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就業
搜 索
從『站大崗』到被預約 瓦工10年薪酬漲6倍 日薪400元正常
2013-03-04 08:46:27 來源:東北網-黑龍江晨報  作者:褚曉靜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4日訊 2日,記者在哈市群力新區一戶裝修人家見到了瓦工吳興。因為年後是裝修的“旺季”,吳興從大年初六就開始接活了。聽記者說要了解瓦工近些年的工資收入情況,吳興笑了笑說:“近幾年工資確實漲了不少,能掙這麼多錢,肯定還是賣力氣了,要不僱主也不會給那麼多錢。”近幾年,吳興覺得工作很順心,因為手裡的活兒源源不斷,工資也翻著番兒地漲,每個月差不多都有7000元進賬,“乾一天活,400元錢很正常,500元一天的活兒咱也乾過。”吳興估計,瓦工的工錢今年可能還要上漲。

  工資10年漲6倍瓦工如今很搶手

  穿著一雙有些破舊的棉鞋,吳興正在往陽臺運水泥,褲腿上反復被泥水浸濕,已開始結出硬實的泥印。“剛貼了一半瓷磚,水泥用完了再運一些。”吳興邊乾活邊與記者攀談起來。新房子十分空曠,就連說話聲都似乎有了回音,屋內堆滿了水泥、沙子和成箱的、散裝的瓷磚。客廳、臥室的地上管線交錯,陽臺地面的瓷磚貼了一半,還有一部分水泥地面裸露在外。

  吳興今年53歲,從1978年知青返城開始就乾瓦工。“記不清裝修過多少套房子。”吳興說,“乾了30多年瓦工,怎麼也裝過近千套房子了”。吳興最早是在公社的維修隊乾瓦工,後來由於維修隊經營不善,吳興選擇了辭職單乾。每天在道裡區埃德蒙頓路附近“站大崗”,成了吳興的敲門磚。“剛開始,跟誰都不認識,根本沒人主動找你乾活。”吳興回憶,20年前,瓦工一天的工資平均也就40多元,管吃管住,活好的時候一個月能賺1000多元。“當時周圍朋友的工資都在五、六百元,我的工資也算高的了。”吳興說。

  工資開始明顯上漲,大概是2009年前後的事,平均每年漲幅超過30%,這時吳興工作一天,最少也能賺270元。

  “工錢要看工作量,500元一天的活咱也乾過,但是一般乾不出來那麼多,乾快了質量保證不了。”分析工資上漲的原因,吳興的話頗有點經濟學家的味道:“都是供需關系影響的,瓦工現在很搶手,好的瓦工更是‘一匠難求’”。吳興說,“但凡腦子快點的人,這活兒一點都不難,一年之內就能學會。”吳興表示,現在許多年輕人都吃不了辛苦,瓦工天天跟水泥沙子混在一起,又髒又累,沒有年輕人愛乾這樣的工作。“他們都愛去公司當個白領啥的,乾淨、輕松,只掙兩三千元也樂意。”吳興說。


 

  強度吃住全在工地一天工作15小時是常事

  吳興趕緊搬著瓷磚來到陽臺,這裡的瓷磚剛鋪了一半,冬季天短,他要趁天黑前多搶出一點活。

  房間還沒供暖,吳興和記者說話都帶著一股“白氣”。吳興告訴記者,他最擔心陽臺的地磚乾不透,同一個小區,還有一套房子在等著他乾活:“這邊的活得乾10天,乾完之後再過去,可是另外一個業主已經催他好幾次了。”話音剛落,吳興的手機響了起來,是一位老僱主打來,說自己的朋友要裝修房子,希望吳興能擠擠時間幫個忙。“年輕時候是自己找活兒,那時候體力好,但接個活兒特別不容易。現在倒是有許多活兒自己找上門了,但咱這歲數,體力有些跟不上趟了。”吳興婉拒了這位老僱主的邀請,並向他推薦一名自己的同行。

