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6日訊 330元每克!原本一直穩居財富象征榜首的黃金,一夜間跌成平民化消費品。這一跌,跌出了人間悲喜:市民開心不已,終於可以買下那款中意許久的飾品了;金店老板叫苦不迭,顧客盈門也笑不出來;而黃金期貨投資者,有人因暴富大喜,也有人為致貧而落寞。
記者從商場和銀行了解到,與往年同期相比,黃金每天的銷售額漲出3-5倍,原本只有在年節時纔有的金條銷售小高峰,如今,每天的銷量都很好。黃金跌至330元每克那天,有一個消費者一擲16萬元買金條。
黃金專櫃前擠滿了前來選購的市民。
黃金一度漲漲跌跌
已經在大慶做了10餘年黃金生意的王先生很看好大慶這塊市場。他告訴記者,大慶的黃金年銷售量在全省名列前茅,雖然近幾年黃金的價格一直飆昇,但在大慶的銷售量一直不錯。
2002年,大慶的黃金受到整個市場的影響,價格出現低谷——82元/克。經過了一年多的調整,2004年年初,黃金價格開始回昇,並一漲再漲。隨著人們對黃金純度的高要求,足金已經逐漸退出市場,千足金成為黃金市場上的主角。
4月23日,記者在大商新瑪特黃金專櫃前看到,幾對年輕人正在選購黃金飾品。溝通中,年輕人告訴記者,聽說黃金價格下跌了,他們是來給母親買金手鐲的。
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黃金價格最高時曾攀昇到每克450元,受到國際影響下跌後,成交量出現了小高峰。在4月22日之前,黃金價格跌至每克330元,在4月22日之後,出現了一個小回漲,每克為340元。與往年同期相比,每天的銷售額翻了3到5倍。原本平時銷量稍好些的飾品和只有到年節時銷售量纔會稍高一些的金條,現在每天的銷售量都很好。
“在黃金價格下跌的第一天,我們的成交量並不高,成交額在20萬元左右,很多消費者都持觀望態度,都在猜測還能不能再降。在4月19日到21日這3天裡,黃金的價格降至330元每克,成交額達到了200多萬元。最大的一個買家,花了16萬元買金條。”工作人員告訴記者。
有人開心有人後悔
自從受到國際影響,以黃金為代表的貴金屬遭遇斷崖式下跌開始,不同人群中出現了不同的反應。
市民自然是欣喜若狂,尤其是那些原本只能望著黃金櫃臺慨嘆的市民,終於能將心儀已久的首飾買回家了。
可是,也有人叫苦。雖然每天顧客盈門,那些開金店的老板哪還能笑得出來?再看那些在黃金期貨等領域的投資者,有的人一夜暴富,有的人一貧如洗。自然更是有悲有喜。
據悉,在2001年之前,我國的黃金市場是被銀行控制的,不允許個人交易黃金。直到2001年11月28日,上海黃金交易所掛牌運行,中國黃金市場纔全面放開。
在對待黃金的態度上,人們的觀念一直在不斷變化著。
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佩戴黃金首飾,是成功人士的象征。在港臺片中,很多做生意的大老板紛紛戴著粗大的頸鏈、手鏈,手上戴著幾個大大的金戒指。到了上世紀90年代,式樣粗大、款式單一的金首飾不那麼風光了。
近些年,年輕人將黃金作為一種點綴。而市場上迎合大眾口味的黃金飾品也越來越多,樣式越來越小巧精致。黃金的胸針、發卡很受女士歡迎,金鑲玉、金鑲鑽也紛紛出現。
面對最近一輪的金價大跌,不少市民懊悔不已。郝女士就是其中之一。就在上個月,她剛花5000多元買了一塊金鑲玉送給母親。她說:“早知道黃金價格大跌,就等幾天再買了,誰能料到一直看漲的黃金也能降價呢?”
黃金成為平民消費品
以前,外地人對大慶人的印象多是,脖子上戴著粗粗的黃金鏈子,手上是大得誇張的戒指,手腕上是閃著金光的手鏈。
轉眼,十幾年過去了,大慶人已不再將黃金明晃晃地“掛”在身上,收藏成了他們喜愛黃金的另一種表現方式。每逢年節,在商場和銀行裡,總能看到前去購買金條和飾品的人。
金阿姨有一個祖傳的手鐲,想送給兒媳,哪料到,兒媳嫌手鐲太大戴著像暴發戶,金阿姨只好自己留著,再給兒媳買一個。
人們對黃金首飾的態度發生著變化,但收藏黃金的熱情一直不減。
在中國人的眼中,黃金一直是吉祥、財富的象征。
一直以來,黃金都是貴金屬,是普通人眼中的奢侈品,很多人將黃金作為節日裡饋贈的禮品或年底時作為紀念的留念品。自從近來黃金的身價發生了變化後,黃金被拉下“神壇”,商場、銀行內的金條、金磚賣瘋了,這也讓黃金在人們眼中的地位發生了變化。
據農業銀行大慶分行個人金融部經理徐靜介紹,黃金在國內第一天出現大跌時,農業銀行的黃金銷售量出現了小高峰,以312元的價格,當天就售出黃金5000多克。而往年同期,每天的銷售量在幾十克。以往,金條和飾品都是在年節時的銷量不錯,可近段時間,卻出現了每天黃金銷量都很好的局面。
徐經理告訴記者,來銀行買黃金的人中,投資者並不多,大部分都是個人留存。
在這裡要勸大家的是,雖然金價在下跌,但是,市民要保持淡定、理智,根據個人能力,量力而行,不必出手過“重”,免得受“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