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6日訊 日前,中國社科院公布“中國城鎮化質量排行榜”,在28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哈爾濱市列第81位。本報專訪報告撰寫人並走訪部分縣鎮鄉村,解讀“現代農業為基礎、產業為支橕、保護生態為前提”的城鎮化“哈爾濱路徑”。
286個城市排名被深入研究的敏感榜單
“在286個地級及以上城市中,哈爾濱列第81位。”目前,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發布的《中國城鎮化質量報告》一經公布,受到了廣泛關注,“榜單熱度”與日俱增。
中國社科院城市發展與環境研究所研究員蘇紅健,是《報告》的四位撰寫人之一。他坦言,並沒有想到報告發布後,裡面的數據會如此受關注。當然,這也證明了“城鎮化”是當下舉國關注的焦點,是輿論的熱點。
蘇紅健說:“《報告》出來後,引起了很多城市的關注。不少城市都找我要裡面的三級指標數據,這讓這些數據變得很敏感。對已經公開的數據,很多城市對其進行深入研究。各個城市媒體不但想報道其城市排名,也希望根據這個數據,為自己城市的城鎮化建設提供參考。”
在這份報告的榜單中,城鎮化質量排名前10位的城市依次為:深圳市、北京市、上海市、克拉瑪依市、佛山市、中山市、東莞市、廈門市、蘇州市、廣州市。總體來看,城鎮化質量表現出比較顯著的地區特征和規模特征:東部地區的城鎮化質量顯著高於東北、中部和西部地區,這與我國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基本相符,即經濟發展水平高的地區往往城鎮化質量也較高,經濟發展相對落後的地區城鎮化質量也較低。
“盡管曾有很多人做過一些城鎮化質量的評估,但到目前為止,還沒有一個科學的、公認的定義。”蘇紅健介紹,這項研究將城鎮化質量數據化,得出了286個城市的排名。數據分為三級指標:一級指標包括城鎮發展質量指數(權重40%)、城鎮化效率指數(權重30%)、城鄉協調指數(權重30%)。二級指標包括經濟、社會、空間發展質量;社會、生態環境效率;收入、公共服務協調等7項指數。三級指標包括全市人均GDP、全市非農產業比重、城鎮恩格爾系數、單位勞動力實現的GDP、單位GDP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城鄉居民收入差異系數等34項指標。數據來源為286個城市的統計年鑒、《中國城市統計年鑒》、《中國城市建設統計年鑒》、各城市統計公報、“十一五”和“十二五”規劃等。
正因此,人均GDP較高的城市,其城鎮化質量指數大都較高。如人均GDP位於全國前三位的鄂爾多斯、克拉瑪依、東營市,其城鎮化質量指數分列第48、第4、第16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越高,其城鎮化質量指數就越高,如東莞、深圳、上海等城市,其城鎮化質量指數均處於前10位。
《報告》撰寫人分析哈爾濱城鎮化的“優與劣”
在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蘇紅健分析了哈爾濱城鎮化質量的三項一級指標。其中,城鎮化效率指數靠前,位居286個城市的第36位。這一指數由經濟社會效率和生態環境效率構成。蘇紅健說,哈爾濱城鎮化效率指數靠前,要歸功於哈爾濱生態環境效率指數良好。
生態環境效率首次被納入城鎮化效率指標測算中。“我們此次將城市環境質量提昇到一定高度,是希望在城市發展中,相關部門對環境質量予以重視。”蘇紅健說,在城市經濟發展中,各級政府扮演著重要的角色,一個地方的GDP增幅、就業容量、稅收增幅均是衡量一個地方官員政績的標准。為了實現這些指標,都需要有工業項目的拉動,但這些工業企業常常是污染大戶。兩害相權取其輕,一些地方政府選擇了犧牲環境。但是以犧牲環境、犧牲城市居民的健康為代價的經濟發展,失去了發展的本來意義。將生態效率列入評價城鎮化質量的指標,就是要避免高消耗、高排放對城市帶來的負面影響。
蘇紅健解釋說,單位GDP的SO2(二氧化硫)排放量,反映了生產對環境的影響,是反映城鎮化質量的負向指標。即單位GDP的SO2排放量越大,城鎮化的環境代價越大,城鎮化質量越差。統計結果表明,單位GDP的SO2排放量處於前10位的城市,其城鎮化質量指數也較低,其中有5個城市在200位之後,另5個城市在100位之後。哈爾濱在降低單位GDP的SO2排放量方面做得比較好。
在三項一級指標中,哈爾濱的城鎮發展質量指數居中上,城鄉協調指數則排名在200名以後。蘇紅健說,城市協調指數排名靠後是因為黑龍江是農業大省,哈爾濱市人均耕地面積也遠遠高於全國平均水平,哈爾濱市農業人口數量佔人口總量的比重大,是典型的城鄉二元結構城市,這也造成了城鄉協調指數低。
