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地方新聞  >  佳木斯
搜 索
2012年佳木斯市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
2013-04-03 10:27:23 來源:東北網-佳木斯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佳木斯市統計局

  2013年3月19日

  2012年,全市上下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積極應對復雜多變的宏觀形勢,堅持穩中求進、突出加快發展,以項目建設為牽動,發揮四大優勢,紮實推進九大戰略任務,呈現經濟運行持續平穩較快增長,社會和諧進步,民生不斷改善的良好態勢。

  一、綜合

  國民經濟保持平穩較快增長。經初步核算,全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GDP)660.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3.8%,其中,第一產業增加值195.7億元,比上年增長13.4%;第二產業增加值166.6億元,比上年增長18.1%,其中,工業增加值140.7億元,比上年增長19.1%;第三產業增加值298.1億元,比上年增長11.3%,三次產業比重為29.6:25.2:45.2。

  市場物價平穩回落。全年居民消費價格(CPI)比上年上漲3.9%,比2011年回落1.8個百分點。其中,食品價格上漲4.7%、煙酒及用品價格上漲8.2%、衣著價格上漲5.7%、家庭設備用品及維修服務價格上漲0.7%、醫療保健和個人用品價格上漲3.8%、交通和通訊價格上漲0.3%、娛樂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務價格上漲1.7%、居住價格上漲5.0%。

  就業創業取得新突破,全市城鎮新就業8.3萬人,保持了零就業家庭動態為零;小額擔保貸款投放1.37億元,扶持小微企業5158戶,新培育創業小老板5000人,創業帶動就業2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6%。

  二、農業

  農業和農村經濟健康發展。全年實現農林牧漁業總產值342.9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12.8%。糧食總產再創新高,實現了“九連增”。全年糧食總產量842.3萬噸,增長27.6%,其中:水稻產量367.7萬噸,增長34.3%;玉米產量421.5萬噸,增長36.4%;大豆產量39.8萬噸,下降37.5%。經濟作物中,煙葉產量10177噸,增長22.3%。

  畜牧養殖業持續穩定增長。全市實現畜牧業總產值95.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比上年增長9.1%,佔農林牧漁業總產值的比重為27.8%。年末奶牛存欄60599頭,比上年增長8.2%。肉、蛋和牛奶產量分別增長29.6%、7.7%和10.8%。水產品產量5.7萬噸,同比增長13%。

  主要畜禽產品產量和牲畜存欄如下:

  計量單位絕對值比上年增長%(%)

  肉類總產量噸 368971 29.6

  其中:豬肉噸 288895 38.8

  牛肉噸 34281 3.5

  羊肉噸 9075 9.1

  禽肉噸 36453 4.7

  禽蛋產量噸 75870 7.7

  牛奶產量噸 142953 10.8

  大牲畜年末存欄頭 626434 14.1

  其中:奶牛存欄頭 60599 8.2

  生豬 存欄 頭2567142 26.9

  山羊 存欄 只251877 14.4

  綿羊 存欄 只577133 15.6

  家禽 存欄 百只115223 8.1

  新建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水稻生產基地3個,面積170萬畝。全市國家級綠色食品原料標准化生產基地達到15個,總面積780萬畝,產量達298.7萬噸,產值比上年增加5億元。

  建設農產品出口基地面積70萬畝,其中對俄出口基地20.87萬畝,產量37.4萬噸。在俄羅斯開發耕地面積116.4萬畝,生產的大豆、玉米、水稻、蔬菜等總產量達15萬噸,協助回運大豆1800多噸。

  新增水稻130萬畝,新增玉米108萬畝,實現“雙百攀昇”。全市水稻面積達到632萬畝,玉米達到678萬畝。全市糧食加工企業達1000多戶。積極推廣使用良種,全市良種覆蓋率達到98%以上。水稻“三化一管”、大豆壟三栽培技術實現了全面積應用,並落實玉米通透密植技術100萬畝,測土配方施肥技術305萬畝。落實國家級糧食高產創建萬畝示范片122個,輻射帶動面積1168萬畝,高產創建面積佔總播種面積的60%,帶動了水稻、玉米平均畝產提高了10.8%。


