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6日訊 張海波老人全家可謂電業世家,祖孫三代都有著一個共同的經歷,即先後都從事過供電營業工作。聊起抄表員的話題,張海波老人十分感概。“我孫女趕上好時代,即幸運,又幸福。”張海波老人是牡丹江電業局五十年代的老電工,兒子張偉東七十年代末從事電力營業工作,而孫女張玲玲,則是三年前大學畢業參加工作來到供電部門工作的,祖孫三代雖都共同經歷過供電營業生涯,但走得確是完全不同的供電之路。

吃苦流汗手腳凍僵
建國初期,群眾家裡用電實行包燈制,供電所把用戶家的電燈用封條封上,所以燈炮瓦數不能更改,更改將按竊電論處。當時供電所職工不發工資,只發高粱米,全所僅有一臺自行車,施工所用材料都用手推車推到線路上,條件特別艱苦。那時,新中國剛剛成立,百廢待興。工廠急需用電,人民生活急需用電,農業生產急需用電,時不待我,冬天雪花飄起時,供電所的職工們肩扛人拉,工作時都需要帶行理卷,吃住在現場,有人說電力是老一輩電業工人肩扛出來的,這一點也不為過。
建國初期,東北開始流通東北流通券,每半個月發一次,那時村村通電工程啟動,由於當時材料緊缺,資金不足,供電所按著蘇聯供電模式,實行兩線一地供電,將原來的三線供電撤下一線,新架設的線路只是兩線,地線均采取接地裝置替代方式。為了保證供電的可靠行,牡丹江供電所推出“四合一”供電,鋁導線替代鐵線,將供電區變壓器全部相聯,實行環形供電。“四合一供電”和兩線一地供電,加快了當時農村電器化進程。由於二線一地供電和環形供電隱患多,安全性能滿足不了電力快速發展的需要,後期牡丹江供電區全部恢復了3線1地供電方式。
實現電腦抄表了解客戶欠費情況。吳金良 攝影
談起供電人艱苦創業的歷史,張海波老人感觸深深,牡丹江供電所成立之初,供電局營業、配電合二為一,抄表員要挨門逐戶查看表示數,每到抄表例日,全體抄表員一起出動,當時現場合表很多,有時一塊電表十幾家用,給收費工作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居民用戶由年輕的抄表員抄收,大用戶劃撥用戶需要由有經驗的老同志抄收,當時電費收據采用鉛字印刷。
那時抄表員抄表時,需要背著厚厚的抄表卡片,挨家逐戶抄表收費。
“記得53年冬,雪下得非常大,那年冬天抄表時,由於雪沒至大腿根部,人走在雪地裡異常艱難。”張海波老人說,當時,西北風刮起了大煙炮,厚厚的狗皮帽子都抵擋不住寒風的襲擊。氈靰鞡裡墊著厚厚的靰鞡草,即使這樣腳都很快凍得麻木了。背著厚厚的抄表卡片,十幾裡地走了七個多小時,走到村裡時,手腳都凍得失去的知覺,在老鄉家緩和了好久,纔有了知覺。氈靰鞡上凍上的厚厚積冰,反復敲打纔脫掉下去。
拒絕吃請 強化服務
1981年,像父親張海波一樣,張偉東來到供電局當上了一名抄表員。8月的一天,張偉東帶著用戶裝電表的申請書,來到東安區紫雲街一居民家裡安電表。一進門就看到廚房備好的魚、肉、雞和各樣新鮮蔬菜。張偉東按照工作要求,先檢查了電線和表板安裝是否合乎要求,由於表線過細不合乎安裝規定,張偉東表示電表暫時還不能安裝。這時已接近中午,用戶見此,急忙把准備好的豐盛午餐端上桌,對他說:“到晌午了,吃過飯再乾吧。”張偉東說:“飯我不吃,但現場不符合裝電表條件,今天不能掛。”說完,張偉東把用戶家裡線應當怎樣改,表箱如何變位置都一一說明後,謝絕了用戶一再挽留。時隔不長時間,張偉東又主動登門,重新檢查之後,給安好了電表。
