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經濟·旅游  >  經濟
搜 索
『豆殤』的啟示:龍江大豆命途多舛
2013-03-12 09:09:27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蔣國華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3月12日訊 這幾日在京采訪“兩會”,內心頗不平靜。

  難平的心緒,不是因為首都連日的霧霾和風沙,而是龍江命途多舛的大豆。

  近年來,黑龍江大豆種植面積由高峰時的8000萬畝減少到4000萬畝,呈連年大幅減少態勢,種植、流通、加工、銷售等“全產業鏈”都受到進口大豆的嚴重衝擊,被稱為“豆殤”。

  而我國2012年進口大豆5838萬噸,在全國“兩會”上同樣受到關注。

  先是在政協記者會上,有委員回答轉基因食品安全提問時表示,在相當一段時間內中國進口一些轉基因的農產品不可避免,自身大豆產量1300萬噸到1400萬噸,但需求超過7000萬噸,“僅大豆這一項來說以後還必須進口”國家有關部門負責人說。

  接下來,到我省代表團參加審議的一位代表,在回應“國產非轉基因大豆難敵巨量進口轉基因大豆陷困境”時表示,中國的大豆、黑龍江的大豆日漸萎縮,根本原因是價格問題。進口太多,應該調整,但現在還離不開這一渠道,我國每年進口的大豆數量,相當於在全世界利用了6億多畝的耕地和水。

  現實告訴我們:想要依靠國家出臺相關政策限制國外轉基因大豆進口,讓國產大豆“躲進小樓成一統”,此路不通。

  面對人多地少的現實國情,面對保證國家糧食安全大局,任何地方和局部也許只能選擇服從、服務國家利益。

  無獨有偶。赴京前,“驚聞”我省一家大型稻米加工企業因虧損而難以為繼,不禁讓人想起一位業內人士幾年前的預言——水稻加工產業鏈短、加工一斤大米纔掙3分錢,你說前景會怎樣?

  由此看來,無論是企業生產經營,還是地區加快發展,首要的是洞悉國家發展戰略,諳熟行業政策,把握發展大勢,並結合實際選准努力方向。否則,無異於閉門造車。

  有言道:身未動,心已遠。龍江地處邊疆,身雖遠,但心不能遠。

  當下,國內外市場瞬息萬變,競爭日趨白熱化。惟有努力吃透政策,把握發展大勢,纔是參與國際、國內兩個市場競爭的“王道”。

  “國產大豆的賣點在於‘非轉基因’,出路在於加工成食品,不斷豐富產品花色品種。”有人大代表說,要論吃,進口轉基因的差多了,根本不是那個味兒。“建議國家出臺政策,禁止以轉基因大豆為原料加工生產食品。”

  小黃豆,大道理。吃透精神,順勢而為,打好“健康牌”,龍江大豆曙光在前。

責任編輯:宋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