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為山裡孩子們的埋下『夢想的種子』——記齊齊哈爾大學『心翼支教團』
2013-03-20 08:14:33 來源:東北網  作者:王蕊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3月20日訊(記者 王蕊)“我和你一樣,一樣的堅強,一樣的全力以赴追逐我的夢想;哪怕會受傷,哪怕有風浪,風雨之後纔會有迷人芬芳。”2013年的春季假期,齊齊哈爾大學“心翼支教團”帶著這份信念,赴貴州偏遠山村支教,為山裡的孩子們埋下了“夢想的種子”,為他們萌芽的夢想“插上翅膀”。

支教團老師為學生們解答疑難題。

  胡朝是齊齊哈爾大學2010級土木工程專業的學生,今年寒假,他沒有回家,而是坐著火車,跟一行25人的“心翼支教團”來到貴州省黔西南布依族自治州安龍縣灑雨鎮堵瓦村堵瓦小學、免底村向陽小學支教。

  走進堵瓦小學,卸下行李,胡朝便迫不及待地跑到孩子們上課的教室看看。孩子們見了胡朝,仿佛見到了久未回家的哥哥一樣,撲到他的懷裡,嬉笑著說起這半年來自己身上發生的事,問著想知道的問題。

當地的學生們認真聽課。

  “心翼支教團”——這個由齊齊哈爾大學的學生自發組織的團體,於2010年4月成立,幾年來,心翼支教團連續5次、前後共15支小分隊來到2所學校了。3年的支教經驗,讓胡朝從最初涉足的成員成了資深的“支教人”,而他支教的第一站就是堵瓦小學。

  安龍縣灑雨鎮隸屬黔西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位於貴州省的西南部,堵瓦村是鎮上的其中一個行政村,從我省到這裡沒有直達的火車。“我們從哈爾濱出發,要坐幾十個小時的火車,時間太長,我們下車的時候腳都腫了。”

  胡朝說,由於當地都是山路,行駛在前往學校的公路都非常狹窄,一邊是懸崖,一邊是峭壁,路面不平的地方,汽車更加顛簸,隊員們每次在車上都膽戰心驚,只能靠唱歌來緩解心情。終於,坐落在一個禿山半山腰上的二層樓出現在他們的眼前,這就是他們的目的地——堵瓦小學。


  胡朝至今仍然難忘,破舊的桌子、殘缺的板凳,髒兮兮的小臉,磨得破舊的衣裳,和孩子們瞪大的眼睛、怯生生的表情……這裡的一切帶給他的不平靜,他意識到,從這一刻起,他要走進他們的生活,教授他們最新的知識。

學生們都逐漸萌生了各自的夢想。

  “學校是浙江的商人和當地的農戶集資建成的,這個小磚房裡集合了當地300多名小學生和初中生。而由於凳子殘舊,好多孩子甚至3個人擠在一個凳子上聽課。”聽了當地老師的介紹,支教團的成員們二話沒說,放下行李,第一件做的事就是修板凳。

  由於當地居住環境簡陋,學校沒有地方安置胡朝和他的同伴們,他們只能在教室的地上鋪上紙殼睡下。睡覺前,他們不忘此行的首要任務,幾個人一改往日嬉笑吵鬧的模樣,支起蠟燭,借著微弱的光線,各自安靜地備著課。

支教團的成員們都積極投入到教課過程中。

  胡朝為學生們講的是科學課,用他的熱情調動學生們的好奇心,讓孩子們學知識的同時,為課堂增添趣味性,盡可能多的跟孩子們溝通。“可讓我意外的是,當我問他們想考個什麼大學的時候,她們說不出來,甚至沒有給我一個肯定的答案,能不能繼續念書都是個問題。”看著一個個稚嫩的臉,這個答案讓胡朝很心酸。

  同時,胡朝發現,這裡的大部分孩子非常內向,上課溝通起來很困難。吳新勇當時是小學5年紀的學生,這個內向的苗族男孩就幾乎沒與他有過什麼言語交流。“更讓我覺得很意外地是,他在夏天依然穿著一個毛衫,而且每天都不換。難道是他身體有病?智商有問題?……從那時候開始,這些疑問總是在我心裡轉著。”

  進入第2周,胡朝跟同伴們開始跟隨孩子們去家訪。第一天,胡朝便跟吳新勇去做家訪,跟其他許多孩子一樣,吳新勇在夏天也是光著腳的。1個半小時後,纔到了他的家裡。吳新勇說,他家不是最遠的,他的不少同學從家到學校要走上2個多小時。


