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5日訊 『天冷路滑,我出門不方便,需要理發師到家給理理發。』日前,家住鶴崗市工農區團結辦宇龍社區的董顯斌老人把電話打到團結街道居家養老服務中心。
電話這端,老人的家庭住址、監護人聯系方式等基本信息全部在服務中心的平臺上顯示出來。
記者按照平臺上的地址,來到董顯斌老人家中。不到20分鍾,理發師王師傅就趕了過來。
『冬天上門服務次數相對要多,不管遠近,我們接到服務中心電話就出發,主要為了方便老人。』王師傅說。
董顯斌老人今年81歲,與孫子和孫媳婦同住,是工農區居家養老服務中心第一批試點老人。董顯斌愛乾淨,每個月都會給團結辦居家養老服務中心打電話,請相關合作企業為自己剪頭發、洗衣服,然後給企業付代金券。
『服務中心按月發35元代金券,服務特別周到,日常的事都管,一個電話就過來,幫我交電費、交話費、開藥、打掃衛生。』董顯斌老人說。
『理發店和家政服務等合作企業收取代金券後,按月和區政府結算。區政府為居家老人每人支付月服務費和運營費50元,工農區服務對象500人左右,全區每月為此支出2.5萬元。』團結街道辦工委書記徐麗華介紹說。
2009年,工農區在鶴崗市率先建成省級標准化社區——成龍社區服務站和團結、紅旗街道服務中心,並作為試點開展居家養老服務。
工農區在老年人相對集中的社區建立居家養老服務中心,以70歲以上低保老年人為主要服務對象,為老人提供日托、料理家務、洗衣做飯、陪醫配藥、代理購物,以及保健、休閑、娛樂等服務,同時對行動不便和有特殊需求的老年人提供上門服務,居家養老服務中心運作和管理費用全部由財政補助。
2010年,區政府投入100萬元,在團結辦事處設立了居家養老服務呼叫中心,配備了電腦、服務器、集成機櫃等硬件設備,招聘工作人員14人,並請北京市的家政公司對員工進行培訓,實行24小時值班制。同時建立《居家養老服務申請》、《居家養老情況登記》等制度,對服務對象進行信息采集和登記。
他們還協調移動公司,為老人配置手機,只要老人撥打服務電話,所有信息立即顯示在電腦上,中心可根據老人的基本情況和要求聯系服務單位。
『出於對老人安全的考慮,我們還設置了一鍵通服務,老人在特殊情況下按緊急呼叫鍵,呼出95081,我們就可以根據來電,判斷出老人的位置,提供緊急救援。比如有老人突發疾病,服務中心可以聯系醫護人員實施醫療救助。』徐麗華說。
為提高服務質量,居家養老服務中心與搬家公司、市婦聯家政服務中心等服務網點建立合作,優先為老人提供服務。服務中心自2010年5月運行以來,由原來的一個社區100位老人增加到18個社區500餘位老人。共受理電話預約4萬人次,為老人提供了保潔、清洗、代購、維修等多項服務,通過回訪,老人對服務的滿意率達到97%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