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社會萬象  >  民生
搜 索
哈爾濱三年改造完成567公裡老舊管網 一次開挖六網並進
2013-05-10 13:46:48 來源:黑龍江日報  作者:盧軍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黑龍江日報5月10日訊哈爾濱市計劃從2013年起三年時間內,投資90億元,加快城市源網昇級建設,提昇城市公共服務保障能力,為城市快速發展和人民群眾安居樂業創造良好的基礎設施環境。其中,該市將對567公裡老舊管網進行系統性更新改造,杜絕老城區地下管線“跑、冒、滴、漏”和路面沈降等問題。目前,哈市8條街路28項源網改造工程迅速啟動建設。

  在安寧街施工現場,工人搭起木板,方便居民出行。申深攝

  安寧街排水管線改造現場秩序井然。高明攝

  老舊管網超期服役隱患多

  今年哈市城建重頭戲源網改造工程日前開始施工,包括安寧街、尚志胡同、井街胡同等在內的8條街路涉及到的供排水、燃氣、供熱等28個源網改造項目率先開建,拉開了冰城源網昇級三年會戰的大幕。

  老舊地下管線亂如麻

  由於種種原因,哈市早期地下管網資料不全,很多舊有地下管線位置不詳,常常出現舊有管網的線位與新建管線的走向重疊交叉的現象。特別是在城市建設過程中,一些產權單位遇到線由有障礙時,便擅自變更線由施工,工程完工後,既不及時上報備案,又不歸案存檔,為以後地下管線建設的規劃管理和施工安全等埋下了隱患。

  采訪中,哈市建委源網工程建設推進指揮部的現場指揮吳敏告訴記者,哈市地下管線盤根錯節,遷移工作非常困難。去年他們在施工中發現,許多管線還是建國前的。供水、排水、燃氣、供熱、各種光纜和電纜千頭萬緒,而且這些管線埋設深淺不一、縱橫交錯,即便拿著管線設計線路圖,也往往有很多管線不知道它能走到哪兒。有一次,施工人員挖開一個12米長的路面,裡面就有14道障礙,管線多得讓人頭疼。幾乎每十幾平方米的地下,就有十根左右的管線,各種管線重疊交錯、雜亂無章地爭搶著城市有限的地下空間,給施工帶來不小的難度。今年哈市源網建設實行全市統一規劃,統籌組織,集中施工,對供水、排水、供熱、燃氣、電力、通訊等管線建設改造采取“一次開挖,六網並進”的施工組織模式,將使弊端逐漸消失。

  管網超期服役安全隱患多

  據了解,哈市地下設施綜合體系由人防設施、管線設施及地鐵設施等組成,主要包括供水、排水、電力、供熱、燃氣等各類管線17種,總長度約23171公裡。然而,近年來,因歷史欠賬較多,資金投入不足,建設標准較低,大量的地下設施相繼進入老化階段,超期服役現象十分嚴重,均不同程度上存在承載能力不足、安全隱患嚴重等問題。雖然哈市在近3年間新建改造各類地下管線4532公裡,管網總長度增長近20%,但大量地下設施仍未能及時進行更新改造,已嚴重超期服役,安全隱患嚴重。據哈市建委源網工程建設指揮部介紹,目前哈市老城區仍有567公裡解放前及上世紀六七十年代修建的供水、排水、供熱等管線及設備在使用,已嚴重超期服役,存在“跑、冒、滴、漏”現象,導致城區路面沈降塌方問題逐年增多,安全隱患嚴重。由於老城區原有管網承載能力明顯不足,使城市低窪區域內澇嚴重,個別區域還存在用水用氣難問題。隨著城市發展和人口增加,供水、燃氣、供熱等生產供給設施建設相對滯後,部分區域存在供應能力不足問題。

  一提起老舊管網,許多市民都懮心忡忡。家住道裡區紅霞街的居民郝大娘向記者回憶說,在2010年的12月份最冷的天氣中,供熱管網被凍爆裂時的情景歷歷在目:地面上都是冒著熱氣的水,流淌到紅霞街、通江街上,積水都快要漫上人行道了。據媒體報道:2010年12月14日至19日,道裡區、道外區約12萬戶居民接連因管線問題中斷供暖。據有關部門推斷,正是上世紀六七十年代鋪設的管網老化導致以上事故發生。

  用三年拯救冰城“地下動脈”

  被稱為“地下動脈”城市源網設施主要包括城市供水、排水、電力、供熱、燃氣等設施,是支橕城市建設發展的重要基礎保障。今年起,哈市把解決地下源網設施安全隱患、提昇城市基礎設施保障能力作為今後三年城市建設的重點任務,組建了由市建委牽頭的源網工程建設指揮部,實行全市源網建設統一規劃,統籌組織,集中力量推進,計劃用三年時間,對567公裡老舊管網進行系統性更新改造,並大規模新建城市源網設施,加快提昇城市源網普及率和覆蓋率,全面增強城市公共服務設施承載能力、產業項目接應能力。