  市級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52戶。其中,糧食類加工企業145戶。目前水稻加工能力260萬噸,大豆90萬噸,玉米80萬噸,產業帶動能力達到70%以上。加工能力在10萬噸以上的水稻加工企業有12戶,大豆加工企業4戶,玉米加工企業4戶。實現銷售收入267億元,比上年增長20.4%;其中市級以上龍頭企業實現銷售收入179億元,增長38.5%。

  全市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304.2萬畝,共有33個村實現了整村流轉,並集中打造了12個10萬畝以上的優勢種植產業帶。建成現代農業科技示范園區866個,總面積118萬畝,輻射面積1000多萬畝。

  截止2012年末,全市農田有效灌溉面積為454.53千公頃;累計綜合治理水土流失面積221.65千公頃;節水灌溉面積252.04千公頃。

  農村綜合改革進展順利,農村土地流轉總面積達到304萬畝,33個村實現整村流轉;新發展農民專業合作社179個,新增千萬元以上農機合作社30個,轉移農村勞動力36.7萬人,實現勞務收入32.6億元,增長30%。

  新農村建設總投資近6.7億元,重點建設7個鎮16個中心村,目前已完成開工建設項目的60%,完成建築面積26萬平方米。全市新增大型農機合作社30個,水稻、玉米兩大作物播種面積實現“雙百攀昇”,示范帶、示范區、示范田農業現代化水平基本上實現與農墾同步發展。已建成較高標准的四星級、五星級村22個。鄉鎮自來水普及率76.5%,村屯自來水普及率55.8%,。全市100%鄉鎮、100%行政村和90%自然村屯通上了水泥路,縣級以上公路實現100%綠化,鄉村公路實現85%以上綠化,三分之一行政村實現“四旁”綠化。全市(不含市區)有垃圾堆放場行政村達到80%,糞便、柴草堆放場均超過65%,柴草垛出村達到38%,行政村亮化率達到25%,主街和邊溝硬化村屯達到48%。保障性安居工程竣工12303套,改造農村泥草房1.7萬戶,134萬平方米。

  三、工業和建築業

  工業經濟運行質量和效益水平穩步提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主營業務收入2000萬元以上的全部工業企業)完成增加值105.3億元,增長23.1%。實現工業總產值503.8億元,增長27.7%,其中,輕工業產值227.3億元,增長38.6%,重工業產值276.5億元,增長19.9%。

  主要工業產品產量如下:

  計量單位絕對值比上年增長(%)

  發電量萬千瓦時470770 -2.9

  塑料制品噸 184877 298.7

  水泥噸 2919756 -24.2

  機制紙及紙板噸 79813 5.4

  小型拖拉機臺 2635 -40.9

  家具件 174099 -0.6

  精制食用植物油噸 158629 36.3

  大米噸 2769745 69.5

  配混合飼料噸 108245 -16.5

  白酒千昇16235 79.3

  啤酒千昇164238 -6.1

  收獲機械臺 9170 -6.3

  交流電動機千瓦10313600 10.6

  平板玻璃重量箱3998764 20.4

  工業經濟效益水平持續快速提昇。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實現經濟效益綜合指數250.59,比上年提高4.4個百分點,實現利稅總額43.3億元,比上年增長16.9%,實現利潤總額29.6億元,比上年增長13.9%。其中地方工業實現利稅總額32.3億元,增長10.6%,實現利潤總額22.2億元,比上年增長6.5%。

  建築業平穩較快發展。全年建築企業實現增加值25.9億元,比上年增長7%。全市資質等級三級及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實現總產值90.8億元,增長10.2%,實現竣工產值67.5億元,增長21.7%,房屋建築施工面積495.7萬平方米,下降9.4%。招投標面積保持穩定擴大,全市實行投標承包面積達334.7萬平方米,佔全部施工面積的67.5%。

