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6日訊 (閆捍江 記者 孫曉銳)近年來,開發建設40多年的黑龍江大興安嶺林區在實施天保工程的過程中,堅持以管理和保護森林資源為中心,認真落實減產政策,突出林地用途管制,大力推進依法治林力度,全力推動生態型花園式新林區建設,使森林資源呈現出持續恢復性增長的喜人局面。
大興安嶺漠河冬季旅游。
據統計,截止到2012年底,森林面積、活立木蓄積和森林覆蓋率分別達到678.4萬公頃、5.38億立方米、81.23%,分別比天保工程實施前增加29.9萬公頃、2600萬立方米,提高3.58個百分點;林地面積由2011年的799.33萬公頃,增加到現在的799.69萬公頃,大興安嶺林區森林資源實現“四增長”。14年間,累計創造生態價值2.7萬億,是天保工程一期國家投入的276.6倍。
大興安嶺林區是國家生態安全重要保障區和木材資源戰略儲備基地,近年來,他們堅決落實減產政策,嚴格控制資源消耗,切實加強“三總量”管理,使森林資源向加強保護和加快培育轉變。目前已停止主伐生產,木材產量由天保一期工程的每年214.4萬立方米,調減到56.5萬立方米,調減157.9萬立方米,調減幅度達到73.6 %。2012年林區全面加強生產源頭管理,開展憑證采伐、木材加工廠及木材產銷存情況的專項檢查,嚴格執行“三總量”,木材檢查站定點嚴把運輸關口,執法人員采取夜間上路巡查、深入裝車現場監裝、開箱檢查鐵路集裝箱和蓋車等方式,消除監督檢查盲區。針對資源管理的新形勢,林區調整了檢查站布局,檢查站由原來的40處增加到目前的69處,進一步提高了執法監控能力。2012年他們制止無證采伐行為18起、糾正貯木管理問題17起、查處違法加工案件7起、處理違規生產燒柴問題36起,取締加工廠點5家,納入總量木材3.29萬立方米。
嚴格林地用途管制,制定了林地保護管理措施辦法,全面整頓規范了工程建設佔用林地、涉農林地和防火隔離帶林地管理;加強了林地利用執法監督,先後開展了工程建設佔用林地專項檢查、涉農林地專項清查、毀林開墾專項整治等林地保護專項行動,整頓不規范使用林地項目30個。科學組織編制林地保護利用規劃,目前編制完成了全區林地保護利用規劃,16個縣局級林地保護利用規劃正在修訂完善,實現了保護林地向主動防范和科學利用轉變。
針對經濟轉型過程中保護與利用矛盾加劇問題,林區積極組織開展專項執法行動,確保森林資源安全。通過設立宣傳點、出動宣傳車等形式開展了《森林法》宣傳月活動,舉辦資源監督管理培訓班,組織實施為期百天的打擊破壞森林資源“興安四號”專項行動,共查處各類森林資源案件273起,累計行政處罰139人,追究刑事責任27人,行政問責15人,收回林地778畝,累計為國家挽回經濟損失3000餘萬元。
大興安嶺多布庫爾河漂流。
加強管護體系建設,制定出臺了《管護稽查管理辦法》、《管護考評辦法》等管理辦法和措施,建立了全區管護機構和管護網絡信息系統,推行“林農聯合管護”和“管、育、用”一體化森林經營機制,開展了管護經營責任區區劃,共落實管護總面積766.9萬公頃,落實管護人員24000多人,做到了林業用地全覆蓋。積極探索管護方式方法,近山區實行個人、家庭、聯戶承包,遠山區實行封山設站(卡)或管護隊巡護的方式開展資源管護。林區完成了二期天保首個年度管護工作的抽檢檢查工作,應對資源管理新形勢,還調整了全區管護站布局,管護站由472處規劃增加到916處,使森林資源管控能力進一步增強,實現了資源管護向主動參與和突出實效轉變。
加大營造林工作力度,重點實施了森林植被恢復工程、森林後備資源培育工程、“兩江”流域治理工程、自然保護區建設工程、森林防火工程“五大”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據統計, 2012年,全區完成森林改培補植補造20萬公頃,義務植樹102萬株,村屯綠化5060畝。完成撫育補貼試點249.24萬畝,補植補造28.6萬畝。還先後建立了森林、濕地和野生動物物種保護等類型的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9個,林區有害生物防治作業面積64.64萬畝,無化學防治,無公害防治率100%。通過科學選育,增加了森林植被,優化了森林結構,使生態效益日益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