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牡丹江市林機社區創建『就業型社區』新模式
2013-03-06 10:32:44 來源:大鵬新聞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唐鳳來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6日訊 45歲的薛昌明想自己創業,卻顧慮重重。了解他的想法後,東安區林機社區幫助他跑場地、跑資金,薛昌明的汽車美容修理廠在社區的一路扶持下正式開業了。除了他自己,修理廠還安排了8名下崗人員。如今,他又在小團村開辦了一家養殖場,安置了社區內15名下崗失業人員。

   薛昌明只是林機社區下崗失業人員成功再就業的一個縮影。林機社區以搭建社區勞動保障平臺為龍頭,建立完善促進就業再就業服務體系,通過構建就業平臺、實施分類幫扶、拓寬就業渠道、建立“就業孵化基地”等措施,使下崗失業人員實現了再就業。目前,林機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就業率達到96%,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2012年,林機社區榮獲首批“全國充分就業型社區”榮譽稱號。

   分類幫扶解決“老大難”

   林機社區轄林機小區、清福三區、綠洲康城小區,現有居民2816戶8468人。在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軌時期,大量人員由“單位人”變成“社會人”,社區的下崗失業人員一度高達1030人。面對這樣一個情況復雜、數量龐大的群體,解決他們的就業難題成為社區工作的頭等大事。

  “如果再就業工作做不好,社區治安、社區文化等建設都無從談起。”林機社區黨委書記陳懷春說,社區在全市首創了“一長三員制”的就業服務工作機制,勞動就業社會保障服務站站長加上勞動保障協理員、就業援助員、信息員上崗後的第一項工作就是挨家挨戶調查摸底,走訪談心,了解居民的就業願望、技能水平、就業需求,建立下崗失業人員求職檔案。

   在林機小區,居民們每天總喜歡上小區的宣傳欄去看看,因為那裡張貼著及時更新的就業信息。“在社區的幫助下,我在附近的超市找到了一份收銀員的工作,我很滿意。”該社區一名居民告訴記者,有不少和她一樣的失業人員,都是在社區的幫助下找到工作的。

   原來,社區根據下崗失業人員的求職意願和特長進行了分類幫扶。通過開辦再就業輔導班、舉行懇談會,改變下崗失業人員“等、靠、要”的思想。針對擇業願望,先幫易後幫難,按照“保老、扶中、推青”的ABC分類推薦安置管理原則,利用社區就業服務機制和信息體制,只要不挑不揀,保證三天內上崗就業。針對困難程度,先幫急後幫緩,對25戶“零就業家庭”、98名特困人員、252名“4050”人員,一方面為他們辦理最低生活保障,一方面社區工作人員包乾到人,動員駐街單位黨員乾部開展“手拉手”幫扶,開發了保潔、保綠、保安、自行車看管等多種公益性崗位,安置“4050”就業特困人員197人。

   “輸血”不忘“造血”

   在林機小區內,再就業一條街在居民心中分量很重,街上社區食堂、美容美發、家電修理等小店林立,這些店鋪都是由社區下崗失業人員創辦和經營的。入駐再就業一條街的是那些無項目、資金少卻欲自主創業的下崗失業人員。社區經過考察,在人口密集的小區中心地帶,興辦了以社區食堂為龍頭的100延長米的社區再就業一條街。經過社區的引導和幫助現在已有20多家商戶入駐社區就業一條街,現已安置社區45名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一條街被大家親切地成為林機社區的“就業孵化基地”。

   社區積極鼓勵有創業意願的居民實現創業,主動為下崗失業人員跑手續、辦貸款,已為20名下崗失業人員辦理小額貸款近40萬元,幫扶他們走上了自謀職業、自主創業之路,使15人實現了創業帶動就業。下崗失業人員普遍文化偏低,年齡偏大,技能單一且水平較低,成為制約就業的重要因素。為了打破這個“瓶頸”,社區對下崗失業人員進行再就業技能培訓和SYB創業培訓。448名下崗失業人員接受培訓,440人培訓後再就業。原林業機械廠下崗職工閆師傅,由於年齡偏大,又沒什麼專業技能,對再就業失去了信心。在社區工作人員的悉心引導下,他刻苦學習了一年的家電維修,起初是背著工具包走家串戶,經過努力,現在開辦了一家修理部,還吸納了兩名下崗職工。“我能就業,多虧社區的幫忙,現在我不用依靠低保也能生活了。”閆師傅激動地說。

   整合各方力量合作共建

   社區是社會最基本的單元,單靠社區的力量,解決復雜的就業問題是遠遠不夠的。“我們社區轄區內有一些企業和商店,這就為居民提供了一個不錯的就業平臺。”陳懷春說,社區深入到工業園區企業收集各類用工信息,積極尋找用工合作共建單位,為社區居民就業和企業用工牽線搭橋,幫助他們盡快實現再就業。

   互感器廠是是國家機械工業局互感器定點生產廠家之一,坐落在林機社區轄區內。社區一方面根據園區企業的用工需求和失業人員的就業意願,分批組織下崗失業人員到專門的培訓機構參加技能培訓,為專項就業打好基礎。另一方面對園區企業用工開展訂單式崗前培訓、技能提昇培訓和轉崗培訓,穩定勞動者就業。先後有30餘人被互感器廠錄用,與社區簽訂了長期用工協議,實現了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贏。

   社區在全市率先成立了就業服務廣場,在市就業局的大力支持下,社區定期借助就業局招工這一平臺,與多家招聘公司在廣場上聯合開展多種形式的就業招聘大會。根據轄區內下崗失業人員的特點,積極拓展就業思路,使居民及時掌握時下最新就業資訊,實現一選三的就業模式。並借助市人力資源市場勞務輸出平臺,向北京、大連等地輸出勞務人員30多人次,實現異地就業。社區通過招商引資成功引進了多家酒店和私營企業,在帶動了轄區經濟發展的同時,也為轄區下崗失業人員開發了更多的就業崗位,僅此舉措就安排就業人員100餘人。

   雖然社區勞動保障工作很辛苦,但工作人員們卻樂此不疲。“社區為下崗待業人員搭建再就業平臺,其實是搭建了政府與居民的一個橋梁,這個工作當然要付出很多,但是只要有了愛心和熱心,就肯定能為居民辦好事,辦實事。”陳懷春說。

   【記者點評】

   找准服務的著力點

   就業是民生之本,促進就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頭等大事。林機社區結合自身情況,在社區這個與下崗失業人員接觸最廣泛、最直接的平臺,推進就業再就業工作。目前“充分就業”的作用已經凸顯出來,形成了“安置一人,穩定一家,和諧一片”的良好局面。

   現今,在推動社區建設的工作中,存在一些共性的東西:從社區承擔工作任務量來看,不僅需要政府在人員編制和經費上的支持,更重要的是社區工作人員要懷著深厚感情忠實履行自己的義務和責任;從社區的工作思路來看,不僅需要認真的貫徹落實各項優惠政策,更重要的是要有自主創新的工作模式;從社區具體的工作措施來看,不僅需要有照顧面上工作的常規的打法,更重要的是要從實際出發制定針對性較強的個性化招數。

   林機社區很好定位自己的優勢和特色,使出個性化招數,以就業再就業為突破口,並收到了明顯的成效。可見,加強和諧社區建設,搞好社區服務,選准服務的著力點尤為重要。我們應以點及面,把社區居民的醫療衛生、文化教育、就業保障等民生問題解決好,讓百姓有一個安居樂業的和諧生存環境,真正讓百姓實實在在地感受到社會的關愛、黨和政府的溫暖。

責任編輯:關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