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舊)人物
搜 索
哈工大教授馮玉傑:育人戰線上的『科技兵』
2013-03-08 18:08:20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8日訊 (記者 王蕊) 1994年,哈爾濱工業大學開始在博士研究生中選拔優秀人纔提前留校任教,馮玉傑作為第一批正在攻讀博士學位的研究生之一,經學校的層層選拔,作為優秀博士研究生,馮玉傑提前留校任教。20年來,馮玉傑教授瞄准社會發展和國民經濟重大需求及學科前沿,立足本職,教書育人,勇於開拓,紮實奮斗,自覺奉獻,用知識、智慧和勤奮實現著報效祖國和服務社會的理想,取得了優異的工作成績,獲得了一系列學術成績和榮譽稱號。2011年,她更獲得了我國青年科學家的最高榮譽稱號——“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

  立足本崗強化科研成果轉化

  馮玉傑教授的大學時代,正是我國改革開放大踏步前進的八十年代,在大學學習期間,她是班級團支部書記、系團委副書記。在本科畢業綜合評定中,她名列專業第一。在研究生學習期間,她以全班總成績第一的成績被免試推薦攻讀博士學位。

  高濃度難降解有機廢水是目前我國水環境惡化的主要原因,也是國家重大需求。馮玉傑教授以此類廢水高效處理及資源化與能源化為目的,在系統構建,關鍵材料開發,控制與調控等方面開展研究。過程中發現,由於半導體電極材料結構與羥基自由基產生效率以及電極使用壽命之間的內在關系及機制一直不夠清晰,導致長期以來能同時滿足高效性與使用壽命要求的電極材料的獲得成為了該技術突破的一個難點。

  馮玉傑教授圍繞電極材料結構與羥基自由基產生、及與污染物去除效率之間的內在關系開展了近15年的研究,揭示了電極材料加工過程、結構特征與使用性能之間的內在關系,在理論研究基礎上,開發出了高效、長壽命的電極材料,在此基礎上,開發出了基於電化學過程與生物過程結合的高效、低耗、穩定運行的物化/生化組合技術以及電化學水處理裝備,提出了集電位、生物種群、生態和流態的綜合調控機制,實現了污染物定向轉化。以電催化氧化作為有毒有機廢水預處理方法,將電化學過程與多級多相厭氧技術結合,開發出了物化、生化組合技術,該系統極大改善了有毒物質的可生化性,提高了生物處理能力和處理水平。此外,建立了電極材料推廣應用平臺,所開發的電催化電極材料在油田防腐、纖維素類物質漂白等領域獲得應用,創造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該成果獲得了黑龍江省技術發明一等獎和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

  多年來,在她的心裡,用知識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理念一直根埋心底。正是這種理想的激勵,使她多年來在本職工作崗位上,默默耕耘,科研成果碩果累累。圍繞難降解有機廢水處理及能源化,近5年,她主持省部級以上課題10項,發表論文112篇,其中SCI收錄論文52篇,EI收錄論文87篇;論文他引665次,單篇他引最高130次;獲授權發明專利12項,申報發明專利14項,國際專利1項,出版專著2本。

  教書育人積極探索人纔培養新模式

  作為一名大學教師,馮玉傑教授始終認為,教書和育人作為工作的兩個重要方面,且育人更能體現教育的本質和目的,培養社會需要的、具有社會責任感、使命感和具有協作精神的人纔是教師義不容辭的責任。在此方面,她身先士卒、嚴於律己,以自己的言行為學生樹立好的榜樣。

  她常對學生講,“沒有你做不到的事,只有你想不到的事”,以此鼓勵研究生不畏困難,勇於向科學高峰攀登。面對社會上一些不良的風氣,她常對學生灌輸的是“人間正道是滄桑”,以激勵學生樹立正氣、不畏艱難,靠實力實現人生的目標。在她的實驗室,敢於想別人所沒想,做別人所沒做,已蔚然成風。每一個離開實驗室的人都由衷的感到,他們在這裡獲得的不僅是一個學位、一篇論文,而是令他們終身受益的自信心、正確的思維方式和積極上進的人生態度。

  她講授的本科生、研究生課程等深受學生的推崇和歡迎,她的教學考核成績一直是優良以上。作為教學骨乾,曾經有4—5年的時間,馮玉傑講授5、6門研究生課程,每年承擔近200學時的研究生和本科生教學任務。

  她還積極參與教學改革,借助較好的英語和國際交流經驗,她曾承擔了2門雙語教學課程、目前正在進行哈爾濱工業大學985工程與海外著名大學共建研究生課程的任務。

  到2011年,馮玉傑教授已經培養出近80名碩士、博士研究生,其中,很多研究生獲得過各項榮譽和獎勵。博士研究生王鑫獲得了2011年哈爾濱工業大學優秀博士學位論文,在博士研究期間,出版了1本譯著,並在此領域發表14篇學術論文,授權國家發明專利4項,曾獲得“奧加諾”(水質與環境)一等獎學金、上海同濟高廷耀基金會青年博士生傑出人纔獎學金、宇星科技環境工程一等獎學金等獎項,2011年入圍Scopus青年科學之星。博士研究生李超獲得了首屆國家研究生新人獎。

  作為一名科技工作者,她以自己的信心和對科學的熱愛、實現著一個知識分子以知識和智慧回報祖國、服務社會的理想和願望。作為一名大學教師,她忠實地履行著自己的職責,教書育人,毫無保留的將知識和技術傳授給學生;作為一名女性,她以最優美的姿勢完成了最華麗的轉身,成為當代女性中的佼佼者。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