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牡丹江
搜 索
科學備耕促豐收:種植結構調整的新風向
2013-04-02 10:48:45 來源:東北網-牡丹江日報  作者:王唯先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東北網4月2日訊 3月30日,隨著氣溫逐漸回暖,春耕生產日益臨近。但此時,西安區溫春鎮農民孫紹強卻為今年種點兒啥而舉棋不定——傾向於種玉米的他還在對去年秋收以來的賣糧難有所忌憚。

  種什麼能掙錢,不只是孫紹強一家人議論的焦點。每逢春耕時,種植結構調整都會成為重要的農業生產問題。從市農委的前期摸底結果看,今年牡丹江市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呈趨緩態勢,一改連續多年玉米大量增加的局面。此外,牡丹江市明確提出的“糧經換位”,也讓今年的種植結構調整“與眾不同”。

  糧食種植結構調整或趨緩

  牡丹江市玉米種植面積連年大幅增加的局面,或將在今年有所改變。

  在牡丹江市近年的糧食種植結構調整中,一直存在著玉米種植面積大幅增加,大豆種植面積相應減少的現象。今年,這條貫穿始終的“主線”有了明顯的變化。

  日前,市農委根據對農民種植意願的摸底調查結果,預測今年牡丹江市玉米種植面積將比去年小幅增加1萬畝左右,而去年春耕時,這個數字卻高達50萬畝左右,這使得牡丹江市糧食種植結構調整呈現放緩的趨勢。

  種植結構調整,市場價格這根“指揮棒”是關鍵所在。而牡丹江市玉米增長乏力,根本原因就在於去年玉米價格不盡理想。

  專家表示,工業需求劇增,是以往玉米行情看好的原因。我國玉米產量的六成用於飼料生產,兩成用於酒精制造,另外淀粉等產品也消化了大量的玉米產量。但去年秋季以來,生豬、雞等價格下降,對飼料行業產生了影響;國際原油價格走低,縮小了替代品工業酒精的價格優勢;淀粉、VC等以玉米為原料的產業也持續低迷,這些都決定了玉米價格難以堅挺。

  此外,去年牡丹江市秋澇造成玉米含水量過高,收購企業購糧積極性因此降低,綜合多重因素,今年玉米種植增勢大幅下降。


 

  經濟作物走向規模化發展

  牡丹江市農業特色顯著,經濟作物在農民收入構成中佔據著重要的地位。但近年來,在牡丹江市種植結構調整中,經濟作物種植面積相對穩定,僅在個別品種間呈現此消彼長的形勢。今年,隨著牡丹江市明確提出“糧經換位”,這一局面將出現變化。

  今年,牡丹江市農業生產將堅持打生態綠色有機牌,走特色高效精品路。其中將重點壯大菌、菜、牧、林四大支柱產業和煙、米、瓜、果四個精品產業。為此,牡丹江市將加大特色產業建設力度,促進食用菌、蔬菜等經濟作物栽培、種植面積的擴大。

  搶佔全國食用菌產業發展前沿,牡丹江市將以省部共建國家級牡丹江木耳批發大市場為契機,整體提昇東寧黑木耳生產規模、科技、加工、品牌和集散優勢,帶動全域黑木耳生產規模擴張。同時著力擴大海林猴頭菇、林口滑子蘑生產總量,壯大城區、穆棱、寧安雙孢菇等新品種生產規模,加速形成食用菌全域擴張態勢。

  通過打造中部蔬菜板塊,今年寧安市將打造全省對俄蔬菜出口基地縣。沿海浪河、亮子河、穆棱河三個蔬菜產業帶將加快建設,打造全省北菜南運基地。四城區大力推進“糧菜換位”,提昇中心城市菜籃子供給水平。

  專家表示,這些舉措將加速牡丹江市種植業結構優化,推動牡丹江市特色農業由多元優勢向規模優勢轉變。

  結構調整要跟上市場步伐

  “以市場為導向,是種植結構調整的關鍵。”專家表示,牡丹江市農民人均純收入能夠實現全省“十連冠”的佳績,其中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種植結構調整的大方向跟上了市場步伐。

  那麼,在新一輪種植結構調整中,市場又釋放出哪些信號?

  “目前,在糧食作物中,種植玉米仍有賬算。”專家分析說,在牡丹江市三大糧食作物水稻、玉米、大豆中,因地形和基礎設施制約,水稻種植規模擴展有限,不會成為結構調整的主力。而面對眾多不利因素,去年我省玉米純收入每畝仍達到648元,遠高於大豆260元的水平,比較優勢明顯。

  經濟作物方面,專家建議農民應密切關注產品的市場容量。經濟作物對種植技術要求高、投入大,加之較糧食更難儲藏,一旦遭遇供過於求的局面,將給種植戶帶來較大損失。

  對此,專家表示,農民應注重運用網絡等手段搜集供求信息,對市場容量做出理性的判斷。除此之外,還應積極融入農業產業化、組織化經營當中,構建更加順暢的銷售渠道,增強抗風險能力;注重加大新市場的開發力度,有針對性地滿足市場對精品農產品、品牌農產品的需求,靠差異化發展贏得市場空間,實現持續增收。

[1]  [2]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