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6日訊(記者王蕊 侯巍)3日,東北網推出了《累壞了孩子苦壞了家長假期補課想說愛你不容易》等系列報道,在家長中引起熱議。家長們普遍反映,面對補課“進退兩難”,直問“這個課到底該咋補”。面對眾多疑問,記者采訪了多位教育專家,他們的一致看法是——補課應補學生的“短”,而非超前學課程。
補課與否成為讓家長頭疼的問題。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補課是為孩子答疑解惑 不應超前學習】
張麗雲的女兒現在讀小學四年級,在剛過去的寒假中,她第一次給孩子報了補習班,一共報了數學、語文、外語三門課程,學的都是下一個學期的課程。
她告訴記者,女兒所上的補課班上課時間很緊湊,甚至比正常上學時間還早。為了趕進度,孩子們進入“課堂”後馬不停蹄地吸收知識,一個假期過去了,孩子完成了“補課任務”,打著哈欠把下學期該學的知識學到了手。
哈爾濱市教育研究院一位專家表示,對於“超前式”補課,他並不贊同。有一些孩子對於學過的東西有種“夾生”的感覺,對於在補課班快速學習的內容一知半解,當他對課堂內容覺得熟悉的時候,往往容易注意力不集中;當某些新知識和老師要補充的內容出現時,學生往往忽略掉了。
“對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來說,需要孩子拿到各種證書‘敲開’名校大門。但是家長要明白,絕大多數補課班的訓練都是一種‘一刀切’的教育方法,無論面對什麼樣的學生,都選用一套方法、一個進度,且其訓練忽略了過程,只追求會做題的結果而已。學生則追了進度,漏了深度。”
該專家認為,考生應看重基礎,學會如何提問、怎樣質疑,掌握學習的方法和解決問題的技巧,學會如何舉一反三。
“補課應是對學生進行答疑解惑,我們建議,學生可以補‘短’,針對課堂上沒有掌握好、沒有理解好的知識進行加深學習,或者平時攢一些問題,在補課的時候集中提出來、解決掉。這樣,既理清了思路,又把學過的東西夯實了。”
“當遇到問題時,要向老師或者同學請教,不要好面子不開口。老師或同學講解了問題之後,自己再把題目的解答方法給自己或其他同學講一遍,這樣纔是真的懂了。另外,學生要學會強化,學習中的難點要反復練習。只有掌握了正確的學習方法,應對難題時纔能事半功倍。”
專家補充說,在考試過程中,相比較“拔高”的內容而言,考查更多的則是學生對基礎知識的掌握和運用。
目前,補課風呈低齡化趨勢。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補課要看重成效 “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這個寒假,不少上進的學生給自己“加碼兒”,想利用假期讓成績有個飛躍。張瑩瑩同學就是其中一位,今年上高2的她每天都在書本、課業中紮堆,雖然也像其他學生一樣去補課了,可母親卻告訴記者,她的成績一直沒什麼轉機,又不敢輕言“斷補”。
“補課最大的壞處不是浪費時間和金錢,而是嚴重挫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積極性。”專家提醒家長,補課並不是花了時間就完成了任務,重要的是看成效,應適當放棄補課內容,多注意留心生活,生活是最好的老師。
專家舉例說,對於中小學生而言,相比較去補習班學英語,更贊成孩子在假期的時候多讀一些英漢對照的故事書或觀看英文電影,在閱讀的過程中增加詞匯量、擴大知識面,還能了解文章的寫作結構、遣詞造句等。同時隨著社會的發展,許多大型的公共場合都有雙語標注,學生也可在休閑、娛樂時掌握知識。
孩子們年紀雖小壓力很“重”。東北網記者 王蕊 攝
【補課風有向低齡化蔓延趨勢 專家:心態勝於成績】
小玲(化名)是哈爾濱市尚志小學3年級的學生,剛剛過去的寒假中,小玲一點不清閑,補了英語、奧數、作文3科課程。“除了寫寒假作業,這3科課程幾乎佔滿了我的假期生活。”
面對這樣的學習強度,沒能過上悠閑假期的小玲並沒有覺得疲累,反而直呼學業有壓力,唯能刻苦學習。“我都上3年級了,我希望掌握更多的知識,在昇初中的時候纔能考個好學校。”
小玲告訴記者,由於周圍的同學都深陷這樣的壓力中,補課補2、3科都是“小意思”;再加上父母耳提面命地教導自己擇校的重要性,自己“高標准、嚴要求”,在小學就對“高分”趨之若鶩。
省內某知名教育專家稱,目前初高中生補課已成為普遍現象。近年來,隨著“擇校熱”,小學生也加入到補課大軍中,呈現出低齡化的趨勢,甚至一些幼兒園的孩子們也開始補習了,對小學課程進行“預熱”。
“如果在幼兒園或剛入小學的時候就讓孩子投入拼命競爭,孩子會因為過早過多地被沈重課業重壓,其本真童年會被扼殺,求知興趣會厭倦,以至於將來成人後厭煩學習、討厭知識,難以形成終身學習的性格。”
教育專家表示,家長應注重培養孩子的良好心態,而非一味追求成績。盡管“成績發展”仍需注重,也不應該被幼兒園、小學階段的“起跑速度”過度困擾。而應順應孩子天性、充分尊重孩子選擇。培養孩子在起跑線上輸得起、放得下的心態。
往期報道:累壞了孩子苦壞了家長 假期補課想說愛你不容易(組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