  四、固定資產投資

  固定資產投資平穩增長。實現固定資產投資總額369億元,比上年增長38.5%;其中房地產開發投資完成77.1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全年第一產業完成投資15.8億元,比上年增長49.6%;第二產業完成投資175.6億元,比上年增長56.5%;第三產業完成投資177.6億元,比上年增長23.7%。城鎮三次產業投資結構由上年的3.6:38.3:58.1調整為4.3:47.6:48.1。工業投資保持快速增長,全市工業投資175.6億元,比上年增長57.5%,佔全部投資的比重達47.6%;房地產市場調控措施已見成效,全市房地產開發投資77.1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商品房銷售面積162.3萬平方米,比上年下降47.2%,其中住宅136.1萬平方米,下降45.3%;商品房銷售額51.1億元,比上年下降46.8%,其中住宅37.4億元,比上年下降44%;商品房平均銷售價格3149元/平方米,其中住宅2745元/平方米。

  年內全市施工項目個數666個,其中本年新開工項目455個,全年固定資產投資新增固定資產234.5億元,比上年下降3%。固定資產投資新增的主要生產能力有:洗煤30萬噸/年;化學農藥原藥9000噸/年;城市污水處理能力11.01萬噸/日。


  五、國內貿易

  消費需求持續旺盛,消費品市場蓬勃發展。全市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277.4億元,增長15.9%。城、鄉市場協調發展,同步增長。城鎮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44.1億元,同比增長16.1%,其中城區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207.8億元,同比增長16.5%,鄉村市場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額33.3億元,同比增長14.4%。從經營情況上看,各行業銷售額、營業額均保持增勢。批發業實現銷售額93.9億元,同比增長17.5%,零售業實現銷售額263.4億元,同比增長26.6;住宿業實現營業額8.7億元,同比增長27.4%;餐飲業實現營業額34億元,同比增長22%。

  六、對外經濟

  對外貿易形勢略顯低靡。全市(含撫遠)對外貿易進出口總額實現31.1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4.9%(不含撫遠進出口總額實現24.9億美元,比上年增長1.8%),其中,進口總額15.9億美元,增長148.1%,出口總額15.2億美元,下降49.6%。從貿易方式看,一般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24.5億美元,比上年下降12.9%,加工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0.3億美元,增長37.4%,邊境小額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5.8億美元,下降20.6%,其他貿易進出口總額完成0.5億美元,下降46%。從企業性質看,國有企業完成外貿進出口總額8.3億美元,同比增長66.7倍,外資企業貿易進出口完成0.7億美元,同比增長16.9%,私營企業外貿進出口總額完成22.1億美元,同比下降38.36%。

  外貿市場仍以對俄為主。全年對俄貿易進出口完成15.1億美元,同比增長68.2%,佔全市進出口總額的48.6%。其中:出口完成2.5億美元,同比下降26.8%;進口完成12.7億美元,同比增長124.5%;對美國進出口總值2億美元,同比下降68.8%,佔全市進出口比重6.4%;對歐盟進出口總值1.9億美元,同比下降66.8%,佔全市進出口比重6.3%;對北美洲進出口2.4億美元,同比下降64.9%;對香港進出口總值0.8億美元,同比增長57.2%。

  招商引資工作勢頭良好。2012年,全市實現國內招商引資到位資金275億元,比上年增長40%;實際利用外資1.8億美元,比上年增長20.9%。

  對外經濟技術合作保持良好發展。全年簽訂對外經濟技術合作項目44項,合同金額達1.5億美元。其中:對俄合作項目42項,合同金額1.3億美元。對俄勞務輸出4745人次。

  七、交通、郵電和旅游

  交通運輸業繁榮發展。全年各種運輸方式完成的貨物吞吐量4615.6萬噸,比上年增長38.9%。其中,鐵路1200.6萬噸;公路3139萬噸;水運276萬噸;航空700噸。全年完成旅客吞吐量4652.5萬人,增長34.7%。其中,鐵路1378.3萬人;公路3121萬人;水運121.3萬人;航空31.9萬人。

  郵電通信業保持穩定增長。全年完成郵電業務總量18.2億元,比上年增長8.3%,其中,電信業務總量16.4億元,增長9.3%,郵政業務總量1.8億元。年末局用交換機總容量達到152萬門;本地固定電話用戶41.1萬戶;移動電話用戶232萬戶,增長5.5%;全市互聯網接入業務用戶達30.3萬戶,增長16.5%;本地網中繼光纜線路總長度8666公裡。

