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18日訊 『家門口就是智能化水稻育苗催芽基地,晚幾天進地也沒事!』說起春澇對春耕的影響,巴彥縣西集鎮繁榮村種糧大戶李世華並不發愁。
李世華今年將耕種2000畝水稻和3000畝玉米。去冬今春的大雪不斷,再加上持續低溫,導致春耕明顯延後。
春耕延後,李世華卻早早打好了『算盤』。2010年,巴彥縣在繁榮村建起了水稻智能化育苗催芽基地,一次育苗催芽可播種4萬畝水稻。面對春澇較重、春播延遲的形勢,基地作出調整,通過電腦智能化操控,保證每個農戶的稻種都能按時催芽。
巴彥縣農業局局長陳彪說,今年3月初,該縣通過惠農政策早實施、春耕物資早准備、科技培訓早完成、技術指導早到位的方式,將工作提早進行。目前,120多名農業乾部和技術乾部已深入到村、屯春耕一線,把科技知識送到『田間地頭』。
為了搶農時,李世華從現代農機專業合作社預訂兩臺聯合拖拉機,只要能進地,這兩臺大農機整地、起壟、播種和鎮壓就能一次完成,可搶出一兩天時間。去年秋整地做得好,春耕又能省出兩三天。通過工廠化育苗,晚幾天插秧小苗能健壯些,搶出一周時間更不是問題。
責任編輯:王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