節電省水減SO2要城鎮化更要青山綠水
在這個一年裡有半年供暖期的城市,別說企業生產,人們連基本生活都離不開以燃煤為主的能源。可想而知,“單位GDP的SO2排放量較低”的背後,凝聚著哈市政府和哈埠企業何等的努力。
在2009年之前,哈爾濱的SO2排放量一直是逐年攀昇的。我市以煤炭為主的能源消費結構和以重化工業為主的經濟結構,必然產生SO2排放量高等“病癥”。面對逐年攀昇的SO2排放量,市委、市政府把環境保護從一個軟性指標變成了一個硬性約束。從2009年起,我市開始推行SO2排污交易,企業不得隨意排污,想排污,要先購買排污權,這一措施讓企業由衷地自主減排。到2009年底,萬元GDP綜合能耗,由2005年的1.5噸焦煤下降到1.24噸焦煤,下降了17%;SO2排放量為0.66萬噸,在2005年的基礎上削減了10.4%。並提前一年完成了國家和省下達的“十一五”時期的減排目標,與此同時,哈爾濱的經濟總量始終保持在13%以上的年均增速。
目前,我市共有24家企業通過交易平臺購買了146.7噸SO2排放指標。企業追求的是利潤,而主動節能減排的企業將“創造利潤”和“環境保護”結合了起來。
作為發電大廠,大唐哈爾濱第一熱電廠是我市污染物排放大戶。每年SO2排放量為9000多噸,廢水排放量為100萬噸。啟用脫硫設備與廢水循環設備後,SO2年排放量降到1000噸,廢水零排放。其設備管理環保部郝工程師介紹,2009年建廠時,為把污染物排放量降到最低,花3億多元買了多套脫硫及含煤、含硫廢水處理設備。他說:“增加節能設備減少了能源消耗,比如4套廢水處理設備就讓企業年耗水量節省了100萬噸。”
作為供暖大廠,華電集團哈爾濱第三發電廠曾經也是排污大戶。現在,他們也體會到了環境效益和經濟效益結合的好處。其生產技術部負責人說,2010年該廠花1.5億元陸續改造4臺老機器,效能提高了,每度電節省燃煤5克。“可別小看這5克,積少成多,2012年發電74.7億度,節省燃煤3.735萬噸。”同年,該廠改造脫硫設備,2012年SO2年排放量降低到1600噸。
保護生態是我市城鎮化建設的前提。市環保局總量辦公室郭主任告訴記者,以前,因減排費用較高,一些企業寧肯繳排污費也不願治污。當SO2排污權成為商品後,企業自主減排的意願大為增強。各企業爭相尋求有效減排方法,從而推動削減整個區域的SO2排放總量。目前,我市還在探索建立水主要污染物排污權交易和初始排污權有償使用制度。
在“節能”方面,我市做了如“減排”一般細致的工作。《報告》中的生態環境效率指標,還包括單位GDP的耗電量、耗水量。2009年,我市出臺了《哈爾濱市固定資產投資項目節能評估和審查管理暫行辦法》,對全市耗能1000噸或耗電200萬千瓦時以上的項目進行了嚴格把關,責成市固定資產投資評估中心組織專家逐一評估審查。此舉抬高了企業項目的節能准入門檻,從源頭上攔住了高能耗項目和企業。
“無煤村”樣本低碳綠色的小城鎮建設
有“靠山吃山”的因地制宜,也有引進外腦的智力激蕩。我市小城鎮在建設中摸索著既“低碳”又“高效”的特色路徑。
“市委、市政府的領導來調研時,一直強調城鎮化建設要以節能環保為前提。”一些城鎮化建設的一線工作者告訴記者,“現在,我們鄉甚至都涉及不到減排的問題,因為落戶的企業都是和農業種植、養殖有關的,牲畜禽類排泄的糞便供給農作物做肥料,從而實現‘綠色循環’。”
因“得莫利燉魚”而聞名的方正縣伊漢通鄉得莫利村,則走上了一條更現代化的“節能環保路”。基於村莊靠山、靠江的自然條件和特色餐飲的知名度,這個村立足開發得莫利有潛力的項目:特色餐飲、濱河垂釣、松花江暢游、農家樂、蔬菜采摘、山珍采摘、滑草滑雪、森林旅游等。其宗旨是,不但其開發的產業“非工業”、無污染,連現有住宅和新建住宅都將“絕對環保”。
為了將其打造成“環保樣本”,並成為省級旅游名鎮。去年,得莫利村請來了清華大學建築與城市規劃研究所、清華大學建築節能研究中心、清華大學規劃設計研究院的多名專家,專家給出了《建設“零煤耗”住宅、整體打造“無煤村”》的設計規劃。
清華大學的專家調研發現,得莫利村的農民每年炊事消耗2.5至3噸木柴、采暖燒炕用5噸木柴、燒鍋爐地熱供暖用煤2至3噸。而這些需求,基本可以“自產自銷”,因為村子裡有耕地13827畝,其中旱田9096畝,每年能提供秸稈約5000噸;果園面積10公頃,栽種梨樹12000棵,每年能提供樹枝50至100噸。
專家還對農宅和新建住宅進行了設計,對現有農宅進行保溫改造+太陽能空氣集熱系統+生物質能補熱的改造。新建住宅則直接采用太陽能空氣集熱系統+生物質能補熱設計。
方正縣建設局規劃辦主任何躍福說,城鎮化建設中,縣裡的各個鄉村都將像得莫利村一樣因地制宜,體現不同特色,但其前提都是低碳、環保。我們設想的城鎮化,是如歐洲小城鎮般的清新清雅,樹密天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