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嘍,掙錢去嘍!”
雨傘橕起插秧大軍通道
東北網5月12日訊 10日17時38分,伴隨著一聲清脆的汽笛,滿載1760名“插秧大軍”的L7011次“插秧專列”在綏化站緩緩啟動,駛向終點站——前進鎮。今後幾天,一批批“插秧客”將陸續乘坐“插秧專列”奔往三江平原腹地的水稻產區,實現自己的淘金夢。 十幾年工資漲八倍 插秧專列17時38分從綏化火車站出發,可沒到15時,綏化火車站站前廣場就聚集了近千名插秧大軍。背著大包小裹的“插秧客”在工作人員的指揮下,排好隊伍,等待上車。 來自蘭西縣臨江鎮的張秀玲臉上一直洋溢著笑容,摟著身旁的同鄉說笑著。今年已經是她連續第14年去前進鎮插秧了。她乾的是短工,只有20天的活,每天能賺300元。記者與張秀玲聊起了她多年的插秧經歷。張秀玲說,這十幾年的變化可是太大了。剛開始去的時候,是真正站在水田裡插秧,一天也就能插一畝地,賺個五六十元。如今墾區機械化程度越來越高,“現在的‘插秧’其實就是給插秧機上苗。”張秀玲說。現在墾區農場全是插秧機,插秧機插的速度快,5個人負責一臺,一天就能插30畝地。每個人一天能賺300元。“乾活輕巧了,工錢也翻了好幾番,忙活20天就能賺六七千元,知足了。” “又能掙一萬多” 小情侶攜手闖“三江” 在火車上,一對身著情侶裝的年輕男女在插秧大軍裡格外引人注目。小伙子叫王東,今年24歲,老家在齊齊哈爾市龍江縣河山鄉,旁邊的女伴是他的妻子張玲,這是他們第一次去三江墾區插秧。“聽村裡人說這個時節去墾區插秧很賺錢,就帶著媳婦來了。”王東笑著說,看到一個老鄉去年在三江平原的859農場只乾了二十天活就拿回家5千塊錢,他就動心了,今年早早把自家的農活忙完,就跟著老鄉出發了。“了解去墾區都乾些什麼嗎,有沒有心理價位要賺多少錢?”面對記者的提問,王東和張玲相視一笑,“那咋不知道呢,早就打聽清楚了。”王東表示,他和媳婦挑苗、插秧、補苗的活都會乾,已經做好了吃苦的准備。“去年一個人一天的人工費就在260元左右,今年怎麼也要300元了吧。”王東說。“插秧賺了錢做些啥?”“給我媳婦買個大鐲子。”“給我老公買臺電腦。”兩人一起說出了心中的答案。 “掙錢供孩子上好學校” 開插秧機最吃香 “開插秧機絕對是技術活,而且這手藝在學校是學不到的。”在開往前進鎮的L7011次列車上,喬海軍對自己的駕駛技術信心滿滿,而坐在一旁的妻子劉慶娟卻給他潑了一盆冷水:“吹啥吹,哪個開插秧機的技術不好,你不就開的年頭長點兒嘛。”確實如喬海軍所說,在挑苗、補秧、放苗等各類分工中,開插秧機是最令人羡慕的工作,同時也是技術含量最高的,用他的話說就是“插秧機誰都能開走,但是不一定誰都能開直溜。”喬海軍告訴記者,種水稻不像旱田,有壟溝做參照物好對齊,水田池子放眼望去都是水,只能拿幾十米甚至上百米的池邊做參照物,稍不留神機器就跑偏,活沒乾好又浪費了秧苗,弄不好連工錢都得不到。喬國軍從26歲到建三江開插秧機,這已經是第十個年頭了,從最開始的“延吉”老六行到現在的“久保田”,插秧效率比過去快了將近兩倍,薪水也是逐年漲高,去年350元,今年就已經達到了400元,和五年前相比,薪水正好翻了一番,而補秧、放苗、選苗的工資也上漲了許多。 記者粗略的計算了一下,按照15天的工期計算,喬海軍夫妻的收入能達到1萬元,相當於他們半年的收入。雖然播種只有短短半個月的時間,但這些日子吃的辛苦卻是平日難以承受的。