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2月26日訊 『六個一百工程』實施以來,市教育局高度重視,做了細致地安排和部署,出臺了方案,構建起區域研修聯合體服務平臺。各縣區、直屬學校結合本區域和學校實際,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打造了特色服務平臺和專家指導團隊。在活動的不同階段,各級教育行政部門、教研部門深入課改實驗區進行調研,加強檢查與指導,提高了學校對方案的執行力。
課堂是實施素質教育的主渠道,是學校實施教育教學工作的主陣地。近年來,各級教育行政部門高度重視,把課程改革的重點轉到課堂教學上來,各學校校長、教師和教研人員,把新課程理念與實際教育教學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改革活躍,呈現出了百花齊放的局面。如寶清縣特色課堂經驗,饒河縣道德課堂的理念經驗;田家炳中學的『三維五環教學模式經驗,市第三十一中學的騰飛獎公開課經驗、市第一中學奮發獎公開課、高級教師示范課、高三復習研討課、課改觀摩課和青年教師『四課』活動經驗等等,凝聚著集體的智慧和心血,值得學習和借鑒。
同時,他們堅持把新課程培訓作為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和骨乾教師培訓的核心內容,開展了大規模的新課程通識培訓、課標培訓和教材培訓。在我市實施的『骨乾教師培訓工程』、『中小學教師繼續教育工程』、『農村教師素質提高工程』中都把新課程培訓作為核心內容。寶清縣、饒河縣等將校長和骨乾教師送到北師大、華東師大等進行專門培訓。各級師訓和教研部門還組織開展了經常性、大規模的跟進式培訓,集賢縣、友誼縣開展了送教下鄉活動,充分發揮了對廣大教師的專業引領和指導作用。
課程改革對教學研究提供了廣闊舞臺,教育教學研究的深入開展也對課程改革的實施起到了促進作用。新課程實施以來,各級教研部門深入課堂、深入學校聽課、評課,指導教學,積極承擔課題研究任務,研究課改,指導課改;市教育研究院為適應教育發展的新形勢,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發揮團隊力量,開展跟進式培訓,送教上門,建立了『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工作中,廣大教研人員以課改的參與者、服務者、合作者和引領者的姿態,發揮了重要作用。如寶清縣用行政手段推動校本教研工作取得了很好的成效;田家炳中學在全市率先開展的『小課題研究』活動,探索出一種提昇師資隊伍質量的全新模式;四方臺區教科研形成了一個人人參與的教科研氛圍,使全區教師改變了傳統的教學模式和教學方法,探索出與課程標准相適應的教學模式;寶山區教育局發起校長是教育科研『第一責任人』行動,以科研課題結題匯報為抓手,推動教育科研健康發展等經驗,都對課改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同時,我市教育行政部門和學校,以新課程理念為指導,努力探索建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教師不斷提高和課程不斷發展的評價體系,特別是在綜合素質評價、學業評價考試和中招制度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實行學生綜合素質評價制度,建立學業水平考試制度,改革學校評價辦法。還大力實施『陽光工程』,對招生、分班、收費等群眾關心的熱點問題,規范程序,陽光操作,透明公開,得到家長和全社會的普遍支持和擁護;為依法保障教育公平,認真解決群眾關心的熱點難點問題。
『六個一百工程』使廣大教師的教育思想觀念發生深刻變化。平等和諧的新型師生關系正在建立,廣大師生的精神面貌煥然一新,『以人為本,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逐步深入人心。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學生的學習方式正在發生根本性轉變。啟發式、探究式、合作學習、實驗操作、社會實踐等教學方式被廣泛應用。課堂教學變得活躍起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調動起來了,新課程所倡導的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正在形成,課堂教學效率和質量顯著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