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政務·政策  >  政務
搜 索
關於黑龍江省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2013-02-05 10:23:45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關於黑龍江省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的報告

黑龍江省發展和改革委員會2013年1月26日

  各位代表:

  受省人民政府委托,現將全省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及2013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草案)提請省十二屆人大一次會議審議,並請省政協委員和其他列席人員提出意見。

  一、2012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執行情況

  2012年,面對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經濟形勢,全省上下按照中央要求和省委省政府的工作部署,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把穩增長放在更加突出位置,緊緊抓住“求進”這一主要矛盾,深入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加快發展“十大重點產業”,全省經濟在開局低於預期情況下,逆勢前行、企穩回昇,經濟結構不斷優化、質量逐步提昇、效益趨穩向好、民生顯著改善,經濟社會發展總體呈現“穩中有進、進中有昇”的良好態勢。初步預計,全省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3692億元,同比增長10%以上。

  全省經濟穩步增長,三次產業支橕作用明顯增強。農業再獲大豐收。積極推進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建設,糧食總產達到1250億斤以上,再創歷史新高,實現“九連增”,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農業產業化水平繼續提高,農產品精深加工率達到33%。畜牧業加快發展,全年產值增長7.9%。工業生產逆勢增長。及時制定出臺促進工業經濟穩定增長17條措施,工業增長逐月逐季回昇、持續加快態勢明顯。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5%,剔除石油開采業,增長16.2%。戰略性新興產業蓬勃發展,高新技術企業發展到561家,高新技術產業產值突破6000億元。服務業快速發展。文化創意、金融、物流、旅游、雲計算、物聯網等行業健康發展,服務業總體呈現加快發展勢頭,對經濟增長形成有力支橕。預計第三產業實現增加值5121.4億元,增長10.7%,佔GDP比重不斷提高。

  項目建設特別是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固定資產投資對經濟增長拉動作用明顯。固定資產投資增長強勁。堅持把項目特別是產業大項目建設作為經濟增長、財稅增收、創業就業之源,不斷創新項目籌劃建設機制,強化要素保障和重大項目稽察,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預計完成9780.9億元,同比增長30%,完成年初計劃目標。產業項目建設加快推進。牢牢把握產業項目建設方向不動搖,突出抓好585個省級重點產業項目建設,省級重點產業園區總數達到21個,“八大經濟區”每個都有2~3個產業園區支橕,全年建設產業項目6137個,產業項目投資佔全部投資比重達到50.8%,其中省重點推進產業項目實際開復工583個,開復工率99.7%,完成投資1501.2億元,超額完成年度投資計劃。資金保障能力進一步增強。金融支持進一步向實體經濟、重點領域傾斜,全省產業項目貸款餘額1112.6億元,同比增長40.5%,高於全部貸款增速23.4個百分點。

  基礎設施不斷完善,發展的承載能力進一步提昇。公路建設三年決戰收尾工作進展順利,交工二級以上高等級公路1514公裡,完成農村公路5515公裡。哈大客專開通運營,哈西客站交付使用,前撫鐵路客運建成通車,哈齊客專、牡綏擴能改造等在建項目進展順利。加格達奇機場建成通航,撫遠機場建設進展順利,哈爾濱機場改擴建工程可研報告獲國家批復。國電哈平南、華能大慶等熱電聯產項目積極推進,城市供熱保障能力明顯提昇。煤礦安全改造和瓦斯治理國家示范項目加快實施。我省作為全國九個大型風電基地之一被列入《風電發展“十二五”規劃》。開復工“三供兩治”項目406個,新建擴建市政道路950條、橋梁246座,改造和新建中心村423個,小城鎮建設快速推進,城鄉環境明顯改觀。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項目加快建設。植樹造林351.7萬畝,治理水土流失278萬畝,均超額完成年初計劃。淘汰落後產能企業35戶,單位GDP綜合能耗下降3.5%,二氧化硫排放量、化學需氧量排放量分別下降0.4%和1.5%,可持續發展能力進一步增強。

  消費需求保持較快增長,城鄉市場穩定繁榮。積極擴大消費需求,培育和發展新的消費熱點,紮實推進“萬村千鄉”農家店信息化改造昇級和配送中心建設,深入實施“農超對接”工程,繼續完善城鄉消費市場體系,著力改善消費環境,消費品市場實現平穩較快發展。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預計實現5453.4億元,同比增長15.9%。其中,城鎮4777.9億元,增長16%;鄉村675.5億元,增長15.5%。紮實做好保供穩價工作,重要商品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居民消費價格漲幅持續下行,全省居民消費價格指數預計增長3.2%,低於年控目標0.8個百分點。

