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2日訊 (齊松 記者 王蕊) 牡丹江寧安市把握現階段農村社會管理的特征,在牡丹江市率先推行了“一村一警、一警一室、一室多元”的“村警”新模式,在村內聘用了249名村民成了首支“村警”隊伍。經過一年的創新實踐,構築起維護農村社會治安防控體系的第一道防線,走出了一條具有寧安特色的社會管理創新之路。

寧安市是一個以農業為主的縣級市、轄240個行政村,農業人口30萬人、佔總人口的四分之三。近年來,因土地林地糾紛和修路、拆遷、征地等原因而引發的群體性上訪事件不斷增多,村屯治安案件、刑事案件多發高發。2009年至2011年,該市農村地區發生治安案件8000餘起、刑事案件2800餘起,分別佔發案總數的69%和50.4%。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寧安地域廣、村屯分散,而警力卻嚴重不足,平均每萬人擁有警力9人,遠遠低於全國13人的平均水平,致使農村治安管理工作和公安乾警鞭長莫及、疲於奔命,常出現“案件牽著民警鼻子走”的被動局面。
村警在巡邏中預防一起盜竊變壓器案件。
眼下,農村發展呼喚新的治理方式,加強和創新農村社會管理是新的時代條件下,正確處理農村改革、發展和穩定關系的重要結合點。寧安市順應農村發展需求和百姓期待,踐行“三實兩創”共同價值理念,積極探索強化農村社會管理新路徑。2012年初寧安市在“警力有限”的情況下,依托村級基層組織資源和力量,以治保主任為主體,聘用了249名政治可靠、堅持原則、處事公道的“村警”,在全國率先探索成立了首支“村警”隊伍,打造了一支全新的專業化農村輔警隊伍。
“村警”既是“警中之民”、也是“民中之警”,白天行於田間地頭,晚上走在村頭巷尾執勤巡邏,人熟、地熟、情況熟,具有天然的群眾基礎,主要協助民警開展人口調查、巡邏防控、矛盾調解、信息收集、服務群眾等非執法類工作,是村屯化解矛盾糾紛的調解員、收集社情動態的信息員、打擊違法犯罪的情報員、開展巡邏防控的治安員、為村民服務的服務員。“村警”模式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快的速度、更有效的方式,將各種問題化解在基層和萌芽狀態。
“村警”模式推行一年來,寧安農村地區的社會治安持續改善,實現了從一個村到全市鄉村、從農村警務局部工作到社會管理大局、從社會管理到強化基層政權的不斷發酵的多贏局面。
“村警”正在進執行巡邏執勤任務。
249名“村警”就是249個公安機關的警務觸角,實現了農村警務工作的全覆蓋。積極發揮“村警”與農村零距離的優勢,“村警”可以隨時發動親屬朋友、街坊鄰裡開展工作,做到了人口信息采集、涉警服務、矛盾糾紛、火險隱患、摸排線索、收集信息“六個村內解決”,警務工作的重心下沈,實現了“小事不出村,大事不出鄉”。一年來,村警累計協助民警調解矛盾糾紛256起,提供線索協助破獲刑事案件28起,排查消除火險隱患136處,大量的矛盾糾紛和安全隱患被化解在基層。
隨著工作的順利開展,寧安市將農村警務工作逐步上昇為政府行為,初步構建起覆蓋廣、觸角長、信息靈、反應快的農村情報信息網絡。每個村都有了自己的信訪調節員,“村警”就是黨委和政府的“眼睛”、“耳朵”,能夠廣泛收集村屯不穩定因素和情報信息,小事直接解決、大事及時上報,有效緩解了黨委和政府的維穩工作壓力,為縣鄉兩級政府促進發展、改善民生騰出了更多精力。2012年,該市農村群體性上訪事件下降33.3%,農村社會治安環境持續改善。
“村警”良好的品行、較高的素質、為民辦事的作派,深受村民的信賴支持,改善了黨群乾群警群關系,拉近了黨委和政府與老百姓的距離。“村警”隊伍中具有黨員身份的佔總人數的63%,通過政治“三優先”,已經有多名“村警”入黨、進入村委會,為基層政權建設輸送了新鮮血液。一名“村警”就是一個黨委、政府為民服務的窗口,通過矛盾調節、代辦戶口、救助扶貧等便民服務,村民足不出村便可把事辦成,實現了基層政權公共服務職能的延伸下沈,提高了農村公共服務能力。
同時,寧安市著眼於賦予“村警”隊伍長久的生命力,從頂層設計入手,建立起聘用選拔、教育培訓、日常考核、獎勵懲處等一整套務實管用的運行機制。嚴把進口、敞開出口,寧安市嚴把“村警”聘用選拔入口關,堅持黨員優先、年富力強的優先、返村大學生優先、復轉軍人優先的聘用選拔標准,優中選優、優中選強,從源頭上保證了“村警”的基本素質,做到“選好一個人、穩定一個村”;打開“村警”出口,建立了規范的辭退制度,及時把不管事、不做事、做不了事、村民反映不好的人清除出隊伍,目前已有3名“村警”因違規而被解聘。既能進、又能出,保證了“村警”隊伍的戰斗力,樹立了村警隊伍的整體形象。
為解除“村警”的後顧之懮,妥善解決了“村警”工資待遇問題,每名村警的最低年工資不低於6000元,表現優秀的年工資可達近萬元;在權益上給保障,為所有“村警”都辦理了“三險”,嚴厲懲處打擊報復“村警”的各種行為,讓“村警”放心安心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