  每個月能賺到7000多元錢,吳興靠的是肯吃苦。每接一個新活兒,他都背著自己的工具和鋪蓋,“除了冬天屋裡實在太冷,其餘時間乾活,我吃住都在工地。”吳興說,這是當瓦工的慣例。為了節省時間,壓縮成本,他有時乾脆直接就近買上幾棵白菜,再買幾個饅頭或者幾捆面條。中午吃饅頭,晚上煮面條,日子就在每天不停與瓷磚、水泥、沙子“打交道”當中一天天度過。“去年活兒好,乾了20多家。基本沒咋閑著,要不是春節大家都要回家過年,僱主真不想停工。”吳興說。

  “吱……吱……”一陣電鋸蜂鳴,吳興手中的瓷磚一分為二,鋸磚時揚起的粉末,讓吳興的深色棉服落上一層白灰。尖厲的聲音在空蕩的房間中顯得更加刺耳。吳興鏟起水泥,在裁好的磚片背面抹了又抹,然後放到地面上,用橡膠錘敲正四角,對齊邊緣。同樣的動作,吳興重復了一遍又一遍,不一會兒工夫,陽臺上的瓷磚又鋪了兩排。

  按照小區物業的規定,一些敲敲打打的工作,每天只能從8點乾到18點,吳興會在這段時間快馬加鞭的乾,除了中午吃頓飯,他幾乎不休息。不過,他也給自己找些舒緩壓力的方法:“早上鋪上磚,下午就先把防水刷一遍,攪拌好水泥,然後再去鋪磚,工作一錯開就沒那麼枯燥了。”

  18點一過,鋸磚的活就沒法乾了,吳興就開始擦磚,“白天乾有響兒的活,晚上就乾沒聲兒的活,一天怎麼也得乾15個小時。”每天不是蹲在地上貼瓷磚,就是哈著腰攪拌水泥,乾的活不僅特別髒,勞動強度還很大,吳興收工後回家,幾乎天天都是倒頭就睡。

  即便這樣,吳興還是覺得很滿足:“乾瓦工咋的也是在屋裡乾活,吹不著曬不著的,咱沒啥文化,這樣就挺不錯了。”


 

  保障一家三口搬進樓房最擔心養老沒保障

  瓦工的收入是建築行業中相對較高的,收入多了,吳興家的日子也一天天寬裕了起來。2009年,他在群力新區購買了一套使用面積30多平方米的新房。“面積小是小了點,但我們終於住進樓房了。”此時的吳興,臉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

  在平房裡住了50多年,房子小不說,生活上也有很多不方便。“洗臉的自來水得上外面接,上廁所也得跑到幾百米外的公廁……”吳興說,“現在好了,終於讓媳婦住上樓房了。”

  雖然掙的比許多白領還多,但吳興始終認為自己的工作存在許多的“不穩定”。同樣月薪7000元,瓦工跟白領的差距顯而易見——社會保障、福利待遇、甚至是人們對於高薪民工的態度。

  2008年,吳興的母親得了一場大病,雖然有“醫保”,還是花了他4萬多元。母親病後離不開人照顧,原來給人做家政的妻子只好放棄工作照顧老人,再加上一個沒參加工作的孩子,吳興是一個人掙錢,全家人花。

  吳興頭一次考慮到自己的生活保障問題。跟裝修隊一起乾,吳興屬於跟人合伙,既沒勞動合同也沒有養老保險,雖然幾個合伙人相處得很好,但吳興仍為自己的未來擔心:“別說我了,就連有些大一點項目的承包人都沒有養老保險,哈市這麼多民工,有幾個能指望退休金的?甭管掙多少錢,我們還是臨時工。”說到這裡,吳興的眼裡流露出說不出的擔懮。

  自從意識到保障問題,吳興就給自己和妻子續交了多年未交的養老保險。“其實我還算好的,每個月交幾百元保險費,最後到退休能有個1000多元的退休金。”此外,吳興也開始琢磨投資商業保險的事,“我看上一個,每年交1000多元,管意外傷害、大病……”

  巨大的保障壓力成為了吳興每天工作的動力:“這麼大歲數了,誰不想在家歇歇呢,但咱歇不起,歇一天就少賺400元錢,這錢夠家裡生活好幾天的。”吳興說,“咱也不能光顧著眼前,還得盡可能多攢錢,為以後老了、病了做准備。”(文中人物為化名)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