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3月25日訊 “我在街邊的小攤買的羊肉卷,看著挺好,拿回家煮時就散了。”“你說肉是新西蘭運來的,這產地怎麼寫的哈爾濱?”

“這羊肉卷新鮮不新鮮啊?哪兒產的?有沒有添加劑?質檢合格了嗎?這兩種價格差這麼多,有什麼區別嗎……”3月12日,哈爾濱市民趙女士在道裡區一家超市生鮮櫃臺前仔細挑選羊肉,不厭其煩地向銷售人員諮詢,並拿不同價格的羊肉進行反復的對比。記者在一旁觀察,足足半個小時,趙女士也沒定下來買哪種羊肉。
趙女士看見記者觀察她,不好意思地解釋道:“前一段看報紙說,有商販黑了心,竟然用‘膠’將碎肉粘成羊肉卷賣,所以我要看仔細點。”趙女士告訴記者,“我兒子愛吃涮羊肉,以前一到冬天,我們家都要到飯店吃幾次,後來聽說有個別飯店用問題羊肉,害怕不乾淨,就買了羊肉和菜在家涮著吃。但有一次我在街邊的小攤買的羊肉卷,看著挺好,拿回家煮時就散了,跟棉絮似的,沒有肉香味,反而一股怪味,兒子說是假羊肉。我現在都不敢去街邊夜市或小菜市場買了,為了省幾塊錢買回去不能吃或吃壞了身體就太不值了。”
確實,對街邊小攤而言,超市和品牌肉店的羊肉算得上是“貴族”了。記者在走訪時發現,在哈市道裡區幾家超市中,除特價活動外,羊羔肉卷、羊排肉卷、鮮羊肉卷等每公斤在58~64元不等。而夜市上的羊肉卷每公斤均價不到50元,最便宜的44元,而且“多買還能優惠”,當然賣相上比超市專櫃上的差很多。
“看著美,賣得貴”的專櫃品牌羊肉又是否能讓消費者安心呢?“你放心吧,我們家羊肉保證新鮮,都是從新西蘭空運過來的,你看這有質量檢測證明……”銷售人員推銷道。趙女士指著標簽說:“你說肉是新西蘭運來的,這產地怎麼寫的哈爾濱?”“是嗎?”櫃員沒再說什麼轉身就離開了。趙女士撇了一下嘴,小聲對記者說:“你看這家是‘X X’專櫃,這些羊肉標簽上寫的卻是別家,這麼多問題銷售人員也解釋不明白。我這怎麼敢買!上次我來買羊肉,這專櫃上都是空的,賣肉的說是一會兒要來檢查的,等檢查的走了纔上肉,你說,這要是沒問題怎麼怕檢查的呢!”最終趙女士空手而歸。
食”刻提醒肉類瘋狂造假面面觀

養殖業抗生素之殤
在許多國家的畜牧業中,給豬、牛等動物喂食抗生素是一種普遍的做法。中國是全球最大的抗生素生產國和消費國,年產抗生素21萬噸中的將近一半用在了養殖業方面。在畜牧業中日常使用抗生素,會使得攜帶耐抗生素基因的微生物繁盛起來。這樣一來,當人類病患再去服用抗生素的時候,由於細菌已經具有耐藥性,原本神奇的藥物就失去效用了。(摘自《南方周末》)
危險的添加物
豬肉:“瘦肉精”。是β-腎上腺能受體激動劑類化合物,包括16種物質,將這些藥物添加到動物飼料裡,可促進動物瘦肉的生長,所以被俗稱為“瘦肉精”。在我國最常見的是鹽酸克倫特羅,萊克多巴胺等。這類藥物會對人體產生負面影響,比如心跳加快,惡心,心悸等。
牛肉:牛肉膏。神奇的牛肉膏能讓豬肉變牛肉。與此同時,不僅牛肉,連羊肉、雞肉、鴨肉、鵝肉、魚肉甚至墨魚肉,都能找到相應的變身添加劑。
羊肉:染色劑、羊肉精。羊肉精是以化工混合物為主料的食品添加劑,食用過量致癌。鴨肉、豬肉甚至狐狸肉等混合羊油加染色劑、羊肉精等於羊肉卷。
肉類摻毒造假讓人“步步驚心”
當前“餐桌污染”狀況觸目驚心,“消費者”變成了“消廢者”。近些年,人們談“食”色變,“停杯投箸不能食”,對食品信任產生了質疑和恐懼。
去年,出現了太多的食品安全事件,網絡出現神吐槽,“在中國,經歷這些,死了是正常,活著是幸運……”食品安全事件不勝枚舉。
喜歡吃豬肉的人卻遭遇了“瘦肉精”;喜歡吃羊肉的人買到的卻是鴨肉。肉類摻毒造假讓人“步步驚心”。
