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東北網5月16日訊 提起方正縣的“得莫利”村,許多人想起的可能是“得莫利燉活魚”、“得莫利格瓦斯”、“得莫利礦泉水”。這個在黑龍江省乃至在全國知名的“得莫利”,它的名字又是從何而來呢?
“得莫利”的由來
“得莫利”是長白山腳下、松花江畔一個村莊的名字,地處黑龍江省方正縣境內。這個有3000多口人的北方小山村,三面環山,山上是茂密的森林,一面臨水,寬闊的江面上是點點漁船。建國前,松花江上跑著的是火輪,當地人便開始伐木、碼柈子賣給來回路過的火船。據老人講,當時的場景蔚為壯觀,火柴柈子從江邊一直碼到南門外,堆積的木材跟小山似的。也因此有一種說法得莫利是取“得到木材的利益”的意思而來,叫得木利,後來被叫為得莫利;也有一部分人說得莫利是滿語,是“跑馬驛站“的意思。
規劃中的得莫利新貌。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直至80年代末,改革開放以後,一對夫妻在自家緊靠公路旁邊的小草房開啟了一個小飯店,他們利用地產的松花江鯉魚添加豆腐、粉條作輔料,利用當地的甘泉水制作得莫利活魚。隨著村旁公路來往的車流人流不斷增加,燉魚的美味伴著客人的口碑飄香哈爾濱、佳木斯甚至更大范圍。就這樣,“得莫利”這個名字也就隨著“燉活魚”而聲名遠播了。
從此一條魚改變了得莫利的命運,得莫利也成為了全國的知名品牌。
昔日小漁村成為新農村建設范本
光把“燉活魚”做好,把名聲傳出去,這不是得莫利村的目標。讓環境優美起來,社會文明起來,讓村民富起來纔是他們的追求。2001年以來,得莫利村提出了以“四抓、四化、三建設”為主要內容,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的目標。一時間,全村上下行動起來,抓綠色經濟、抓特色經濟、抓循環經濟、抓旅游經濟,推進生態經濟發展,解決生產發展、生活寬裕的問題;實施道路硬化、環境淨化、亮化、美化,推進生態環境變化,解決村容整潔問題;加強公共事業建設、加強精神文明建設、加強民主政治建設,解決管理民主的問題。
得莫利百畝梨園中的梨花含苞待放。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通過十年來的建設,全村的經濟發展、產業結構調整、基礎設施建設和文明新風創建上都有較大的改善和提昇,有線電視入戶率達100%,自來水入戶率達100%,道路硬化率達100%,2011年全村生產總產值達到5473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達到1.02萬元。而佔地面積17萬平方米,以經營得莫利燉魚為特色的哈同公路得莫利服務區,目前日均接待量達1.5萬人次,餐飲日銷售額達到130萬元。
黨的十八大提出建設“美麗中國”的號召後,得莫利立足自身優勢,對全村的發展目標進行了重新規劃和定位,以整體“生態示范”思想為指導,充分發揮地方優勢,促進資源整體優化配置和生態環境保護,以生態帶動產業轉型,以轉型促進生態推廣,形成集示范住宅展示、生態旅游觀光、農業休閑體驗、農產品展銷等為一體的新農村建設高地,全面推進得莫利農村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明建設、社會建設,努力建設繁榮、富裕、文明、和諧、民主、有地方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在支橕和推動全縣發展大局中發揮更大作用。
得莫利新農村建設是推進方正縣城鄉統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重大舉措,也是方正整縣推進城鎮化的一項重要內容和大膽探索。實踐證明,得莫利新農村建設不僅要解決農民的居住問題,還應統籌考慮農民增收致富、城鄉全面發展的道路。今後一段時期,方正縣將以整縣推進城鎮化為目標,以得莫利生態節能環保鄉村建設為突破口,在全縣范圍內推進廣態環保理念,以濕地、森林、天然湖泊等自然資源為依托,以特色農產品、有機綠色食品、新技術、新能源產業發展為主要方向,努力打造“精品稻米之鄉、新興產業之地、生態旅游之區、對外開放之窗、現代宜居之城”,爭取通過3—5時間努力,把方正建設成為繁榮、富庶、開放、文明的現代中等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