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0日訊 哈市春季綠化工作啟動,部分綠化單位在外地購買的苗木已經運抵哈市。對此,東北林業大學教授聶紹荃表示,未經馴化的外地樹苗成活率和保存率都很低,尤其是保存率僅為50%——60%,他建議哈市綠化部門應首選本地樹苗以提高成活率。

大量栽外地苗
難成大規模生態效應
在某綠化單位工作的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3月份,他們單位就派人兵分幾路去外地采購苗木,有的苗木正在運往哈市,有的苗木已經到貨,暫時卸在了哈市郊區,陸續運到市區的綠化地點。
在哈市綠化部門工作多年的一位業內人士告訴記者,哈市城市綠化使用的喬木一般要求胸徑8厘米以上的大型苗木,大型喬木的培育成本高,主要來源於本地的國有苗圃。近年,哈市綠化面積逐年增加,哈市國有苗圃中的大型喬木大部分被用於綠化,後續補育不及時,導致大型苗木短缺,無法滿足綠化需求。因此,不少綠化單位都選擇到外地去購買樹苗,目前市區栽種的大量喬木來自外地。
根據哈市統計年鑒的數字顯示,2012年哈市苗木的自給率為60%。
根據哈市綠化部門的要求,綠化中標單位對所栽的樹木必須保活3年。這個政策對於提高樹木成活率有一定的作用,但是有的綠化單位也有“對策”。哈市一家綠化單位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一般的苗木都能活3年,因此都選擇便宜的外地苗木。在3年內有苗木死亡的,在3年的驗收之前重新進行栽種,這樣就能順利通過了驗收。但是外地苗栽上3年後就會有大量的出現生長緩慢甚至枯死,但是這時已經跟最初的綠化單位沒關系了,只能由下一個綠化單位進行補植。
業內人士表示,年年更換新樹使城市的綠化總是處於新生期,無法形成較大規模的生態效應。
外地苗保存率僅為50%—60%
東北林業大學教授、園林專家聶紹荃表示,衡量苗木的質量,有兩個指標,一個是成活率,一個是保存率。栽種兩年內成活株數佔原來總株數之比稱為成活率。栽種3年後,苗木由於環境侵襲、養護等諸多因素的影響,死亡一部分,這個保存數與栽種時株數之比稱為保存率,也就是能長期存活的樹木株數與栽種時的比例。
聶少荃指出,本地樹苗的保存率能達到80%—90%,外地樹苗保存率在50%—60%,這就意味著外地樹苗種在市區三四年後將有40%左右的死掉,這其中不包括外界因素,主要原因是苗木本身並不適合在哈市街路上生長。
聶紹荃進一步解釋說,由於不同城市經度、緯度和海拔高度的差異,不少外來引進的樹種並不適合在哈市種植。一些在外地培育的,直接移植到哈爾濱的樹種,即使是適合本地種植的,其成活率也必然會受到影響,如果想要提高成活率和保存率,必須經過兩三年的科學馴化纔能適應哈爾濱的氣候和生長環境。
外地引進樹苗必須經過馴化
聶紹荃認為,苗木的來源和健康與否對樹木的成活有很大影響。他認為,哈市綠化應該首選種植本地苗,因為本地苗木可以更好地適應哈市的氣候和溫度,更易成活,最好不栽種那些沒有把握能夠很好成活的樹苗。外地引進的必須經過馴化和試種後纔能大面積推廣。同時,他建議哈市嚴格控制苗源,嚴禁未經馴化的外地苗直接栽種,栽種前還應該仔細檢查樹木的健康情況,查看樹種的質量如何,有無病害等,保證種植的每一棵樹木都是健康的。
聶紹荃舉例說,他曾經在松北區看到,有的隔離帶中大量的大棵油松都發黃甚至枯死了。他認為,如果是本地苗圃培育出來的樹苗,種在這樣成片的綠地裡就不會出現大面積死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