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4月1日訊 當我們吃上一口蔬菜必須承擔層出不窮的農藥殘留、重金屬污染、催長激素、催熟劑、保鮮劑……蔬菜安全問題讓人們繃緊了神經,“餐桌上的菜到底安全不?”這個答案似乎變得越來越趨向於否定,這讓人們心裡感到陣陣的刺痛。蔬菜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不安全的因素有哪些?如何能讓民眾吃上安全菜?我們當如何“自救”?帶著這些問題,記者進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問。

日前,免費午餐發起人、鳳凰周刊記者鄧飛發出“食品不安全自己種菜自救”的號召後,各路種菜大仙開始在網上曬出自己陽臺種菜的照片,各種種菜神器變化無窮。他們說:“陽臺種菜不佔用過多的時間和空間,而且非常綠色健康,我們的未來需要我們自己去爭取!種菜,是一種生活,也是一種態度!”那麼,龍江百姓應該怎樣應對“毒”蔬菜呢?
一捆無人檢測的蔬菜:想知道蔬菜是否安全 可真難!
作為一名普通百姓,想知道自己所買的蔬菜是否吃得放心、吃得安心,該怎麼辦?3月25日6時50分,記者以一個普通市民的身份,來到位於哈爾濱市道裡區安昇街早市,體驗了一次買菜、“檢驗”蔬菜是否安全的經歷。整整一天的體驗,可謂“備受煎熬”。
早市蔬菜從哪來?
菜販:“我們的菜都是從哈達進的”
跟隨早起的市民,記者開始了這次“買菜之旅”。水靈靈的白蘿卜、一簇簇的西蘭花、閃著翡翠般光澤的豆角和甘藍,還真是品種多樣。
記者來到一處被很多市民圍住的攤位,看准機會,跟賣菜的王師傅聊了起來。
“師傅,這菜哪兒產的?”
“海南。”
“這麼遠啊!”
“這時候哪有本地菜啊,我這是從哈達進的。”
“那這外地菜能保證沒有農藥殘留嗎?”
“豆角能有啥農藥殘留,一般韭菜多。”
“師傅,您知道啥叫‘兩證’不?”
王師傅一臉茫然,“啥證?”
“就是農產品質量檢測合格證和產地證明。”
“這菜是從哈達進的,正經的果蔬批發市場,還能有啥問題。”
在另外幾個攤位前,記者了解到,菜販子們賣的蔬菜大多數是從哈達進的,他們紛紛表示,這哈達進的蔬菜“應該”是沒問題的。而少部分從市區近郊進菜的攤主告訴記者:“都是大棚的菜,我們自家也吃。”而買菜的市民似乎都是從蔬菜的“賣相”上斷定是否新鮮安全。
市民檢驗蔬菜遍尋無門
檢驗機構:“我們只接受政府委托”
記者拎著在早市買來的蔬菜,打算找相關部門做檢測。
一上午的時間,記者在電腦上終於查詢到“哈爾濱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這是哈市農委下設的一個部門。網站上該部門的職能注明:承擔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或有關部門委托的農產品質量檢驗檢測任務;承擔哈市農產品生產基地環境監測與評價任務等。
對於是否能給市民做檢測,尚未得知。記者撥通了該部門的辦公電話,一位工作人員接了電話,但這段對話不到兩分鍾便結束了。
“我是哈市市民,今天在早市買了點菜,想檢測一下是否安全?”
“我們不對外。”
“哦,這樣啊,謝謝。我還想問一下……”話音未落,對方撂了電話。
記者不死心,決定拎著買的蔬菜“登門拜訪”。
14時30分,記者來到位於哈市道裡區城鄉路433號的哈市農產品質量安全檢驗檢測中心。在門口就被收發室阿姨叫住:“你找誰?”
“我想檢驗蔬菜。”
“哪個單位的?”
“我就是個普通市民,在早市買的菜想檢驗下。”記者亮開手中塑料袋,“韭菜和豆角,我可以花錢檢測。”
“你等等吧,我打電話問一下。”放下電話,這位阿姨對記者說:“我們不接受個人的檢測委托。”
“您看看我能不能跟你們領導溝通一下。”記者問道。
不久,一位白姓辦公室主任下來,並闡明:“我們不對外,不接受私人委托,只接受政府委托。”
“據我所知,哈達果蔬批發市場就有你們一個檢測分站。”記者問。“是,那是政府委托,我們對蔬菜進行分批次抽檢。”記者繼續問道:“我花錢也不可以嗎?”白姓主任說:“花錢也不行,我們只接受政府委托。”
“那您知道有什麼地方可以接受我們市民檢測?”記者追問。“那我就不知道了。你去問問省裡相關部門吧。”
記者拎著蔬菜原路返回。在出租車上,和司機齊師傅聊了起來。
“您擔心過買回來的蔬菜有啥問題嗎?想沒想找個地方檢測?”