“今年播種比往年晚了一個禮拜,活兒不好乾啊。”劉慶娟說,因為去年雪大,許多稻田出現水澇,加上近期降溫,補秧的時候會很遭罪。“挑著100來斤的扁擔補秧,池子裡的水都涼的‘拔手’,一乾就是十個小時啊。”她告訴記者,因為常年到建三江插秧,身體已經落下了病,“現在拿身體賺錢,老了再拿錢看病。”說著,劉慶娟嘆了口氣,好像意識到健康的重要性,卻又顯得無可奈何。 “掙錢給孫子買好吃的” 孩子是乾活的動力 在加車的臥鋪車廂裡,6歲的孫靖超正在床鋪上玩耍,看到記者手中的相機,小家伙立即對著鏡頭擺出各種姿勢,父親孫立偉在旁邊開著玩笑說:“這是我們插秧的小童工,可能乾了。” 今年32歲的孫利偉也是一名插秧機駕駛員,談起加入插秧大軍的原因,他將目光轉到兒子身上:“還不都是為了他,念個好點兒的學校,長大了能有出息。”孫利偉是綏化明水縣人,家裡的50畝農田在過去還能湊合維持生計,可是自從結婚有了孩子,生活便有些捉襟見肘。“孩子的開銷太大了,無論是吃的還是穿的都離不開錢。”孫利偉說,全家一年賺下5萬多元幾乎都花在了孩子身上,他們兩口子也沒什麼文化,只能到外面找些體力活兒多賺點兒錢。“孩子一刻都不離他媽身邊,只能帶著他來插秧了。”孫利偉告訴記者,插秧很辛苦,凌晨兩點鍾就得下田播種,到了晚上七點纔下班,他開插秧機,妻子負責挑苗,兩人在一起搭配工作也有乾勁,半個月下來賺個1萬多塊錢,足夠貼補家用。 在3號車廂,唐安煥坐在洗手間的垃圾桶上對著鏡頭擺了一個“敬禮”的姿勢,主動和記者聊起了天。55歲的老唐已是三世同堂,兒子是一名塔吊司機,收入不少,孫子都上了小學,家中還有60多畝旱田,本應樂享天倫的他卻選擇了又苦又累的插秧的活兒,老唐這樣告訴記者:“我還有體力,要去建三江支援國家農業建設。”和其他的插秧客不同,老唐這次要在墾區待上40天,除了補秧,他還接了一份稻田施肥的活兒,“這一趟下來能賺個萬八的,回家給孫子買好吃的去。”提起孫子,老唐就樂得合不攏嘴,他告訴記者,自己吃點兒苦沒啥,但是不想看著兒孫跟他一樣沒有文化,只能靠出苦力賺錢。 對付著擠一擠吧,快到了! 鐵路局連做 14年賠本買賣 “插秧專列”以其安全、快捷、舒適以及低廉的票價深受插秧工的青睞。但開行“插秧專列”,對鐵路來講卻是一個“虧本的買賣”。因為插秧農民工到達目的地後,需要工作一段時間後纔能返回,而且是非集中性的零散返程。據測算,鐵路部門開行的“插秧專列”,每年因“單方向客流”影響造成的客票收入損失就達50萬元。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以來,哈爾濱鐵路局連續14年開行的“插秧專列”,預計運送插秧工達143萬人次,客票收入損失預計達700萬元。 哈爾濱鐵路局相關負責人表示,今年綏化周邊地區將有4.5萬名農民工乘火車趕赴墾區,日均運送3500人,高峰期客流將達5300人左右。出行方向集中在黑龍江省新友誼、建三江、紅興隆、換新天、前進鎮等5個重點站。為保證開行“插秧專列”安全有序,鐵路部門專門抽調50輛車體,編成4列農民工運輸專列,采取讓圖定列車乘務員放棄休班時間套跑臨客的方式,擔當“插秧專列”的乘務工作。此外,鐵路部門還采取為插秧工集中團體訂票、在車站廣場設立集中候車區域、開闢進站上車綠色通道等措施,讓農民工兄弟坐著“專列”去插秧,圓赴墾區插秧的“淘金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