  改革開放邁出新步伐,發展動力和活力進一步增強。堅持以深化改革破解發展難題,以擴大開放增強發展活力,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改革取得新進展,對外開放邁出新步伐。積極推進行政管理體制改革,順利完成第六輪行政審批事項清理工作。國有企業改革取得新成效,廠辦大集體改革全面啟動。積極開展松嫩、三江平原現代農業綜合改革試驗,在全省26個縣和農墾總局啟動了改革試驗試點。統籌城鄉發展改革試點紮實推進,裴德鎮與雙峰農場、雙山鎮與鶴山農場場鎮共建試點吸納帶動周邊農民10萬餘人,沿烏蘇裡江四縣(市)城鎮化建設取得積極進展。創新墾區管理體制,探索設立農墾建三江、九三管委會。非公有制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同比增長14%左右。醫藥衛生體制改革深入推進,基本醫療保障制度不斷完善,全省城鎮基本醫療保險參保率和新農合參合率分別達到98.1%和99.4%。七臺河等城市和縣級公立醫院改革紮實推進。省級基本藥物集中采購機制平穩運行,基本藥物制度對政府辦基層醫療衛生機構實現了全覆蓋,實施醫改以來基本藥物銷售價格平均下降43.6%,百姓得到明顯實惠。堅持“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著力推進對外經貿科技合作昇級,大力開拓多元化國際市場,努力擴大對俄經貿合作規模,對俄投資完成6億美元,對俄貿易實現213.1億美元,增長12.2%,佔進出口總額的56.3%。綏芬河綜合保稅區封關試運營。地產品出口比重不斷提高。成功舉辦哈洽會、央企合作、港浙粵招商等重大經貿活動,實際利用外資39億美元,增長20.1%;實際利用省外資金2429.5億元,增長42.1%。

  保障和改善民生工程紮實推進,社會事業全面發展。民生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比重達到58.2%,比上年提高了5.9個百分點,財政支出優先保民生,人民群眾生活得到新改善。城鄉居民收入快速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分別達到17760元和8604元,預計分別增長13.1%和13.3%,均超額完成年初計劃目標。就業和社會保障持續加強。城鎮累計新增就業77.28萬人,完成年初計劃的128.8%,失業人員再就業59萬人,完成年初計劃的118%,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15%以內,低於年控目標0.45個百分點。社會保險參保面進一步擴大,企業基本養老、城鎮職工醫療、失業、生育、工傷保險參保人數穩步增加。城鄉低保標准分別提高到月人均301元和年人均1718元,新農合人均籌資標准提高到290元。扶貧開發穩步推進,12萬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超額完成年初計劃。保障性安居工程進展順利。完成保障性安居工程投資811億元,新開工52.9萬套,竣工48萬套,均高於年初計劃。教育、衛生等社會事業發展迅速。全面加強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農村急救體系、全科醫生臨床培養基地建設,改擴建鄉鎮衛生院65所,建設標准化村衛生所591個。進一步推進中等職業教育、中西部高校基礎能力、農村學前教育、農村初中校捨改造等工程建設,新建、改擴建公辦幼兒園477所,建設標准化學校400所。

  從全年情況看,盡管受世界經濟低迷、國內外市場需求不旺、企業訂單減少、成本上昇等因素影響,部分指標與預期有一定差距,但仍比上年有較大幅度增長,並好於全國平均水平。取得這樣的成績,得益於省委省政府牢牢把握穩中求進總基調,抓住了全省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一以貫之地加大產業項目建設力度,果斷制定出臺了促進工業經濟穩定增長的17條措施,認真貫徹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積極推進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和大合作建設,千方百計刺激消費需求,全省經濟保持了企穩回昇的運行態勢,各項指標呈現積極變化,為做好2013年經濟工作打下了堅實基礎。

  二、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要求和主要目標

  2013年是全面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的開局之年,是實施“十二五”規劃承前啟後的關鍵一年,是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奠定堅實基礎的重要一年,也是我省產業項目建設三年攻堅的收官之年。做好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工作,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精神,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科學發展為主題,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為主線,以提高經濟增長質量和效益為中心,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加快推進“八大經濟區”和“十大工程”建設,進一步優化產業結構,進一步深化改革開放,進一步擴大內需消費,進一步強化創新驅動,進一步完善基礎設施,進一步改善人民生活,不斷增強經濟發展的內生活力和動力,著力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紮實推動龍江更好更快更大發展。

