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4月28日訊 松花江哈爾濱段開江後,鮮活的開江魚上市。可一些商販將人工養殖的魚混跡其中,魚目混珠欺騙消費者。據知情人介紹,有些人將養殖魚放在江水養一段時間,再到市場上賣。還有的把養殖魚直接混在少量的野生魚中冒充“開江魚”。

專家認為這種體型較肥的鯉魚,不是野生“開江魚”。
記者在九站公園看到,兩伙魚販正在販賣“開江魚”,品種不少,還有甲魚、青蛙。其中鯉魚最多,從二三斤重的到10多斤一條的都有,根據個頭大小價格不一,最便宜的10元一斤,最貴80元一斤。記者問:“這些魚真是江裡野生的嗎?”魚販拍著胸脯說:“絕對是。是我從5個打漁的手裡收上來的。”他指著其中一條10多斤的大魚說:“像這樣的大魚三五天纔能碰上一回。”有人表示江魚太貴了,魚販說:“您總得給我們點辛苦錢吧。再說貴也好吃啊,你拿回去燉,絕對沒有土腥味。”
在香格裡拉大酒店旁的防洪通道,有三個售賣“開江魚”的魚販。其中鯉魚一斤70元。
記者從魚販手中買了一條“開江”鯉魚,請東北農業大學水產系韓教授鑒定認為,這條魚體型肥壯,尤其肚子較大,且其鱗片較厚,不是野生江魚,明顯是人工飼養的。
知情人告訴記者,開江後,有的魚販將幾條真正的野生江魚混入大量人工飼養魚中,魚目混珠,欺騙消費者。還有人將養殖魚放在開化較早的江岔子中的網箱裡養一段時間後,當做野生江魚出售。
據韓教授介紹,一般情況下可通過魚鱗顏色、體型、內髒顏色等方法鑒別江魚的真偽:江魚的鱗片呈灰白色,薄而光亮,吃時感覺味道鮮美;人工飼養魚的鱗片較厚,呈黑灰色,有土腥味。江魚身段一般都比較瘦長,而人工飼養的魚看上去比較肥胖。江魚的內髒是白色的,而人工飼養魚的內髒呈灰色。江魚吃時肉質比較細膩,而養殖魚肉質會有粗的感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