中心敬老院6所,區域、鄉鎮敬老院28所,村級『五保人家』14所,集中供養床位6950張,集中供養能力達到62%,超過省定標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