  按照上述總體要求,科學合理安排2013年各項指標,既要充分考慮國內外環境的不利影響,也要用好原有發展基礎;既要充分考慮我省發展條件、所處發展階段,也要考慮現實發展需要,保持就業和社會穩定;同時,還要體現指標的指導性,增強各級黨委政府的內在動力,鼓舞全省人民的乾勁和信心,努力做到不懈怠。國家在確定預期增長目標時,也充分考慮東部、中部和西部區域差異化發展,鼓勵中部和西部保持較快增長速度,特別是西部要明顯高於全國平均水平。我省發展參照西部確定一個較快的發展速度,符合國家精神,符合“穩中求進”的要求,也符合我省科學發展實際。

  兼顧需要與可能、當前與長遠、年度計劃與“十二五”規劃,經科學測算和綜合平衡,建議2013年各項指標預期安排如下:

  ——經濟增長指標。建議地區生產總值增長11%左右,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12%左右;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增長30%以上;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長15%以上;外貿進出口總額增長8%左右;公共財政收入增長13%左右。

  ——結構調整指標。建議在全省經濟總量中,非公經濟比重提高到52%,第三產業比重提高1個百分點;研究與試驗發展經費佔GDP比重力爭達到1.5%;城鎮化率提高0.8個百分點;“五個比重”進一步提高。

  ——節能減排指標。建議單位地區生產總值能耗比上年下降3.5%,化學需氧量、氨氮和二氧化硫排放量比上年均下降1.5%,氮氧化物排放量與上年持平。

  ——社會民生指標。建議城鎮新增就業60萬人,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6%以內;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均增長12%以上。居民消費價格總水平漲幅控制在3.5%左右。

  三、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的主要任務和措施

  做好2013年經濟工作,必須牢牢把握國家經濟增長的緩衝期,搶抓政策機遇,順勢而上,最大程度釋放政策效應,穩中求進,培育形成經濟增長的新活力、新動力、新體系、新優勢。

  (一)繼續擴大投資和消費需求

  繼續把投資作為擴大內需的重中之重,增強消費對經濟增長的基礎作用,圍繞服務產業建設、打牢發展基礎、積攢增長後勁,千方百計保持固定資產投資持續較快增長,培育一批拉動力強的消費增長點。(1)全力推進產業項目建設。著力抓好重點產業大項目建設工程,打好產業項目建設活動收官攻堅戰,創新項目籌劃建設機制,切實提昇服務保障能力,加快推進一批產業大項目建設,繼續提高產業投資佔固定資產投資比重,使產業項目對拉動固定資產投資、引擎驅動經濟發展的作用更加突出。抓緊落實並加快推進2013年600個省重點產業項目,實現年度投資2000億元,帶動工業固定資產投資實現5200億元以上,著力加強21個省重點產業園區基礎設施及公共配套服務平臺建設。(2)穩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基礎設施穩固投資的作用,繼續抓好交通、能源、市政等基礎設施建設,推進荒溝抽水蓄能電站、風電、輸變電等重點工程建設。(3)優化非公經濟投資環境。解放思想,加快落實鼓勵非公經濟投資政策,降低門檻,解決“玻璃門”、“彈簧門”問題,促進非公經濟投資佔產業投資的比重有較大幅度提昇。(4)擴大消費需求。著力抓好貿易旅游綜合開發工程,促進旅游與貿易融合發展。研究啟動新的消費熱點,拓展工業產品產銷對接平臺,積極拓展市場需求空間。積極推進大市場和物流項目建設,重點推進一批專業特色市場和跨國大市場建設。

