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8日訊 “怎樣纔能讓農民增收致富”是個時談時新的話題,解剖好它,纔有助於增強農民福祉。
中央對“三農”問題始終高度重視,頻出政策保障糧食增產農民增收。進入“十二五”,隨著糧食產量和政策補貼投入都已達較高水平,促進農民增收的主要因素逐步弱化,糧食主產區農民糧食增產難、農村勞動力轉移難、農業生產成本快速提昇等影響增收難題迫切待解。
如何在“糧滿倉”的同時也讓農民的錢袋子盡快“鼓起來”,引起我省全國政協委員的熱議,並紛紛為此支招。
問題1
農業收入難增
直補增長空間小比較效益下降
“我省農村居民收入途徑相對單一,糧食收入是農村居民收入的主要來源,但糧食收入增長後勁如今明顯不足。”
趙雨森委員將其原因歸於兩點:一是糧食產量大幅度增產難度加大。受農業生產耕地資源的限制,今後農作物播種面積增加的空間小,糧食單產受新的栽培技術推出速度及投入邊際效益的影響使增產的難度加大。二是糧食產品市場價格上昇空間有限,糧食產品價格受國際、國內市場供求的影響波動較大,對糧食價格上漲拉動農村居民增收的作用不能期望過高。
支招強基保量求穩
“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52 %來自糧食收入,糧食產量的高低對農民收入多少舉足輕重,增加收入首先要保住基數,這個基數就是保障糧食產量穩定,保障糧食產能安全的重要舉措就是不斷加強農業基礎設施建設。”趙雨森建議,國家應在財政支出項目中設立專項資金用於農田基本建設,或從土地轉讓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用於農田基本建設投入,逐步推動農田水利化和機械化,提高糧食主產區抗災減災能力,減少糧食產量波動,確保糧食主產區農村居民“農業收入”增長。
問題2
直補增長空間小
政策效應是“十一五”期間農業收入穩定增長的重要因素。劉宗明委員提出,農業稅免除,種糧直補、農資、良種和大型農機購置各種補貼,糧食最低收購保護價政策的撥付和實施等,使農民得到了直接實惠,增加了收入。他認為,“十二五”期間政策補貼的基數已經增大,在此基礎上依靠直接增加補貼來增加收入的增幅很難超過上期水平。
支招健全利益補償
劉宗明建議,國家應在適當提高糧食直補、良種補貼、綜合補貼標准的基礎上,逐步健全糧食主產區“利益補償機制”,“應以糧食產量、商品量等為依據,每年給予糧食主產區、種糧大戶及農民專業合作社一定補助,用於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激發種糧積極性,保障糧食穩產、增產和高產。”
問題3
比較效益下降
近年來化肥、種子等農業生產資料價格逐步攀昇,直接使農業生產成本增大,減弱了農村居民收入增長速度。另外,農業勞動力人工成本不斷提高,間接影響了農村居民增收。農業生產的高投入高成本降低了農村居民從事農業生產的比較效益,弱化了強農惠農政策帶給農村居民的實惠。
支招加速機械化進程
農用飛機在萬畝大稻田上空噴灑作業的景象是黑龍江現代化大農業的經典畫面之一,也是土地規模化、耕作機械化、農業科技化的集中體現,同時更是擴大農業比較效益的體現。田在瑋委員提出建議,大力推廣土地規模化、集約化經營。通過連片地塊優先作業和降低收費標准方式,積極引導鼓勵農戶連片種植,采用大型農業機械聯合作業,提高農機作業效率,降低生產成本,增加經濟效益。
問題4
生產資金不足
很多農民要擴大現有生產規模,新上致富項目面臨資金短缺制約問題。劉宗明在調研中發現,由於缺乏資金,少數致富本領強的農民無法擴大再生產,制約了其增加收入;還有少數困難農民,由於在興建住房、子女上學等方面支出過大,沒有資金用於糧食生產,只能靠借錢種地,無形中增加了其糧食生產的成本。
支招放寬信貸政策
劉宗明建議金融部門放寬糧食主產區資金信貸政策,真正為那些科技素質高、致富本領強的農民增加貸款金額,支持其新上項目和擴大生產規模,力爭通過資金支持,加快致富步伐。同時,“對少數確實因資金不足無法開展生產但具備還款能力的農戶放寬貸款條件,避免因高息民間借貸導致種地成本昇高的現象。”
問題5
農業產業化缺位
“農業產業化經營發展緩慢,表現在兩個方面。”趙雨森說,農村的生產經營沒有形成規模化,社會化服務體系也不健全,使農民的生產經營沒有形成利益共同體,不利於參與市場競爭。同時,各級政府在農產品深加工企業的建設上也不到位,不利於提高其產品附加值,影響了農民收入的提高。
支招優化產業格局
趙雨森建議,大力調整農業結構,是農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應加快以市場需求為導向、科技創新為手段、質量效益為目標,改變仍比較傳統的產業格局,發展效益農業和品牌農業,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
問題6
勞動力轉移難
“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途徑變窄。”對於這一認識,田在瑋委員向記者講述了他的看法:國家的“十二五”規劃突出了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經濟增長預期指標下調,GDP增速的降低會擠壓企業用工數量,在一定程度上會對農村剩餘勞動力轉移就業產生不利影響;另外,當前,搞多種經營來拓寬收入渠道的農民不多,部分“老守田園”“不願離鄉”的認識影響了致富步伐。
支招推進城鄉一體化
我省人均土地面積較多,農忙時勞動力需求大,農閑時農村剩餘勞動力數量多,“引導勞動力就近轉移是促進農村居民增收的有效途徑,應加快小城鎮建設,發展農村二三產業。”田在瑋說,一是小城鎮建設和二三產業建設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可以實現農村剩餘勞動力向非農產業轉移,二是由於工作地點離家近不但方便農民照顧農業生產掙到工資,長遠來看還能縮小城鄉居民收入差距,加快城鄉一體化發展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