  旅游業持續平穩發展。全年共接待國內、外旅游者287萬人,其中接待國內旅游人數279萬人,接待國際旅游人數8萬人;實現旅游業總收入12.4億元,其中,實現國內旅游收入11.5億元,增長16%,創造旅游外匯收入1440萬美元,增長12%。


  八、財政、金融和保險

  財政收入穩定增長。全市財政總收入71.6億元,比上年增長16.8%,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完成45.3億元,比上年增長17.2%。增值稅完成2.7億元,增長5.4%,營業稅完成7億元,增長15.4%,企業所得稅完成5.4億元,增長48.1%,個人所得稅完成1億元,下降20.1%。全年實現基金收入7.4億元,比上年下降16.9%。全市財政總支出169.7億元,比上年增長20.2%,其中公共財政預算支出160.7億元,增長23.2%,一般公共服務支出10.6億元,下降3%,教育支出32.3億元,增長56.7%,社會保障和就業支出25.4億元,增長25.6%,醫療衛生支出10.7億元,下降0.7%,城鄉社區事業支出7億元,增長7.7%。全年基金支出9億元,比上年下降16%。

  金融市場運行平穩。年末全市金融機構各項存款餘額805.9億元,較年初增加104.1億元,增長14.8%,其中單位存款241.8億元,較年初增加42.8億元,增長21.5%;個人儲蓄存款545.2億元,較年初增加57.2億元,增長11.7%。金融機構各項貸款餘額537.3億元,較年初增加93.5億元,增長21.1%。其中,短期貸款353.6億元,較年初增加53.4億元,增長17.8%,個人貸款及透支100.6億元,較年初增加6.3億元,增長6.7%。中長期貸款175.1億元,較年初增加31.6億元,增長22%。其中,個人貸款117億元,較年初增加23.7億元,增長25.5%,個人消費貸款55.2億元,較年初增加8.2億元,增長17.5%;單位貸款58.1億元,較年初增加7.9億元,增長15.7%;經營貸款8.5億元,較年初增加2.3億元,增長17.7%;固定資產貸款49.5億元,較年初增加6.6億元,增長15.3%。

  保險事業穩定健康發展。全年財險收入8.3億元,賠付3.3億元;壽險收入19.2億元,賠付0.3億元。

  九、教育和科學技術

  教育事業持續發展。年末全市共有普通高校3所,招生8957人,在校生29680人,畢業生9310人,在校研究生1293人,畢業研究生384人。成人高等學校招生6537人,在校生14234人,畢業生7039人。中等專業學校在校生9679人,招生3480人,畢業生3239人。普通中學120所,招生39789人,在校生120491人,畢業生51969人;中等職業教育學校17所,招生4029人,在校生9153人,畢業生4659人;小學268所,招生25688人,在校生170318人,畢業生26692人;特殊教育學校6所,招生41人,在校生608人,畢業生48人;幼兒園234所,在園幼兒40894人。

  科技創新能力顯著提昇。年末全市國有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34744人,其中具有中級以上技術職稱人員20928人。

  科技科研成果豐碩。全年獲省科技獎勵13項。其中,一等獎1項,二等獎10項,三等獎2項。評審市級科技成果103項。應用類科技成果轉化率達75%以上。我市有2戶企業晉昇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全市高新技術企業達到18戶。高新技術產品達52項。我市目前國家、省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和重點實驗室達到7個,較好的發揮了科技創新引領作用。佳木斯電機股份有限公司的國家級防爆電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啟動建設,成為全國防爆電機領域研發中心;黑龍江潤特科技有限公司建設的省級光輻照交聯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共承擔國家及部省級科研項目10項,獲得各類科技成果10項;省農科院佳木斯分院建設的三江平源主要作物育種栽培實驗室,共承擔國家級項目32項、省部級重大科研任務39項、橫向課題18項,累計獲得資助經費2132.69萬元。共爭取國家和省科技計劃項目21項,其中國家科技部立項8項,省科技廳立項13項,爭取科技資金1557萬元,比去年增長了41.5%。

  十、文化、衛生和體育

  文化事業繁榮發展。年末全市共有藝術表演團體7個,文化館11個,公共圖書館6個,博物館6個。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99.29%,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99.92%,全市通廣播電視的鄉鎮和行政村達到100%。全市圖書館年末藏書47.1萬冊,全年共接待讀者2.5萬人次。