記者從有關部門了解到,肉類食品的風險從養殖階段就已經開始了,在這個環節需要引起重視的問題有兩個,一是養殖過程中的疫病問題,二是飼料添加劑和獸藥殘留的控制問題等。疫病控制對養殖的規模和環境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大規模的養殖無疑會帶來高風險,一旦發生疫情對企業來說就意味著巨大的經濟損失,而小規模養殖又無疑會帶來高額的投資成本。就拿養豬來說,目前我國的生豬養殖主要以散養為主,大規模養殖只佔全國生豬飼養量的20%左右,這種狀況帶來了養殖環節管理難的問題,養殖過程中非法使用添加劑和濫用獸藥的現象就不容易控制,為此國家加大了養殖環節的管理力度,並通過建立從養殖、加工、流通、消費的食品全過程監管鏈條,建立健全產品質量和食品安全的追溯體系和責任追究體系,建立覆蓋全社會的產品質量監管網絡,采取市場准入制度,實行實時控制等一系列措施對源頭進行控制。
專家詳解產業鏈中容易出現的漏洞

徐麗萍(哈爾濱商業大學食品工程學院教授)


表象:早市肉由屠宰廠直供
真相:47家屠宰企業僅3家“過關”
大莊園肉業有限公司先進的屠宰車間。
“每天早上5點,只需在攤位前等貨,屠宰廠就會按照訂貨要求直接將肉品派送至攤位。蓋章、檢驗這些步驟都由屠宰廠負責完成,配送時,廠家會將肉品和相關合格證一並交上。”
肉類食品安全問題頻出,早市上能否購買到“放心肉”,成為市民越來越關注的問題,日前,帶著這個疑問記者走訪了哈爾濱多家早市。
21日6時20分,記者來到哈爾濱市道裡區安靜街早市,近200米的早市上有七八個賣肉的攤位。在一家牛肉攤位前,還沒等記者開口,攤主就先“自賣自誇”起來。“我這都是賓西的牛肉,上腦、肋條、腱子位置齊全,質量絕對有保證。”隨後,記者走訪了多家早市的賣肉攤位,從所出售肉類加蓋的質檢章上看,多出自哈肉聯、賓西牛肉等知名企業。
一位經營“信誠”品牌肉類的攤主告訴記者,每天早上5點,她只需在攤位前等貨,屠宰廠就會按照訂貨要求直接將肉品派送至攤位。至於蓋章、檢驗這些步驟都由屠宰廠負責完成,配送時,廠家會將肉品和相關合格證一並交到攤主手上。在攤主提供的《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上記者看到,上面標注有產品名稱、生產單位、定點號碼、企業等級、肉品編碼、購貨方、生產日期等內容。這位攤主告訴記者,這裡早市上所出售的豬、牛、羊肉,基本上都是由屠宰廠直接配送的。
那麼,除了廠家之外,市場管理部門對肉類食品又是如何監管的呢?對此,安靜街早市城管負責人張主任給出了答案。“每天早上6點左右,早市上生鮮肉配送完畢進入市場後,我們城管部門會逐個攤位進行檢查,主要查驗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和肉品公司的檢驗合格證是否齊全。”張主任告訴記者,肉禽定點屠宰廠負責肉品品質檢驗,檢驗合格後會在肉禽上加蓋“肉品品質檢驗合格”驗訖印章,並隨附《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後方可出廠,並實行一禽一證,每日檢驗的制度。據張主任介紹,“肉品品質檢驗合格”驗訖印章分為大小兩枚印章,大章加蓋在經肉品品質檢驗合格的禽類身上,小章加蓋在《肉品品質檢驗合格證》上。這兩個合格證既是畜禽食品的通行證,也是該批次產品信息溯源的憑據,二者缺一不可。一旦發生質量安全等問題,有關部門可通過該憑證立即追查到生產源頭。張主任表示,對於早市上所銷售的畜禽類產品,消費者可要求商戶出示肉品檢驗合格證和檢驗肉類皮膚上是否加蓋檢驗合格證,以便放心購買。
