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11日訊 樓上樓下,電燈電話。多年來,很多農民都有著同一個夢想,那就是過上像城裡人一樣的生活。如今,這樣的夢想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谷盈社區已經逐漸變成了現實。
“開展社區建設,是新農村建設過程中具有裡程碑意義的重要一環。新農村城鎮化水平越高,對電力的依賴性就越強,因此,在當前和今後的新農村發展過程中,電網的基礎性作用將更加凸顯。”3月10日,在黑龍江省綏芬河市谷盈社區,社區寬溝村黨支部副書記李成文開門見山地介紹說。
走進園區檢查用電設備。吳金良 攝影
新村社區“來電”生活美如畫
雪後的東北大地,天瓦藍,雲輕盈。3月10日,筆者跟隨黑龍江電力公司牡丹江電業局綏芬河供電局黨支部書記李春耕一道,來到了黑龍江新農村建設的試點社區——谷盈社區采訪。
“今天社區取暖鍋爐出現點問題,村民取不上暖那可是大問題。”走進谷盈社區,社區寬溝村黨支部書記夏兆春、副書記李成文都在取暖鍋爐房內忙碌著。
據李成文介紹,谷盈社區是由寬溝村、來盈村和永勝村三村合村而成,實現社區式管理模式,村民可以享受資源共享,社區內有廣場、娛樂場、藍洋生態園、村民家家住在暖氣樓內,幸福生活別樣甜。
“出門有路燈照亮,與城市沒啥兩樣”。這是多年的夢想,如今這個夢想即將變成現實。2010年9月8日,黑龍江省綏芬河市新農村建設重點項目——谷盈新村建村工程舉行奠基典禮。
谷盈新村開工建設前,新村建設期需安裝一臺315千伏安臨時變壓器,由牡丹江電業局綏芬河供電局負責對新村建設用電施工。施工時,由於新村道路尚未修整,道路泥濘,吊車、運輸車等大型設備都不能接近現場,電力施工人員肩拉背扛,通過爭時間、搶速度,利用“凌晨工作法”,早起晚歸搶工期,提前完成了臨時用電安裝工程。
建設初期,因部分電力線路在新村規劃范圍內,需進行電力線路移設,在移設的同時還需將新村臨時用電接到現場,10天工作量,施工人員僅用6天就完成了變壓器新建和線路架設。
一期土建工程結束後,綏芬河市委市政府提出打造重點新農村形象工程,全村實施無架空線路工程,入戶需要敷設電纜線入戶。當時,天氣已經逐漸寒冷,村民著急入戶。為了趕工期,電力員工早上五時施工到晚上二十時左右,為加快施工速度,施工隊僱來兩臺挖掘機,挖電纜溝。並分設兩個組鋪設電纜。一個組掛電度表。經過20多天辛勤工作,共挖掘土方2萬多立方米,新設箱變兩處,鋪設高低壓電纜1.2萬延長米,新裝表能表計100餘處。
富民強村用電跟進
2012年11月7日,是谷盈新村農民喜悅的日子,經過長達兩年的精心施工,一座嶄新的、具有集中供暖功能的平建區與插建別墅群格局的現代化新農村落成,電氣工程相繼完工,合閘送電後,村民開始陸續回遷。
百業欲興,電力先行,從原寬溝村遷址移村到新村建設一期工程竣工,無不揮灑著電力工人的汗水。隨著寬溝村、菜盈村、永勝村先後落戶谷盈社區,招商企業不斷湧入,社區村民開始了以副養農的經濟轉型,先後建立了溫室大棚、特產養殖、地栽木耳、農副產品深加工。村辦企業不斷擴大,村內原有變壓器開始滿負荷運行。2013年伊始,谷盈社區急需投入一臺新的變壓器,為此,夏兆春來到綏芬河供電局,請求供電企業給予大力支持。綏芬河供電局局長陳海東了解情況後,立即啟動了“惠農服務工程”,要求營業工作人員現場辦理谷盈新村增容用電事宜,僅用1天,就辦理了谷盈新村用電增容手續。
谷盈新村電力工程建設和供電企業方便快捷的優質服務,得到了綏芬河市委市政府和相關部門的一致好評。
園區發展用電放心
走進谷盈社區藍洋生態園區,迎面而來的是熱浪而綠蔥蔥的園林植物,這與室外白皚皚的原野形成了鮮明對比。
走進園區了解園區生產情況。吳金良 攝影
走進生態園區,該園負責人王儷冬便熱情地與當地供電局的工作人員打著招呼,熟熱程度可見一斑。得知筆者了解新農村產業園區供電服務方面的工作,王儷冬興致勃勃地帶著筆者參觀了整個園區。王儷冬告訴筆者,2012年11月16日園區一期工程竣工,按設計規劃園區總面積達7000餘平米,一期工程已建成4000餘平米,園區內全部采用自動化控溫控水設備,因此,園區對用電要求極高,園區內無土栽培的綠色植物,如果停電超過半小時,枯水的植物將全部掉蕾落花,影響極大。
“好在電力部門服務到家,供電服務人員經常到園區檢查自動控溫用電設備,園區內曾發生過一次停電事件,當時園區工作人員非常著急,但經了解是谷盈社區出現的停電事故,而非供電部門造成的停電,但對園區還是造成了一定的影響。”
針對這種情況,李春耕表示,園區可派專人前往供電局協商雙電源用電事宜,也可以考慮為客戶配備自備柴油發電機,以備突然停電的急時所需。
走出生態園區,天已經擦黑了,此時,一幫小學生剛從送子車上下來,背著書包興高采烈地往家裡走去。“現在農民生活越來越城鎮化了,孩子們每天都有校車接送,午飯時在學校就餐,學生自掏一元錢,其餘不足之外由村裡給予補助。”李成文充滿自豪地說。
走出谷盈新區,天已經完全黑下來,回頭眺望這座隱身在長白山餘脈深處的農村新區,已然是萬家燈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