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3月29日訊 一個大學畢業生,畢業幾年後始終找不到合適的工作,於是他決定自己創業。嘗過早市上推三輪車賣貨雙腳被凍傷的艱辛,也有過貨款收不回來的煩惱。如今,他有了實體店面還有了自己的小廠,他就是老椴農產品食品廠的負責人劉皜。35歲的劉皜最大的夢想是50歲時可以請到職業經理人,自己安心地從家族小廠裡退休。

劉皜在社區的創業成果展示會上
劉皜在蜂場搖蜜
創業遭遇家人集體反對
和所有剛走出校門的大學生一樣,2002年,從哈體院畢業的劉皜最大的夢想就是找個“鐵飯碗”的工作。然而,這個夢想很快就破滅了,他開始了不穩定的打工,賣保險、做藥品銷售、汽車銷售……盡管也在辛苦地付出,可一個月的工資只有六七百塊錢。一次偶然的機會,劉皜看到一期電視節目,講述的是一群年輕人,懷揣著夢想自主創業逐步走向成功的故事。當即,他就做出了一個決定——辭職創業。他的想法遭到了家人的集體反對。創業?沒錢沒項目沒經驗,拿什麼創業,還是踏踏實實好好上班吧。可是這一次,他沒聽家裡人的。
他向別人借了10萬塊,自己把房子抵押貸了5萬塊,用這15萬塊錢買了安廣街上的一處門市。劉皜的爸爸是哈市土產公司蜂蜜廠的車隊隊長,每年都要從深山裡拉出上千噸蜂蜜,乾了20多年,哪有好蜜,他都知道。在爸爸的引薦下,劉皜開始跑蜂場,結識蜂農。直銷深山裡的椴樹蜜成為他最初的創業項目。2004年9月,劉皜的小店掛牌營業了。
騎三輪車跑遍20多個早市
總聽人說“酒香不怕巷子深”,可實際運作起來根本不是那麼回事。讓劉皜記憶猶新的是一個下雪天,一天只賣出28塊錢。媽媽反復數著那幾張毛票無限向往地說:“哪怕每天賣200塊錢也行啊!”聽著媽媽的話,劉皜的心裡越發不是滋味。他不服,那麼好的深山椴樹蜜,怎麼就沒人買呢?
劉皜找來一輛三輪車,他要騎著三輪車去早市推銷。他還准備了牙簽和小勺,讓人試吃。可是一連三天,早市上只有問的看的試吃的,蜂蜜一瓶都沒賣出去。直到第四天,那些試吃的人回來了並帶回了好口碑,有人開始掏錢買蜂蜜,他的蜂蜜得到認可。有一天,一個早晨他的蜂蜜竟賣出了700多塊錢。為了讓人吃過以後還能找到自己,劉皜把店面的地址和電話印在聯系卡上,隨瓶發售。一冬天劉皜一個人騎著三輪車跑遍哈市20多個早市,腳凍木了、腳趾凍腫了,連家人都認不出那個穿著臃腫、一瘸一拐推著三輪車走路的人,竟是二十幾歲的帥小伙劉皜。
10萬元收不回來的教訓
2007年,劉皜從社區貸到2萬塊錢小額擔保貼息貸款,在雙城臨江鄉建了自己的加工廠,對原料進行精濾、消毒、滅菌,他也注冊了自己的品牌,產品也通過了國家QS認證。劉皜挨個商場、超市推銷自己的品牌蜂蜜,最好的時候全國有二三百家都在賣劉皜的貨。
由於實行的是先付貨後打款,一家藥店進了劉皜的蜂蜜後連蜂蜜一起兌給了別人,原店主人間蒸發;還有一家超市進了大量蜂蜜卻以低於進貨的價錢賣出,之後老板卷款而逃……兩年間這樣被欠下來的呆壞賬有十多萬塊錢。
慘痛的教訓也讓劉皜改變了銷售模式,2010年以後,他的小店不再賒銷,他要求先打款後付貨,雖然經銷的大都是一些小超市,但他相信總有一天他會佔領市場的。
與蜂農交換的是“心”
每年的采蜜期就是6月末到7月24日,這期間劉皜要去蜂場考察蜜情,與蜂農同吃同住。
有一次,在牡丹江的一個蜂場,劉皜正趕上一名老蜂農發病,雙眼紅腫,視力模糊,老蜂農怕耽誤采蜜期的工作不肯下山,劉皜連蜜和王漿都沒來得及收,開車把他送到哈市的醫院並墊負了2000元醫藥費。從此,老蜂農出售家族裡的蜜,每次都要先問問劉皜要不要,如果劉皜要,他決不賣給別人,哪怕對方的價很高。
劉皜到蜂場,每次都不空手。“正是因為蜂農生活艱苦,所以很想多關心他們,這麼多年來,我從沒把合作的蜂農當生意伙伴,而是把他們當親人朋友,這樣他們纔會把最好的蜜給我,我也纔會一步一步走到今天。”劉皜說。
家族小廠期待職業經理人
繼開店辦廠以品牌進軍市場後,劉皜又開起了網店,低成本將蜂蜜推向全國。不但如此,他還常去一些同行的企業參觀,認真總結同行的經驗教訓,進高校進修市場營銷課程。在他看來,市場逐漸透明化,企業的生命就是看你對市場是否具有預見性,以此逐步提昇品牌的附加值。
劉皜的目標是要把自己的椴樹蜜打造成東北第一品牌,他為這個目標訂下15年期限。現在他的店面主要由媽媽負責,工廠主要由爸爸負責,是一個純粹的家族模式,他希望,15年後家族裡的人都可以退休,包括他自己。這個家族企業已經成長壯大並正規到可以讓職業經理人來經營,他的去留不會再對企業產生任何影響。而他呢,退休後可以去做更有意義的事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