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3日訊 4月1日起,基本藥物制度的實施將延伸到全省的村衛生所和村衛生室,讓百姓更充分的享受國家基本藥物制度帶來的實惠。日前,記者走進綏化市北林區新華鄉,探訪基本藥物制度在我省基層醫療機構的實施現狀,以及由此引發的基層醫療機構財政補償、人事、分配制度和醫藥采購、配送制度等綜合改革的問題。
綏化市北林區作為全省基本藥物制度的試點,基本藥物的推廣效果顯著。該區衛生局局長姜雲峰告訴記者:“去年全區基本藥物采購額達到2300萬左右。”這是一個不小的數字,也代表著一定的成績。姜雲峰信心滿滿:“今年的采購額我們只會增不會減。4月1日起,我們區148個衛生所、66個衛生室將全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到時你們再來看看。”
然而,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的“進行時”階段,我省部分基層醫療機構仍然存在藥品加價的問題。“因此采購額只是一方面,並不能代表全部。”省衛生廳藥政處相關工作人員表示。提起藥品加價的緣由,新華鄉衛生院院長魏樹舫接過話茬:“地方財政補貼資金不到位,村醫公共衛生服務費資金不到位等等,都是藥品加價的原因。”資金不到位,給基層醫療機構的生存添加了一定難度。
1993年從綏化市衛生學校畢業後,魏樹舫當了9年的防疫醫生、12年的鄉鎮衛生院院長,基本藥物實施以來,有喜也有懮。以自己擔任鄉鎮衛生院院長的12年經驗,老魏經歷了新醫改期間我省基層醫療機構的種種變化,“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實惠了百姓,但同樣也給鄉鎮衛生院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挑戰。”魏樹舫說。
佔地900平方米的新華鄉衛生院,距離市區不算遠,而且車站就在衛生院門口。“2009年實行基本藥物制度以來,出現最大的問題就是藥品配送不及時。”魏樹舫無可奈何地說,“藥品供應不上,怎麼保證門診量呢?”魏樹舫告訴記者,到了冬季,連最普通的糖水和鹽水都很難供應上,有時甚至一等就是個把月。“說句最實在的,藥品不到位就等於沒有。配送不及時,我們連重癥患者都不敢收治,真要出了問題,誰能承擔責任?小小的鄉鎮衛生院沒有抗風險能力啊!”
實行基本藥物制度就是想徹底改變基層醫療機構“以藥養醫”的現狀,切斷藥品中的利益鏈條。“可實行後,有些藥品不在基藥目錄中,比如青霉素等藥品,廠家根本就不生產了。”魏樹舫稱,一些諸如退燒、止咳的常用藥是非常急需的,然而現在卻供應不上。“前陣子,我這兒連藿香正氣水、安瑞克都缺貨。”魏樹舫的擔懮之情盡顯眼底。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由於老百姓存在“一分錢一分貨,新藥、貴藥療效好”的用藥誤區,以及受各種醫療廣告的引導、長時間的用藥習慣影響等,對新的藥品目錄不容易接受,因此會覺得藥品短缺。而在鄉村,基本藥物目錄不能滿足農民的需求,特別是一些已在臨床上久經考驗的成藥及化學制劑都不在目錄之內,不僅給患者也給鄉鎮衛生院帶來了困擾,“我們這裡的農民,一般手裡有倆錢的,都捨得花錢看病,更多的人選擇直接去哈爾濱的大醫院了。”姜雲峰說,“新醫改中這份基藥制度的答卷其實並不好交。”魏樹舫也深有感觸,他認為常用藥品不夠用,加上藥品配送不及時,流失了很多患者,“醫改前院裡每年的收入是100萬元,醫改後只能達到40萬元。”2009年至今,新華鄉衛生院的經營是“穩中求進”,用魏樹舫的話說,“沒什麼賠償支出,已經很不錯了。”
說完“懮”,自然就說到了“喜”。魏樹舫“喜”的是實行績效工資獎勵機制以來,衛生院工作人員的積極性提高了,魏樹舫有自成“體系”的考核制度,“這勞動紀律考核是很嚴格的,每天早晨8時上班,每個月遲到或早退累計4次,就扣一天績效工資的30%。我們還會根據門診量、處方、接待患者、輸液等來考核大家,用獎懲措施激勵職工的工作積極性。”
接下來的挑戰,就是村衛生所和村衛生室全部實行基本藥物制度,4月1日成了“最後的期限”,“除舊布新”之履還要繼續前行。新華鄉轄7個行政村,11個衛生室。來到六排村村衛生所,記者見到了村醫胡秀君,村衛生所是新蓋的磚房,而旁邊就是他的車庫。胡秀君坦言,“其實心裡是不希望實行基本藥物制度的,覺得以前自己進藥買藥的日子過得不錯。”以前每年7萬元的收入,在實行基藥制度後只有2萬元左右的收入,令胡秀君擔懮的是,按照鄉村衛生一體化管理的要求,村衛生室必須從鄉鎮衛生院進藥,在零差價售藥的要求下,衛生院藥庫只是一個藥品中轉站,“最擔心的是常用藥品的配備和使用問題,供應不上可咋辦?”胡秀君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