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4日訊 今年的春天實在有些漫長。就在冰城的人們眼巴巴地盼著身邊的樹木快點發芽、花兒快點盛開時,在市第一專科醫院,卻出現了抑郁癥“爆棚”。近一個月來,該院抑郁癥科門診每天接待患者均超過百人,比平時多出近30%,醫院走廊裡常常出現“排長隊”的景象。想要住院治療,更是難上加難:抑郁癥科共有床位30張,目前已“擠”滿了70多名患者,一床難求,還有很多病人家屬在四處“托關系”,就是為了能盡快入院治療。
抑郁癥 到底是種什麼病?
抑郁癥被心理學專家稱為“精神感冒”。它既不是“貴族病”,也不是“名人病”,而是像傷風感冒一樣,是種大眾常見病。
近年來,“抑郁癥”這個詞匯越來越多地被我們所聽到,所熟知。抑郁癥到底是種啥病?市第一專科醫院張聰沛院長給出了專業的解釋:抑郁癥也被稱為“精神感冒”,主要表現以情緒低落為主,癥狀輕的人會感到心情郁悶、沒有興趣、缺乏激情,病情嚴重會感覺悲觀失望、生不如死,繼而產生自殺行為。
張院長說,抑郁癥形成的原因有很多。首先是社會因素。我們生活的社會給了我們很多的壓力,如學業壓力,工作壓力,還有的人不能很好地處理家庭關系和同事關系,這都給他們的抑郁提供了一個前提條件,甚至造成患者自殺。其次是自身心理因素。每個人對外界刺激的承受能力和應對能力都不同,也就是說心理素質不同。有的人承受能力很強,就能承受較大的打擊;反之,有的人受到一個小小的打擊也可能引發抑郁癥。患抑郁癥的人往往都集中在心理承受能力差的人群中。再有就是生物因素。也就是說,人們在長期的壓力下,大腦神經系統發生基因突變,大腦遞質出現紊亂。此外,與他人衝突、經濟困難、退休、失業、生小孩、孤獨、失去親人或失去重要的東西等不愉快的生活事件,都會使心理素質差的人患抑郁癥。
抑郁癥 為啥在春季“爆發”?
今年遲來的“春暖花開”使身體在長時間調整中出現了紊亂。
兩個月來,張聰沛院長和市第一專科醫院的醫護人員忙得不可開交。大量抑郁癥患者的集中“爆發”,讓他們每天都繃緊了神經。你能想得到嗎,我們印象中美好的春天竟然是抑郁癥的高發期。張院長說,其實,在抑郁癥形成的諸多因素中,季節因素也佔到了一定的比例。他們在工作中發現,深冬和盛夏兩個“極端”的天氣,抑郁癥發病情況較少,而從冬季向夏季過度的初春季節,卻是抑郁癥的高發期。這是因為,從寒冷的冬天逐漸向春天過度時,日照和氣溫變化較大,影響人體代謝。人的身體要不斷地進行調整,來適應這些變化。在調整的過程中,內分泌會發生變化,大腦對外界刺激也比較敏感,易發生情緒波動。
去年冬天,哈爾濱市經歷了漫長的“寒冬”,人們都在盼著天氣快點暖起來。但受多種因素影響,今年春天的腳步一再“遲到”。推遲的“春暖花開”影響大腦分泌激素,使人容易出現失眠癥狀和焦慮情緒。此外,春節七天長假過後,距離下一個假期時間較長,人們連續處於工作狀態下,無法通過小長假來釋放壓力,這也是影響今春抑郁癥高發的原因之一。
抑郁癥 其實並不可怕
抑郁癥就是一種病,是完全可以治愈的。抑郁癥也不是誰想得就得的,不高興不一定就是抑郁。
張聰沛院長說,其實,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有可能抑郁,有的人一生要經歷過許多次抑郁,但經過短暫的自我調節,很快就能康復。相關統計表明,10個人裡就有4個有心理問題。12歲的學生因為父母期望過高自己達不到而得抑郁癥;八旬老太因為寂寞而患抑郁癥。平凡人抑郁,名人也抑郁。雖然抑郁就在我們身邊,但抑郁並不可怕,不要談抑郁而色變。抑郁癥就是一種普通的病,治療起來也非常簡單。目前,抑郁癥的治愈率已達80%以上。接受專業人員的指導和治療,正確認識抑郁癥,患者康復以後完全可以正常地工作和生活,做到“一點不留痕跡”。
從哈爾濱市第一專科醫院接診的抑郁癥患者中可以看到,城市中的職業人群、接受過高等教育的人無疑是此病的高發群體,而普通農民,抑郁癥患病率很小。張聰沛說,現在職業人群面臨的工作壓力越來越大,壓力越大抑郁的可能性就越大,這點已成定論。當一個人為自己設定的目標越高時,他的現實壓力就會越大。在現實與目標的抗爭中,抑郁會不知不覺地找上你。在張聰沛的患者中,企業老總、社會精英、黨政乾部不勝枚舉,他說這些人都與超強的工作壓力、超高的設定目標有著直接的關系。
抑郁癥是可以防治的。張聰沛院長說,首先要學會調整情緒、釋放壓力,保持平常心,降低對自己的期望。在他的患者中,就有不少是因為將自己的預期目標定得太高,預期越高越容易受挫,越容易抑郁。此外,要多傾訴多溝通。有什麼事不要悶在心裡,多向親人、朋友、同事訴說,訴說的過程便是一種釋壓的過程。每天給自己留一點放松的時間,哪怕只有5分鍾、10分鍾。全身放松地躺在沙發上,深呼吸。還要學會隨遇而安,享受每一天,學會欣賞自己每一天的工作。同時,還可以通過為自己設計假期來減壓,比如,“五一”長假去哪裡玩,“十一”長假參加什麼活動等等。
除了自身的調解外,抑郁癥也需要社會關愛來調節。抑郁癥患者的先兆期表現為煩躁、焦慮,在當事人壓力大的背景下,社會支持系統(領導、朋友、同事、家人)應當警覺,可以通過春游等集體活動來協助當事人減壓;可以把小長假作為“精神備餐”,進行預期先導——即引導當事人提前做出休假心理准備,來疏解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