據哈埠媒體報道21日,記者從省商務廳獲悉,我省首輪生豬定點屠宰資格審核清理工作結束,全省有40家生豬定點屠宰廠達到清理審核驗收標准。哈市的47家生豬屠宰廠中,僅哈爾濱大眾肉聯食品有限公司、哈爾濱大江食品有限公司、金鑼肉制品集團公司興隆分公司3家達標,取得生豬定點屠宰資格。據悉,年底前,剩餘延期整改企業如仍無法達標將被淘汰。
鑒別真假牛羊肉妙招
真假牛肉的辨別:一聞味,如果是把豬肉做出牛肉味,需要添加大量的牛肉膏或牛肉精,如果牛肉制品散發出濃烈的牛肉味,那這個可能就是用豬肉造假的牛肉;二是看肉的纖維,牛肉纖維較粗;三是口感。
真假羊肉的辨別:假羊肉的白肉和紅肉是分開的,白是白,紅是紅,一塊一塊的。真羊肉的白肉和紅肉是相接的,紋理很清晰,而且很自然。鑒別真假羊肉最好的方法就是,把羊肉片化凍。
一位學者的探究:溯源纔是“王道”

朱勇教授向記者展示可溯源電子芯片。彭溢 攝
“一個比芝麻粒還小的電子芯片可以存儲大量的信息,你去超市買肉的時候,只要拿自己的手機一刷,就能知道每塊肉從飼養、檢疫、屠宰、加工、運輸等環節的信息。”
“叮”,一小張塑料貼紙剛靠近記者的手機,屏幕上跳出對話框,顯示貼紙裡記錄的電子信息。這是3月13日記者在黑龍江大學-恩智浦半導體物聯網聯合研發中心遇到的奇事。
“看,在你手機裡裝個軟件,一靠近我的溯源芯片就能讀取信息。”研發中心主任朱勇教授拿著記者的手機演示。他通過軟件給塑料貼紙錄入數據“123”,記者的手機再次讀取後屏幕上就有了“123”的字樣。“真神奇,這薄薄的一小片簡直就是可讀可寫的‘電子紙’嘛。”記者驚嘆道。
“神奇的是這個。”朱勇把貼紙揭開,裡面藏著一個黑色的比芝麻粒還小的電子芯片。“這是我們與全球前十大半導體公司恩智浦半導體合作推廣的新型電子芯片。別看它小,它可是能存儲大量的信息,用在質量溯源上可以對食品生產的各個關鍵環節的監控信息進行錄入。”朱勇興奮地說:“試想一下,如果肉制品企業都采用我們的產品,你去超市買肉的時候,只要拿自己的手機一刷,就知道每塊肉從飼養、檢疫、屠宰、加工、運輸等環節的信息了,這肉吃起來是不是更加放心了。”
據記者所知,現在很多部門都在做溯源。“此溯源非彼溯源。”朱勇解釋說:“現在絕大多數行業的溯源都是自上而下的,只有監管部門和企業自身可以看到,我們做的是老百姓看得見、查得著的自下而上的溯源。目前通用的二維碼溯源信息存儲有限,容易被仿造,我們的芯片則采用了國際通用標准,是結合了二維碼和無線射頻技術研發的最新產品,保密性能高,使用便捷,但目前在市場上還沒有應用。”
針對國內此起彼伏的食品安全問題,為何這麼好的技術卻沒有大展身手呢?提及這個問題,朱勇一臉的無奈。這個技術的研發曾得到省科技廳、教育廳的資金扶持。去年末,省科技廳針對該技術推廣,專門組織了一次面向省內食品企業的成果對接會。技術的優越性得到了與會企業的認可,卻也遭遇了叫好不叫座的尷尬。
朱勇向記者講述了其中一次失敗的經歷。在對接會上,朱勇結識了我省某知名肉制品企業老總。“雙方談得非常投機,他想采用我們的技術,在提高自身監管效率的同時,通過更加透明的生產過程贏得消費者的信任,樹立企業品牌形象。”初次約談後,朱勇很開心。他興致勃勃地帶著自己的團隊詳細了解了企業的各個生產環節,為企業做了一整套質量溯源方案。但最終因為嫌成本高,企業並沒用他的技術。
“一個(芯片)一毛錢,一年就得幾百萬。”在那次對接會的參觀環節,記者偶然聽到有企業負責人小聲耳語。朱勇無奈地說:“企業都在觀望,希望政府能出資金做溯源。”