  遠遠地看著吳新勇的家,胡朝有些傻眼了,這個用木樁搭成的房子非常破舊。走進這個不到30平米的屋子,胡朝發現這個家裡沒有任何的“房間”,擺設清晰可見。地上鋪滿了草,在屋子最深處擺著一張床,房間的另一角有一個鐵圈上駕著一口鍋,周圍只放著少許的糧食。

每天放學,支教團成員們都跟學生們一起走在回家的路上。

  在跟吳媽媽聊過天後,胡朝心裡的疑問終於都解開了。有一年,吳新勇的爸爸出去打工,便一去不復返,家裡就剩下吳新勇的媽媽跟他們姐弟倆一起生活。一家的重擔都壓在了媽媽的身上,生活費、姐弟倆的學費,都靠她種的玉米地和一小塊菜地賣點錢支持,生活艱難極了。

  “吳新勇之所以夏天也穿著那個毛衫,是因為他只有那一件衣服,還是姐姐穿小了給他的。髒了、舊了,吳新勇就翻過來穿。夏天沒有鞋穿,就只能光著腳。”吳新勇的媽媽哭著說。

  堵瓦村地處偏遠,當地經濟較為貧窮,村民們生活也很拮據,許多靠種地吃飯的村民們一輩子沒走出過山裡,甚至沒到鎮上走一走。解決溫飽都是個問題,供孩子上學讀書更是吃力。他也終於理解,為什麼像吳新勇這樣小小的年紀就什麼都會,洗衣、做飯、割草、放牛,早早地面對家裡如此艱苦的生活局面。

支教老師到學生家裡做家訪。

  就在那次家訪之後,吳新勇似乎與胡朝走的更近了,兩個人漸漸開始聊起天來,也能聽到吳新勇久違的笑聲了。就在他們要走之前的那天,胡朝驚喜地發現,吳新勇在家門口用粉筆寫上了大大的“齊大”的字樣,第二天5點多便趕到學校去送支教團,還不停地說著:“你一定要再來,一定要再來!”

  看著吳新勇的臉,胡朝也感動地哭了,他遠沒想到,這一個月的時間,就拉近了他跟孩子們的心,換來他們對他一個學期的等待,一份責任的召喚。

  帶著這份承諾,3年的時間,他放棄了寒暑假回家的機會,胡朝利用4個假期的時間來到這所學校支教,如今,他與吳新勇猶如親兄弟一般,每到這個時候,吳新勇也願意拉著胡朝,聽他講起村子外面發生的事。


  在此期間,胡朝與同伴們備受激勵,投入了百分之一百二十分的心力備課、教導孩子,課堂上耐心地跟他們溝通、講解,變著法兒地吸引他們的注意力;村裡沒有電腦、沒有網絡,其他電子產品就更少見了,他們便拿出照相機、電腦、MP3等物品跟孩子們分享,還教他們怎麼使用;下午15點55分,下課鈴一響,孩子們便興奮地拿著書包衝出了教室,支教團的成員們也跟他們一起奔跑和打鬧在回家的小路上。

學生們放假後還要照顧弟妹、做家務。

  “當地雨水多,有幾次,我陪孩子們回家,正巧趕上下大雨,走到一半,雨水已經漠過了學生的腰,我們走的非常吃力,走到他家裡的時候,我們全身都濕透了,也累壞了,可現在想想,能陪他們一起走過,心裡很甜。”回憶起在堵瓦村的日子,胡朝意猶未盡地說道。

  今年,支教團成員們仍然堅持為孩子們自費購買筆、本,供他們上學所用;同時,在全校的幫扶和捐贈下,支教團為孩子們帶來了5100元的現金和380套棉服,在寒冷的冬季為孩子們帶來一絲溫暖。

  而從村子回來的胡朝,收到了更大的收獲,讓他激動不已:孩子們不僅掌握了知識,心裡也發生了變化。“有一天,課堂上,他們紛紛舉手,告訴我,他們有了各自的夢想,他們渴望走出山裡,想考大學,想跟我們一樣懂得很多的知識……”

  胡朝說,他也是個農村出來的孩子,也跟他們一樣吃過苦、挨過累,而在最艱苦的時候,正是知識給了他目標,是夢想引導他前進的方向。現在,他更知道知識和夢想對孩子們來說有多重要。他願意並希望,在孩子們成長最重要的階段,引導他們找到屬於自己的夢想,為他們的夢想‘插上翅膀’,堅定他們的信心……正如他們“心翼支教團”的隊歌《和你一樣》中所唱到的的一樣。

  “誰在最需要的時候輕輕拍著我肩膀,誰在最快樂的時候願意和我分享,日子那麼長,我在你身旁,見證你成長讓我感到充滿力量……”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王凌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