供電智能化用戶用電情況更透明。吳金良 攝影
前後兩次,沒喝用戶一口茶,用戶一家逢人便講:“這樣不吃不喝的人真少見。”其實,在張偉東看來,這是一件極平常的事。一年365天,他天天如此,到用戶家裡只是服務,不吃不喝不拿不要,這是多年來養成的習慣。
為了保證售電量的持續穩步增長,鐵南供電局建立了領導接待日制度,接待所有用電客戶,詳細了解客戶的用電動態。並堅持不懈的走訪和培育電力增長點,及時掌握用電客戶的生產銷售情況,幫助客戶解決用電困難,使客戶安全用電、合理用電,使售電量保持持續增長的好勢頭。
“那時,抄表員抄收大用戶電表時,都必須在半夜零點進行,職工勞動強度大,內勤營業用手搖計算機發行大用戶電費,全局有能計算功率因數的計算機兩臺。在配電作業中,全局僅有一臺單輪摩托車,配電人員需僱用馬車裝載搶修材料,從1985年開始,供電局纔為每位抄表員配置了一輛自行車。由於當時電表都在自家屋內,且全部是機械表,所以竊電現象很普遍,據當時鐵南供電局職工統計,最高月處理居民竊電戶達三百多戶。
1991年東安供電局成立後,供電營業管理實行了微機購電管理,設立了專職的線損員,對高損臺區和高損線路進行定期分析,查找高損原因。1993年,供電部門對轄區進行了增容換表和防竊電改造,組織專門的安裝隊伍,用了一年多的時間,將所有居民用戶DDI型電表換成容量大些的DD28型,並扣上了塑料盒,在盒外打上了封印。1999年城網改造開始,電表逐漸從室內移到走廊、平房移到室外房頭,進戶線由鋁線變成銅線,加大了用戶負荷的承載能力,將機械表逐步改變為電子表、卡表。同年,東安供電局實行了利潤成包責任制,對供電量、線損、營業進行指標分解,層層落實營業管理責任制。
2000年,供電局在改革的大潮中,實現了營配分離,同年12月份,營業程序上YX—2000系統,抄表員開始使用電子抄表器抄表,一個新的劃世紀的歷史時代到來。智能抄收服務更優
“輕點”鼠標,就能輕松完成收費任務。大學畢業到供電部門從事抄收工作後,張玲玲就完成通過電腦完成抄表工作。
張玲玲告訴筆者,如今,供電企業實行營業管理智能化,抄表人員通過電腦,逐不出戶就能全面了解客戶用電情況,通過電話催繳,短信催繳,就能實現90%的欠費戶完成繳費工作,為提高優質服務水平,供電部門還建立和補充完善了各項服務制度和服務措施,統一服務標准、統一服務格式,提昇營業資料管理檔次、營業大廳及外所營業窗口堅持月檢查和隨機抽查方式,嚴格考核,提高服務質量、對停限電方面嚴格履行停電程序、對投訴、舉報事情正確對待、迅速反應、及時處理。
供電服務還推出了責任追究制,不斷規范職工言行,加快故障搶修的管理,做到內線與外線互相配合,按照規定時限到達現場進行快速搶修,加強服務理念和服務行為培訓,外聘講師進行授課,提高員工服務質量和服務水平、尤其對窗口工作人員簽訂合同,加強工作質量及服務質量的監督與考核,約束其我行我素的行為,電費回收按照規定時限達到月清月結,實收率和上繳率均達到100%。
實現智能抄收,使供電部門全員參與,互相配合、互相協調、互相監督、各負其責,提高了抄表質量,實抄率達100%,供電企業智能化水平提高,供電員工工作性質已悄然發生著變化,更高學歷、具備更高技術含量新一代抄表員工已成為新時代的弄潮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