“當然擔心了。我根本不知道去哪裡檢測,買回來的菜一般放在水裡泡20分鍾再下鍋。”
“泡水裡就行啦?”
“圖個心理安慰唄。再說了,你能說得清現在什麼能吃什麼不能吃嗎?”這是臨下車前,齊師傅無奈地對記者說的最後一句話。
“餐桌治理”風暴刮起
吃上放心菜 各方出招高
綠色自救“姥姥種的最放心”
“如果我們吃的食品是安全的,放心的,我就不必去種蒜苗了。誰都有一個中國夢,我想,大多數人的夢想都是在以後的日子裡,可以不受食品質量問題所困擾!”這是哈工大附中初二學生張天琦在作文《我的中國夢》中的一段話。
3月26日,記者采訪在室內種蒜苗的哈爾濱市民呂南勝時,看見了她的外孫女張天琦的這篇作文。張天琦說,“現在我覺得吃的最放心的就是姥姥自己種的蒜苗。”順著小姑娘努嘴的方向,記者看到兩大盆蒜苗。“再過兩天就可以吃了。”小姑娘期待地說。
呂南勝告訴記者,外孫女特愛吃蒜苗餡的餛飩,有一次,她看到媒體上說有個地方農殘抽樣檢測,蒜苗全部不合格,就開始在家自養蒜苗,已連續種3年了。
一些哈爾濱市民已不滿足於室內種點蔬菜的偶爾改善,而是在市區周邊包地種菜,自給自足。市民崔女士告訴記者,她家在省農科院園藝分院租了140平方米的地種蔬菜。“每年五月份開始,根據時節,先是香菜、菠菜,然後是茄子、辣椒、豆角和西紅柿等家常蔬菜,我家都種過。一直到10月都有新鮮蔬菜吃,基本上不需要去市場買菜。”
據記者所知,自己包地種菜要比從市場上買菜貴不少。“錢是小事,關鍵是吃得放心。”崔女士說,她在種菜的過程中,沒有使用任何農藥、激素。“看著是沒賣得好,可吃起來口感真不一樣,有味兒多了。”
去除農殘“我洗菜比做菜的時間長”
27日15時,當記者來到市民鄒先生家時,他正在洗菜。廚房裡,大大小小的4個洗菜盆一並排開,最大的盆裡泡著一片一片的菠菜,鄒先生一一拿出在流水裡衝洗。“菠菜葉上農藥殘留多,我早上買菜回來就泡上了。”鄒先生今年71歲,他和老伴身體都很健康,為了少些吃進農藥殘留,他特別注重洗菜,每天洗菜的時間比做菜還長。像菠菜、生菜、小白菜等,一般先將外層的葉片扔了,再將內層菜葉逐片衝洗,然後用清水浸泡,再用流水衝洗兩三遍;對黃瓜、西紅柿、胡蘿卜等,在衝洗時用軟毛刷刷洗,實在洗不淨就去皮吃。鄒先生一邊與記者分享他的妙招,一邊將半壺剛燒開的熱水倒進一盆豆角中,“有些殺蟲劑隨著溫度昇高,可加快分解,像豆角、芹菜、菜花等,最好放入沸水中泡2~5分鍾,再用清水洗一兩遍。”
農業專家買菜謹防三大誤區
東北農業大學農學院教授樊東介紹,人們通常買菜有幾大誤區:第一,盲目追求“精裝菜”和進口菜。事實上,我省由於土質優良,工業污染相對發達城市較小,所以我省的地產菜相對安全。第二,認為有保鮮膜的就新鮮。按照蔬菜的栽培管理和質量認證方式,可以分為普通蔬菜、無公害蔬菜、綠色食品蔬菜和有機蔬菜四類。其中有機蔬菜栽培中不用任何人工合成物質,綠色食品不用任何中高毒物質,無公害蔬菜則承諾不會發生農藥超標問題。是不是某一類蔬菜,要看有沒有相應的產品質量認證標簽,而不是僅僅看有沒有保鮮膜。第三,認為早上買菜新鮮。雖然下午買的菜看上去不那麼新鮮,但是通過上午和中午的揮發,很多蔬菜中的有害物質會去除一些。
“食”刻提醒
商務部門蔬菜追溯系統將啟用
據了解,哈市市場上銷售的果菜,必須要經過四道檢測關,纔能走上市民餐桌。第一道關是“入市證明”,每一批果菜必須要有產地出具的農藥殘留檢測合格報告;第二道關是批發市場要對每一批果菜進行抽樣檢測;第三道關是各大超市要對包括外來和地產的所有果菜進行速檢,並將結果公示;第四道關是行政主管部門不定期對超市、市場上的果蔬進行抽檢。
記者從哈爾濱市商務部門獲悉,今年下半年,哈市將實現蔬菜流通“來源可追溯、去向可查證、責任可追究”的全程追溯管理。第一批納入的流通節點為802個,覆蓋道裡、道外、南崗、香坊、松北、平房六個主城區,包括銷售、生產、批發等商家。銷售終端主要涉及家樂福、沃爾瑪、新一百等42個大中型超市,南崗區人和革新農貿市場、道裡菜市場等36個農貿市場以及哈達批發市場等。
