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19日訊 初春時節,春寒料峭,可在大慶市大同區八井子鄉溫室大棚內,粉嫩的桃花已爭相綻放。棚室主人張紅告訴記者:『這棟棚室有180多棵桃樹,桃子最高賣到30元一斤,年可收入四五萬元,一畝園相當於十畝田呀!』作為全省最大的棚室果蔬生產基地,大同區6.1萬棟棚室瓜果飄香、錢袋叮當,2012年農民人均收入1.26萬元,僅棚室經濟就貢獻了4100元。
大同區僅是大慶市棚室經濟發展的一個縮影。如今,大慶的菜棚、瓜棚、果棚、菌棚、花棚遍布,成了豐富市民『菜籃子』的基地、富裕農民的『搖錢樹』。截至去年底,大慶市棚室總量達到20萬畝,果蔬產量突破30億斤,實現收入45億元,帶動農民人均增收3100元,佔農民人均純收入1.15萬元的27%。尤其是入冬以來,他們克服雪大嚴寒等不利因素,溫室生產果蔬2.4億斤,果蔬自給率達60%,市民吃上了新鮮菜、便宜菜、直銷菜、放心菜。
大慶市把棚室經濟作為牽動農村經濟又好又快發展的朝陽產業、轉變農業發展方式的綠色工廠、促進農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努力構築糧食、果蔬、畜牧『三位一體』現代農業發展格局。2011年初,市委提出用3年左右時間,建成綠色棚室30萬棟,年產綠色果蔬50億斤,建成東北地區最大、全國一流的棚室果蔬生產供應基地的目標。
按照集約高效、集中連片、規模推進的理念,大慶市高端站位謀劃棚室發展格局,圍繞『四縱兩橫』發展空間,集中建設香瓜、提子、西紅柿、食用菌『4個產業帶』,重點打造四季青溫泉果菜、大同青提等『10個特色基地』和八井子鄉、福興鄉等『60個千畝園區』。截至2012年底,1000畝以上規模園區發展到45個,其中5000畝以上達8個。全市溫室總量達4.5萬畝,實現全年生產無淡季,其中林甸四季青溫泉果菜基地三年投入18億元,建設高標准溫室1.2萬畝,冬季出產茄子、生菜等果菜葉菜達16類。大慶市還充分利用鹽鹼地等閑置資源建設棚室,通過土壤改良已建成肇源大興等5個大型棚室園區,面積達1.4萬畝,佔全市棚室總量的7%,提高了土地產出效率。
注重引導園區放大自身優勢,發展特色品種,打造品牌優勢,形成規模效應。集中打造35個具有產品特色和區域優勢的規模標准園區。紅崗北極花谷建設面積15萬平方米,年可實現產值5億元;大同區建成美國提子棚室7700棟,年產1050萬公斤,成為名副其實的『中國寒地提子之鄉』。
培育了『慶福』香瓜、『賽珠』提子、『百草園』藥材等24個品牌,以『生態、健康、原味』的鮮明特色穩穩佔領了市場。牽手東北農大、八一農大、省農科院大慶分院等高校和科研院所,重點建設果蔬科技示范園區、航天育種基地、和平花卉研究所等示范點,引進草莓密植栽培、香瓜嫁接等30多項先進技術,串彩番茄、太空椒等50個新品種落地生根,示范區科技引領作用進一步增強。
積極探索企業化運行模式,提昇棚室產業質量層次實現持續發展。引進潤琦集團投資5.5億元集中建設棚室8000畝,克服分散經營的弊端,開創了棚室經濟發展新模式。圍繞果蔬加工銷售、技術引進推廣、土地規模經營、投資融資服務、基礎設施建設,先後組建116個棚室合作組織,發展農民經紀人1200多人,組織化程度和抵御風險能力大幅度提高。積極拓展市場,重點建設大同、林甸、肇州、龍鳳4個大型農產品倉儲物流中心,推進農宅、農校、農社、農超對接,擴大產品銷售覆蓋范圍。肇源福興棚室蔬菜園區與超市『巨頭』沃爾瑪成功對接,建立了我省首家棚室蔬菜農超對接基地,覆蓋棚室蔬菜園區3900畝。
實行政策扶持、市場引導等多元舉措,著力破解資金『瓶頸』。市政府每年列支專項資金對新建標准化棚室給予補貼;大同區列支專項資金7300萬元,每畝大棚、溫室分別補貼2000元、7000元;讓胡路區、龍鳳區建設並投產1畝溫室補貼2萬元、大棚補貼6000元;市財政和各縣區拿出3800萬元擔保金注入市農業擔保公司,銀行貸款達14.2億元;通過廣泛招商,吸納棚室建設社會資金14.6億元。
棚室經濟緊密連接休閑業、旅游業、流通業、商貿業,一業裂變、多業跟進,顯現出『點火』效應,促進了農業產業化發展,實現了讓農業快起來、讓農村活起來、讓農民富起來目標。大同區『采摘游』從無到有,短短四年來實現收入近2億元;發展『窖儲經濟』,31個規模保鮮庫年可增值7000萬元。棚室經濟在實現土地集約的同時,帶來農業質量效益的大幅度提昇。據統計,大棚和暖棚畝均收入分別可達1萬元和3萬元,是糧食作物的12倍和36倍。
大慶市農委有關負責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2010年大慶農民人均純收入為8000元,2012年以1.15萬元遠超全省平均水平,兩年間增長3500元,棚室經濟的貢獻功不可沒。『到今年底建成30萬棟棚室,將實現農民人均增收5000元。』
如今,大慶市提出了到2015年棚室總量達到40萬棟的更高目標,棚室經濟的『夢工廠』正開足馬力,以強勁的引擎提速大慶『三農』的歷史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