  今年哈市將實行“一次開挖,六網並進”新模式,以超期服役管網和老化嚴重管網為重點,集中改造老城區老舊管網139.7公裡。同步推進通訊、有線電視等弱電管線共同溝建設。記者了解到,這種新模式已在道裡尚志胡同管線改造工程中應用。據介紹,尚志胡同涉及的供水、排水、供熱、通訊等4條管網一同建設。

  為杜絕“馬路拉鎖”,今後地下管線漏水,在地面可查“智慧管網”實時定位。為提高源網管理水平,目前哈市正在組織建設“智慧管網”系統,該系統通過“一大工程、三大系統、四大體系”建設,實現哈市地下管網智能化管理。通過對現有管網的數據分析、核查,結合管線探測普查,獲取全市范圍內各專業城市管網數據,實現全市地下管網信息、數據共享,同時將地下管網准確位置繪制成3D效果圖,如果地下管線漏水,在地面可實時定位並及時處理。

  科學管理減少擾民

  工程保質保量迅速推進

  □本報記者申深邢漢夫

  記者走訪多個施工現場發現,科學管理、減少擾民的舉措讓工程得以保質保量地迅速推進。

  8日17時許,安寧街排水管線改造工地上,開挖的溝槽已開始回填,溝槽內的雨水檢查井已砌築完成。施工隊張工長告訴記者:“為了保質保量完成工期,一周來工人們幾乎沒有休息時間,中午和下午的吃飯休息時間都只有一個小時,工作實行三班倒,24小時晝夜施工,勞動量非常大。”從事路面維修工程14年的李師傅說,他們打開路面的時候,看到管線大多都已經塌陷,“根本不能再用了,早該換換了。”李師傅伸出雙手給記者看:“為了不破壞其它管線,有時只能動用人工,你看看給我這手磨的。由於地下淤泥很多,大家一鍬一鍬進行清理,短短的四米距離就乾了三天。”“想到我們的付出能換來市民的幸福生活,值!”李師傅笑著說。

  顧鄉南二道街施工路段連接著康安三道街和利民頭道街,作業面全長約百米。天色已晚,工地的工人慢慢散去。工人說:“為了不影響周圍住戶,我們晚上一般就不乾了。割道、瀝青路面破碎等工序安排在白天施工,夜間實施噪音較小的工序,確保將噪聲減少到最小。”工地上頻閃的警示燈在提醒過往行人以及車輛進行避讓。臨街一家超市的老板說:“施工第一天,整個工區都圍上了,第二天工人們就豁出一個口,搭起了一米多寬的土臺給我們走,想得還挺周到的。”該施工路段工作人員告訴記者,為了方便交通,工人會盡快做好回填。“工程用料也全部擺放在黃色擋板圍成的施工區域內,不影響別的路面,你看外邊不是挺乾淨嘛。”一位工友說,源網改造用的是新式可移動密閉圍擋,黃色1.5米高圍擋實行封閉施工,擋板上采用反光貼黑色警示標志。

  在尚志胡同排水管線施工中,大型機械顯神通。本報記者高明攝

  在尚志胡同排水管線施工中,工人爭分奪秒揮汗如雨。本報記者高明攝民生工程獲市民熱情支持

  施工缺水臨街商家主動送

  □本報記者申深

  記者日前趕赴多個施工現場發現,周圍的居民和商家對地下管網昇級改造工程表示了充分的理解,有的還積極參與其中,給予了可貴的支持。

  “一周前就開始施工了,得知是排水管網改造,大家都可高興了,這老大難問題政府終於幫我們解決了。”顧鄉二道街旁一家新開張的刀削面老板向記者說。此次管網改造工程還對周邊居民出行造成一定影響。馮女士住在顧鄉二道街旁邊郁金臺小區,工作單位在哈一百,她每天都坐5路上下班,這幾天顧鄉二道街不好走了,她就改坐111公交車經由埃德蒙頓路回家。“現在出行雖然不太方便,但是想一想未來,我就會覺得忍耐一下是值得的,面對改善民生的項目,大家都會支持。”馮女士笑著說。

  說起市民對工程改造的態度,安寧街排水管線改造工程隊的李師傅趕緊把記者領到了旁邊一個地下KTV練歌房,邊走邊說:“這幾天,我們和水泥沒有水了,他家無償送的自來水解決了大問題。”這家練歌房的老板楊女士指著樓梯旁邊牆上的污漬說,以前下雨的時候,地下排水不好,積水就滲到她店裡,嚴重的時候,路面的積水也湧進屋子裡。“這都是滲水留下的痕跡。在買賣旺季的時候十分影響客流。現在,改造完肯定能好不少,我們不用再有下雨的煩惱了,高興還來不及呢,這點忙兒真不算什麼,師傅們頂著大熱天乾,晚上也撈不著休息,那纔辛苦呢。”

  采訪中,不少商家和居民表示,面對施工,他們願意犧牲“小我”,確保城市綜合發展的“大我”。因為這是民生工程,最終還是市民從中受益。

責任編輯:楊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