  (二)積極推進工業經濟結構調整和轉型昇級

  牢牢把握發展實體經濟這一關鍵,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堅持不懈地發展“十大重點產業”,著力構建特色鮮明、結構合理、功能配套、競爭力強的現代產業體系。(1)改造提昇傳統產業。將傳統產業再創新作為主攻方向,用高新技術推動石化、能源、裝備、食品等傳統產業昇級,把現有存量做優做活。深層次開發“煤、木、糧、油、礦”等資源,促進產業高端化,產品高級化、精細化。加快發展“非油”經濟,提高替代經濟比重,逐漸降低“油經濟”的拖後效應。(2)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老工業基地和能源等基礎產業比重較大的省份,緊緊抓住國家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機遇,大力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意義重大。要加快出臺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指導目錄,優化戰略性新興產業布局,著力推進新材料、生物、綠色食品、現代裝備制造等產業加快發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市場消費點和就業拉動點。促進哈爾濱國家電子商務示范城市建設取得新進展,爭取哈爾濱雲計算產業基地上昇為國家級試點。(3)突出企業創新主體地位。著力抓好科教人纔強省富省工程,為工業經濟提速增效提供強力支持。鼓勵企業建立研發機構,建立技術創新聯盟,牽頭實施產業目標明確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著力構建政府搭臺、院所創新和成果轉化“三位一體”的科技創新體系,加快科技服務產業發展,實現500項科技成果在省內轉化落地。

  (三)大力發展現代農業

  充分發揮農業對全省經濟發展的穩固作用,著力推進“八化”建設,加快大農機、大水利、大科技、大合作步伐,不斷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能力。(1)繼續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著力抓好千億斤糧食產能穩定增長工程,進一步加快水利工程項目建設,重點推進尼爾基引嫩擴建骨乾一期工程和三江平原14處灌區建設。積極推進兩大平原現代農業綜合配套改革,引導農戶采用先進適用技術和現代生產要素。(2)培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鼓勵農民、農業專業合作社發展,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培育種養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3)全力推進農業產業化。在糧食豐產基礎上,大力發展糧食精深加工,延伸產業鏈條,提高產業化產業的品位和質量,把大農業打造成大產業,使糧食優勢盡快釋放,促進農民增收,建設農業強省。綠色食品產業主營業務收入實現3500億元,規模以上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發展到1650戶。(4)拓寬農民增收渠道。貫徹落實強農惠農富農政策,讓農民更多分享農產品生產、流通、加工各環節增值收益。穩步發展高附加值城郊農業,大力發展畜牧業,發展勞務產業,進一步優化農民收入結構。

  (四)加快城鎮化進程

  城鎮化是擴大內需的最大潛力,是經濟增長的巨大引擎。以擴大農民轉移就業為先導,以破解人口城鎮化滯後於土地城鎮化的體制缺陷為重點,著力抓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工程、城鎮化建設工程和創建“三優”文明城市工程,最大限度地刺激城鎮化帶動消費的活力和潛力,全面推進城鄉一體化發展。(1)加強規劃引導。切實規劃、建設和管理好城市,強化大中城市、區域中心城市的輻射帶動功能,促進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合理分工、功能互補、集約發展。(2)統籌城鄉基礎設施建設。著力抓好現代交通網絡建設完善工程,形成緊密銜接、便捷高效的綜合交通運輸網絡體系。加快建三江至黑瞎子島、密山至興凱湖等高速公路建設,完成湯旺河區至石林景區等10條國省道改造,開工建設木蘭松花江大橋,建成一、二級公路756公裡。力爭開工建設哈佳、哈牡等3條鐵路664.6公裡,積極推進牡丹江至佳木斯、鶴崗至佳木斯等鐵路項目前期工作,實現哈爾濱地鐵1號線一、二期工程通車試運營。開工建設哈爾濱機場改擴建工程,續建撫遠機場並實現通航,加快推進建三江、五大連池、綏芬河機場前期工作。(3)抓好城鎮化試點。加快沿烏蘇裡江四縣(市)城鎮化和百鎮擴權強鎮試點步伐。積極穩妥地進行整鄉鎮推進試點,鼓勵有條件的中心村實施整村推進。重點推動14個旅游名鎮、農墾小城鎮配套設施建設。(4)推進產城一體化。堅持城鎮化與產業化同步推進,集中培育具有比較優勢的特色產業,加強產業園區建設,推動工業化和城鎮化良性互動、城鎮化和農業現代化相互協調。