  醫療衛生服務能力不斷提昇。年末全市共有衛生機構733個,其中醫院77個。衛生機構實有床位數12440張,其中醫院實有床位9404張。衛生技術人員14563人,其中執業醫師和執業助理醫師5709人,注冊護士5023人。婦幼保健院、站13個,實有床位442張,衛生技術人員688人。專科疾病防治機構12個,實有床位962張,衛生技術人員510人,疾病預防控制中心14個,衛生技術人員348人。全市共有鄉鎮衛生院91個,實有床位1594張,衛生技術人員1350人。

  體育事業實現新跨越。我市運動員在國際性賽事中,有6人次獲得亞軍;在全國性賽事中,有8人次獲得冠軍、6人次獲得亞軍、4人次獲得季軍;在全省性賽事中,有67人次獲得冠軍、51人次獲得季軍。在全國第十二屆冬季運動會中,我市獲得金牌榜第7名團體總分第8名,田徑項目、射擊項目連續兩年位居全省第一。運動員管理工作有序進行,今年對上輸送運動員18人,注冊運動員730人,審批二級運動員62人。


  十一、人口、人民生活和社會保障

  人口繼續保持低速增長。據公安部門戶籍統計,全市人口出生率7.91‰,死亡率11.03‰,人口自然增長率-3.11‰。年末全市總人口248.1萬人。全市人口主要構成情況如下:

  年末數(人)比重(%)

  全市總人口2481391 100

  其中:非農業1252323 50.5

  農業 1229068 49.5

  其中:男性1254332 50.5

  女性1227059 49.5

  其中:18歲以下362365 14.6

  18-35歲616303 24.8

  35-60歲1126245 45.4

  60歲及以上376478 15.2

  城鄉居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全年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713元,比上年增長13%。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9823元,增長15.7%。城鎮居民家庭人均食品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38.9%,農村居民家庭食品消費支出佔消費總支出的比重為49.5%。城鎮居民人均住房建築面積26.45平方米;農村人均住房面積22.29平方米。

  社會保障制度覆蓋面進一步擴大。全市基本養老保險參保人數40.5萬人(在職),其中,企業職工參保人數21.8萬人,機關事業單位參保人數23.1萬人;離退休人員16.4萬人。截止到2012年末,參加基本醫療保險38.2萬人,其中職工26.7萬人,退休人員11.4萬人;參加基本醫療保險離休人員0.26萬人。

  社會福利事業繼續穩步發展。全市各類收養性社會福利院1所,床位達300張,收養298人。建立起各種城鎮社區服務設施192處。全年銷售福利彩票20100萬元,提取社會福利資金2215萬元。直接接受社會捐贈1672.6萬元。

  十二、環境保護

  年末全市環境保護系統共有職工352人,各級環境監測站6個。建成煙塵控制區29個,總面積55.51平方公裡;建成噪音達標區24個,達標區面積44.36平方公裡。全年出動環境執法人員8133人次,檢查企業5800家(次)。

  生態市建設取得階段性成果。全市有自然保護區25個,自然保護區面積543688公頃。其中國家級自然保護區3個,面積251939公頃,省級自然保護區9個,面積143656公頃。

  節能降耗工作成效顯著。節能減排工作不斷深化。東興煤化工省級循環經濟試點等19個節能和循環經濟項目實現開工建設,完成工業和生活減排項目30個,7個污水處理廠建成投產,44家企業完成了污水治理設施並投入運行,54個項目納入國家重點流域規劃,醫療廢物全部實現無害化處理,松花江佳木斯江段好於Ⅲ類水質的頻率上昇25%,率先在省內地市啟動了PM2.5監測,市區達到二級以上天氣350天。節能減排取得顯著成效。全市萬元GDP能耗比上年下降4.23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17.1%。

  注:1、本公報各項統計數據均為初步統計數

  2、水務灌溉、金融、進出口、郵電業、醫療衛生、人口數據含撫遠,其他數據不含撫遠

  3、公報中地區生產總值及三次產業增加值絕對數按現價計算,增長速度按可比價格計算

[1]  [2]  [3]  下一頁  尾頁

責任編輯:邱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