在與省內十餘家食品企業接觸後,朱勇認為,現在的食品安全環境還不完善,最好的方法是由政府引導建立具有公信力、統一的肉類食品質量溯源平臺。這個平臺需要政府、銀行、保險機構和普通百姓等多方面力量共同參與,互為監督,規范肉類食品企業進入平臺體系,保證源頭數據的真實可靠。
一塊牛肉的自述:被記錄的傳奇一生
“我一出生就要戴上耳標,006號,是我的出生證明,上面記錄著我的品種、養殖戶、出生地等信息,也記錄了我這一生的歡笑與痛苦。”
哎喲,輕點放,我可不是一塊普通的牛肉,我是有“身份”的,你看我的“衣服”上印著“身份證”號碼呢。我這是到哪兒了?哦,哈爾濱南崗區的大莊園專賣店。哎呀,老大爺,您先放下我唄,我想和同伴們告個別。馬上就要變成您餐桌上的美味兒了,我還真有點想念我來自的那個綠色牧場。說起來,我這一生可是充滿了傳奇色彩。
我既接地氣,又有著貴族血統,是良種牛西門塔爾和肇東地產牛雜交的後代。我出生在北緯45度黃金牧草帶,這裡的牧草營養價值非常高,聽說我的家族在這裡定居之前,這裡的牧草大都出口日本,我從小就吃這種牧草長大。對了,我一出生就要戴上耳標,006號,是我的出生證明,上面記錄著我的品種、養殖戶、出生地等信息。養殖戶王大媽很能乾,她按照統一的標准對我和近百個同伴細心照料。一歲零三個月時,身體健壯的我被她送到公司的養殖基地。
進入養殖基地之前,我接受了人生的第一次檢疫。我和同伴們先被送到觀察圈,有專門的獸醫對我們進行身體檢查,首先要尿檢看是否被喂過瘦肉精、添加劑等十餘種違禁藥物,還要測體溫,看是否有發燒、口蹄疫等其他疾病。我到了新環境不適應,有點上火,體溫偏高,還被隔離了一段時間。還好我很快調整了心情,恢復了正常,回到了同伴中。和我同時被隔離的033號那個哥們就沒那麼幸運,他一直高燒不退,獸醫也沒能治好他,聽說不久就被銷毀了,為他默哀一下。
一周後,我被送到過渡圈中。讓我高興的是,在這裡我多了900多個朋友,聽他們講來自不同村子的趣事。讓我不滿的是,常有獸醫在一旁觀察我們,好像非得查出個有病的不可。有一次,我小小地報復了一下,把一個同伴的耳標撞掉了,管理人員忙乎了大半天,纔查出了他的號碼,一想到管理人員那著急樣兒,我就樂,哈哈。還好我們的身體都很棒,一個月的過渡審查很快過去了。
觀察圈和過渡圈的嚴格審查,證明了我的安全無害,我就被送進養殖基地的大圈育肥了。在大圈的生活非常優越,我吃的有青儲、酒糟、玉米面、豆餅等,可香了,還有專門的保健醫給我們做定期體檢。飼養人員每次進入基地都要換上消毒過的工作服,鞋子也要在消毒池消毒,這樣纔能保證我們不會接觸到病菌。半年後,我們個個膘肥體壯,體重差不多有550公斤,就被送到屠宰加工車間了。
屠宰車間的門也不容易進,我們還要被二次檢疫。這次更加嚴格,要經過進廠檢疫、待宰檢疫、送宰檢疫等流程,先是政府的駐廠檢疫員對我們挨個進行布病檢測。拿到檢疫合格證後,本以為要被送去屠宰了,不想又被品控員拉去,在尾巴根抽了一管血,經過精准度高的化驗,證明我確實不含瘦肉精,我纔獲得了准宰證。這一針好疼,據說在其他家屠宰的牛根本不需要過這關,真羡慕他們。
接下來,我和從小在王大媽家一起長大的兄弟姐妹們都被送到分割車間。穿著厚厚的白大褂、戴著口罩和帽子的工作人員,用國際領先的機器把我們從整頭牛變成了一塊塊牛肉。這時候,會在我們外包裝打上統一的批號,耳號就被批號取代了,這也是我們進入市場的“身份證”。
老大爺,聽完了我的回憶,您可以放心把我帶回家了。如果您對我還有疑問,可以憑借包裝上的批號,查出飼養過我的王大媽、我接受過的檢疫、吃過的飼料、屠宰日期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