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17日訊 (記者 孫曉銳) 走進通河這座松花江中游北岸的小城,美麗的江畔公園令人流連忘返,歐式風格的座座樓宇令人賞心悅目。走進通河鄉村,通透式園林村彰顯農家的和諧安寧,傍晚公園廣場上熱鬧的大秧歌,盡展農民心底的快樂。無論是城鎮還是鄉村,處處都散發著撲面而來的濃厚而活躍的文化氣息,讓通河這個依山傍水的城市品位在文化氣息的熏陶下逐步提昇,社會秩序在文化氣息的感染下更加和諧安寧。
通河鏵子山美景。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城市文化陣地建設方興未艾亮點頻現
近年來,通河縣在文化基礎設施建設方面加大了投入和建設力度,一處處文化亮點工程頻現。在縣委、縣政府所在地通河鎮,一處處蘊含豐富文化理念的公園,一座座功能齊備的體育場館、文化館、圖書館以及文化藝術長廊相繼落成並投入使用。
作為一個建成區面積僅6.3平方公裡的縣城,通河的公園面積就已達到42萬平方米,南有江畔公園,北有人民公園,東有文化公園,中有喜鵲公園,人均公共綠地面積達21.27平方米,分別高出哈市平均水平,使通河成為哈市人均佔有公園面積和綠地面積最大縣城之一。
總投資6000餘萬元、佔地6.2萬平方米的文化公園,以中國四大名著立園,以有教育意義的故事立點。建有三國、西游、水滸和紅樓夢四個景區,最後延展到以現代科技為主題的現代景區。諸葛亮茅廬、桃園三結義,唐僧師徒雕塑、花果山,梁山碼頭、忠義堂,十二金釵廣場、寶玉亭等景觀分布景區內,讓人們在游園過程中學古觀今,達到寓教育於休閑、娛樂之中。
輪滑少年在江畔文化廣場追逐。東北網記者 孫曉銳 攝
走進通河縣的老年活動中心,這裡“火”的程度讓人興奮不已。在老年活動室裡,近千位老年人每天會早早的來到這裡,玩撲克牌的、打麻將的、下象棋的,打乒乓球的、打臺球的、練健身器械的,扭秧歌的、學聲樂的、練太極的、學刺繡的,學電腦的、練書法的、學英語的、看圖書的,等等,每一位老人都開心至極,樂得其所,幸福的笑容蕩漾在每個人的臉上。
今年72歲的劉連第老人是老年活動中心的常客,每天早7點便早早來到中心玩撲克。老人說,他在城裡住,原來夏天閑的時候可以去江畔公園玩,但到了冬天便沒有了暖和可心的地方,很是不方便。現在好了,每天到新建的老年活動中心來玩,既熱鬧又暖和,想玩啥玩啥。
鄉村文化發展空前繁榮看點眾多
近年來,通河的城市文化在逐步向鄉村延伸,形成了城市帶動農村的良性發展趨勢。在農村,文化站建設、文化大院及農家書屋建設、民間藝術團的組建、村鎮公園建設等,成為鄉村文化發展的主陣地和極具看點的文化發展項目。
縣委、縣政府高度重視農家書屋建設工程,加大了投入力度,上級幫扶部門、縣財政、縣直幫扶部門紛紛出資,各村屯自籌資金,一個個高標准農家書屋相繼建成。自2007年正式啟動“農家書屋”工程建設以來,目前已在全縣82個行政村建設了標准化的“農家書屋”,藏書共計13萬冊,在全省率先實現了“農家書屋”全覆蓋,從根本上解決了全縣廣大農民群眾看書難、借書難、買書難的問題,滿足了農民對新知識、新技術的渴求。
小橋流水、綠樹紅花、白色街道、草坪籬笆,這就是哈市第一個“通透式生態園林村”——祥順鎮太平山村山後屯。該縣大膽嘗試,依托太平山村山後屯農民收入高、民風淳朴、青山碧水、環境宜人的自身優勢,結合新農村建設,修水泥路、栽綠化樹、建農村“三室”、改造廁所,並栽種統一的榆樹籬笆牆。不見了泥濘的村路,沒有了散放的雞鴨鵝狗,環境整潔了,村莊美了,鄰裡之間更加和睦,村民的素質也在環境的熏陶下得到了提高,就連附近村子的適齡女孩都爭著往這個村子嫁。
如今,隨著這座擁有著“全國文明縣城”殊榮的濱水小城,正以文化創新為引導,強力推進文化陣地建設和文化活動開展,為建設文明和諧的通河提供精神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