  (五)著力深化改革開放

  繼續推進改革、擴大開放,進一步增強經濟發展的動力和活力。(1)加大重點領域改革力度。深化國有企業改革,完善各類國有資產管理體制。鼓勵支持非公有制經濟加快發展,實施中小企業成長工程。繼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穩步提高基本醫療保險的質量和水平,鞏固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綜合改革成果。深入推進七臺河國家級和黑河、雙鴨山、省醫院、哈爾濱市道裡區省級城市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加快推進勃利、漠河等9個縣級公立醫院改革試點,破除“以藥養醫”,提高縣級醫院就診率。啟動實施城鄉居民大病醫保改革試點。深入推進場縣(局縣)共建試點工作。(2)進一步提昇對外開放水平。以“出口抓加工、進口抓落地”為主導,提高省內產品出口加工比重和進口落地加工比重。推動對俄經貿合作創新發展、轉型昇級,加強對俄合作境內外園區建設,打造跨國產業鏈,推動貿易投資合作向俄羅斯腹地縱深發展。出臺《中國東北地區面向東北亞區域開放規劃綱要(2012~2020)》我省的實施方案,爭取國務院盡快批復《黑龍江與內蒙古沿邊開發開放規劃》和《長白山林區生態保護與經濟轉型規劃》。辦好第24屆哈洽會等重點經貿展會活動。(3)提高利用外資水平。穩步擴大利用國際金融組織和外國政府貸款規模。積極引導外資投向高端制造業、高新技術產業、現代服務業、新能源和節能環保產業,進一步發揮外資在推動我省產業轉型昇級等方面的作用,力爭實際利用外資增長15%,實際利用省外資金增長30%以上。

  (六)加強生態文明建設

  著力抓好生態環境建設保護工程,統籌處理好經濟增長、結構調整與節能減排的關系,推動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1)搞好生態建設保護。加強重點生態功能區和生態環境脆弱區保護,推進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生物多樣性保護工作。深入實施天保二期工程,搞好綏芬河市、黑河市愛輝區我國西部地區生態文明示范城市試點建設,抓好大興安嶺國家級低碳試點建設,啟動大慶、伊春省級低碳試點建設。加快推進松花江流域水污染防治“十二五”規劃項目建設。(2)強化節能減排目標責任和監督檢查。抓好石化、電力、煤炭、鋼鐵等重點行業節能減排。重點加強489家節能低碳行動企業用能管理,加快淘汰落後產能,督促指導重點地區開展節能降耗工作。嚴格控制新增污染源,嚴禁批復無環境容量的地區及保護區內新上項目。積極推進能源消費總量控制工作。(3)鞏固和擴大循環經濟試點成果。著重抓好國家級、省級循環經濟試點建設,加快重點產業園區循環化改造步伐,指導和支持哈爾濱、牡丹江等中心城市開展餐廚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建設。做好資源綜合利用認定,對循環經濟試點示范開展階段性評價和監督檢查。積極推進我省東部再生資源回收園區“城市礦產”基地建設。

  (七)切實保障和改善民生

  堅持民生優先,制定實施全省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專項規劃,著力抓好保障和改善人民生活工程,繼續提高民生支出佔公共財政支出的比重,大力推進各項社會事業建設,公共資源配置要進一步向社會民生領域傾斜,促進發展成果更多惠及民生。加強就業和社會保障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繼續擴大社會就業規模,重點抓好高校畢業生就業。穩步擴大社會保險參保覆蓋面,提高社會保障水平。力爭新建、改擴建300所公辦幼兒園、60所標准化鄉鎮衛生院、500個標准化村衛生室,城市社區居家養老服務覆蓋面達到80%。完善城鄉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最低工資制度、工資指導線制度。繼續推進保障房、農村危房和泥草房改造,力爭新開工建設保障性安居工程26萬套,改造農村泥草房22萬戶,完成投資600億元。開復工“三供三治”項目360個、完成投資142億元。加強飲水安全工程建設,解決180萬農村人口和學校師生的飲水不安全問題。紮實推進扶貧工作,實現10萬農村貧困人口和4萬林區、礦區、城市貧困人口脫貧。妥善做好閣山、奮斗、花園、關門咀子等水利工程移民安置工作,嚴把新建水庫移民安置規劃(大綱)審批關。著力做好糧食、豬肉等商品儲備工作,認真落實“菜籃子”、“米袋子”行政首長負責制,確保糧油蔬菜等重要商品供應和價格基本穩定。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強化流動人口等重點群體服務和管理,深化道路交通、危爆物品等各領域安全專項治理,堅決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和群體性事件發生。

  各位代表,做好2013年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任務艱巨,責任重大。我們要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大精神,始終保持奮發有為的精神狀態,進一步解放思想,開拓創新,凝聚力量,攻堅克難,為力爭提前實現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奠定堅實基礎。

責任編輯:張雋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