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3日訊 在競爭日益激烈的當今社會,各行各業的從業人員面臨著許多挑戰,由於工作的常態化和重復性,熱情被磨去,難免疲憊厭煩,使職業倦怠成為較為普遍的現象。近期,記者采訪了市心理諮詢服務中心主任曹艷萍,她通過對職業倦怠影響和成因分析,提出了減輕從業人員職業倦怠的對策。
表現精神疲憊事業失望成就感降低
『職業倦怠癥』又稱『職業枯竭癥』,它是一種由工作引發的心理枯竭現象,是上班族在工作的重壓之下所體驗到的身心俱疲、能量被耗盡的感覺,這和肉體的疲倦勞累是不一樣的,而是緣自心理的疲乏。職業倦怠最常表現出來的癥狀有三種,即精神疲憊、事業失望和個人成就感降低。精神疲憊是指因工作高要求而過分消耗個人情感資源,從而喪失工作熱情,產生挫敗感、緊張感,甚至於恐懼感,感到自己的感情處於極度疲勞的狀態;事業失望是指刻意在自身和工作對象間保持距離,對工作對象和環境采取冷漠、忽視的態度,對工作敷衍了事,個人發展停滯,行為怪僻;成就感降低是指負面評價自己,不能很好地承擔現有工作,並伴有工作能力體驗和成就體驗的下降,產生自卑感甚至離職傾向。
危害工作效率低人際關系緊張傷害身心
影響工作效率。對工作任務產生本能的厭倦,對業務指標缺乏動力;工作過程中極易產生疲憊感,對工作的新異事物敏感度降低,最終導致其工作滿意度和工作績效下降,直接影響到工作的質量與效率。
造成人際關系的緊張。職業倦怠使得個體在人際關系上變得疏遠,退縮,摩擦增多,情緒充滿懮郁和攻擊性,對同事不願理睬,經常覺得自己孤立無援,甚至對待家人也是漠不關心。
造成自我身心的傷害。職業倦怠,除了對工作對象產生不良影響外,實際上也直接困擾著本人,輕則是個體的消極態度和情緒表現明顯,重則會因不良心理狀態而引起神經衰弱,或者不堪壓力而導致精神崩潰,最終直接影響自己的身心健康,甚至影響到家庭的幸福生活。
誘因壓力性格工作環境
壓力。壓力過大是很多人產生職業怠倦的一個重要因素,但是,壓力過低、缺乏挑戰性的工作,由於個人能力得不到發揮,無法獲取成就感,也是產生職業倦怠的重要因素。
沒有找對工作崗位。由於剛剛畢業的大學生為了趕緊找到一份工作會漫無目的地四處撒網,最後糊裡糊涂進入職場工作,根本沒思考自己究竟喜歡什麼樣的工作,等到工作一段時間後纔發現好像入錯了行,這種嚴重職業錯位的情況,長期延續必然會導致職業倦怠。
天生的性格也容易產生職業倦怠。例如自我評價低、凡事追求完美主義、『工作狂』等性格都容易受到職業倦怠癥的折磨。
來自工作內容或職場環境的失衡也會造成職業厭倦感。缺乏工作自主、薪資待遇不合期望、職場的人際關系疏離、和單位的理念不和,都會變相引發職業倦怠癥。
措施多管齊下自我調整
改變產生倦怠的應激源。作為上司和管理部門的管理者應盡可能突出情感化的管理特色,真正體現『以人為本』的管理理念,而不是一味地施壓;盡可能營造寬松和諧的工作氛圍,為員工提供人際交往的機會,使他們的郁悶和疑惑得到及時的排解;同時建立新的評價體系、調整競爭機制滿足大多數員工的成就需要。
其實,告別倦怠的根本還在於自身,即提高自身對心理健康的認識能力和運用心理策略的最基本的能力,而不僅僅是寄希望於應激源的改變。首先,要認識自我:就是要認清自我價值,掌握自己的優勢與不足,預測自己倦怠的征兆,有了積極的自我認識,纔能正視應激情境的客觀存在,纔能勇於面對各種現象、准確地對待周圍環境中的一切人和事,纔能對可預見的應激進行自我調整,纔能不斷接受變化的刺激,積極、愉快、主動地迎接生活的挑戰,走出倦怠。其次,尋求積極的應付方式:當感到壓力不斷時,可以做一些其他事轉移壓力,如洗熱水澡、聽音樂、和家人或朋友聊聊天等;適當休假幾天,外出旅游,親近自然,新鮮的空氣、悅目的景色、鳥蟲的鳴叫,將把心頭的陰翌一掃而光。
曹主任提醒大家,如果情況嚴重的話,還是要進行專業的心理諮詢和治療來爭取必要的心理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