食品安全的蔬菜樣本
東農綠色蔬菜基地:蔬菜產業和汽車一樣可控
“蔬菜安全問題看上去是種菜的和賣菜的造成的,其實咱們買菜的人也有責任。”東北農大園藝學院的潘凱教授說。
“買菜的人都是受害者,有啥責任?”記者不解的問。
“其實買菜和買車是一個道理,買車的時候,大家都問這個車發動機怎麼樣?對車的外觀放在後面考慮,其實買菜也一樣,好看的菜不一定‘好’吃。一個蔬菜經銷商和我說過,‘我賣的菜都是溜光水滑的,但我自己吃的菜都是歪瓜裂棗的。’這就說明現在種種危害蔬菜消費者利益的現象,反而是為了迎合缺乏安全知識的蔬菜消費者購買行為而形成的。”
“那買啥樣的蔬菜是安全的呢?”記者問。
“蔬菜安全問題的核心在於沒有條形碼。”
“條形碼?”看著記者迷糊的表情,潘教授領著記者去了雙城市蘭棱鎮的東北農業大學“北菜南運”露地綠色蔬菜基地。在車上,潘教授說,“咱們坐的這個車,剛買的時候後窗附近貼了一個條形碼,通過這個條形碼,可以知道這個車的原產地、組裝地等等信息,可是你想想,咱們買的蔬菜有條形碼嗎?你知道買的菜是在哪裡種的?哪天摘的嗎?”
到了基地,潘教授說,“你把這個菜地想成一個汽車生產的車間,汽車生產要求每一部分的材料都是來源可靠並是可控制的。種安全的菜也一樣,這個蔬菜基地所有的種植材料,全由東農統一供給,以保證安全。”潘教授指著幾個正在土地上忙乎的人說,“他們是在檢測土壤質量,除了肥力,還要檢測是否存在安全隱患。”
“和生產汽車一樣,除了材料要可靠,生產的步驟也要可控。這個蔬菜基地技術規程全都由東農來出,按照統一規格選址、施肥、除病。基地距離高速公路超過了500米,可以保證不受汽車尾氣等影響。蔬菜基地裡還有攝像頭,隨時監控是否出現了不合規格的操作。”
“生產安全不代表蔬菜就安全,運輸銷售環節也十分重要。現在很多剛拉完建材的車,簡單清洗後就拉蔬菜,應該有專門食品運輸車,並實行全程監控。”
一盤拌黃瓜我們可能吃了多少“毒”?
專家:重金屬+激素+農藥+汽車尾氣+保鮮劑
一盤綠油油、清爽爽的涼拌黃瓜放在您面前,您會想什麼?大概是吃掉。可東北農業大學園藝學院的潘凱教授則告訴記者,一張口,沒准兒多少“毒”就下肚了。一盤涼拌黃瓜,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兒會有多少“毒”呢?且聽潘教授娓娓道來。
一些黃瓜苗,春天的時候,被栽到了一個離高速公路不到200米的農田裡。黃瓜一紮根就能發現,土壤裡面“富含”砷、汞、鎘等重金屬。它們無奈的把這些毒素吸收到身體裡。隨著成長,“毒”會積累得越來越多。
農戶想把這些黃瓜當“綠色”蔬菜賣個高價,在施肥的時候,沒用化肥而選用了糞肥。糞肥來自不遠處的養雞場,養雞場的雞飼料裡激素含量嚴重超標,這讓黃瓜們身體裡也留下了不少激素。“其實施‘人工’肥長大的黃瓜,反倒‘健康’些。”
黃瓜長得飛快,不久就長蔓,搭架子了。這個時候它們招了蟲子,農戶便會噴藥,甚至超量的噴,於是一部分農藥可能會進到黃瓜身體裡。而農田附近的高速公路,每天來往的汽車,會留下一片“煙霞”,就像吸二手煙,毒素全都留在黃瓜的“身體”裡。
隨著黃瓜慢慢長大,花有些枯,刺兒有些蔫兒,皮膚也變得不那麼翠綠,安全的黃瓜就是這個樣子的。可農戶卻覺得不行,會噴灑一些“不明物”。噴了3天,變枯的花又鮮艷了,蔫兒了的刺又“挺”了起來。農戶認為:“城裡人吃黃瓜就愛吃頂花帶刺兒的,要多噴些保鮮劑。”
還有一周,黃瓜就要被采摘了,農藥按理不能再噴了,可部分農戶仍會天天噴。到了菜市場,商戶還會不斷的往它身上噴水,黃瓜知道這個水的味道和保鮮劑很接近。
“您看這黃瓜,老新鮮了。施糞肥長大的,一點兒化肥都沒用。”在這樣的忽悠聲中,這些黃瓜很快銷售一空,變成了涼拌黃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