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5月20日訊 每到端午節,家家戶戶掛滿了五顏六色的紙葫蘆。可您知道嗎?哈市市場上銷售的這些紙葫蘆,幾乎全部產自道外區豐潤街、南小六道街、南八道街,道外區也被稱為東北三省最大的紙葫蘆產地,每年的產值達上千萬元。據道外區靖宇街道辦豐潤社區統計顯示,這一帶有紙葫蘆作坊13家,一年生產紙葫蘆近2000萬個,其中八成產品銷往東北三省。
近年來,隨著傳統手藝人的流失以及南方低成本塑料葫蘆大量進入,老道外的紙葫蘆藝人們希望團結起來,謀求產業未來的發展。
諧音“福祿”寓意吉祥
火了一條街
葫蘆諧音“福祿”,是民間流傳的一種吉祥物。每年端午節,人們都會將五顏六色的紙葫蘆掛在屋檐下,保佑全家一年吉祥、幸福,於是紮紙葫蘆成為了一種民間手藝。
17日,記者在道外區豐潤街、南小六道街、南八道街看到,店主們把漂亮的紙葫蘆掛在門前招攬生意。記者隨後來到了南小六道街94號“葫蘆大王”鄒寶忠的作坊,這是一家集印染、制作、組裝全套制作流程於一體的紙葫蘆作坊。
在十幾平方米的小屋裡,一張工作臺、幾把椅子,這就是屬於鄒寶忠的“福祿”世界,屋子裡掛滿了各種樣式的葫蘆制品,他告訴我們,這條街制作紙葫蘆的習俗已有近百年歷史。這門手藝最初出自手工畫匠,以後逐漸演變成今天的紙葫蘆工藝品,品種也從最初的“老三樣”發展到今天的50多個品種。隨著生意越來越火,南小六道街也漸漸成為了“紙葫蘆一條街”。
暢銷東北產值上千萬
形成產業鏈
老鄒的紙葫蘆生意一直很紅火,即使非年非節,隔三差五的也有一些人來做一些紙活兒。事實上,隨著傳統民俗文化的回歸,這種傳統的工藝越來越多地得到了人們的認可和接納。
每到五月,他的紙作坊就紅火起來,壓模、刷色、上漿、系繩,屋裡屋外忙個不停。臨近端午了,他在自己的作坊門口掛滿了各種樣式的紙葫蘆來招攬生意。他的作坊每年要生產200萬個紙葫蘆,收入約有10萬元。 2002年,道外區紙葫蘆的花色還不足10種。現在,花色增加到50多個,每年生產紙葫蘆近2000萬只,佔領了東北地區大部分市場,部分產品還遠銷到河北、山東等地,年創產值達千萬元。道外區的紙葫蘆制作形成了產業鏈,也成為了東北三省最大紙葫蘆產地。
10道工藝歷時10個月
制作不簡單
在鄒寶忠的作坊內,掛滿了大大小小的紙葫蘆,最大的1米高,最小的只有3厘米。地上堆放的半成品紙葫蘆,在三位女工快速組裝下,經過折疊、粘漿糊、按實,5秒鍾一個漂亮的紙葫蘆就“出爐”了。
可這看似簡單的流程背後,卻是耗時近10個月的復雜的准備工作。鄒寶忠說,每年端午節一過,他就開始“備料”,拷貝紙、染料、漿糊等物品備齊之後就開始制作。一個小小的紙葫蘆需要十道工藝,首先要將拷貝紙一張挨一張錯開粘貼到一起,按照各式各樣的形狀進行裁割,把調試好的染料涂染到拷貝紙上,最後經過工人們的折疊粘貼,紙葫蘆纔算制作完成。
手藝人漸失塑料葫蘆“來襲”
發展遇瓶頸
“近幾年,受人工、紙張、染料等價格上漲以及老藝人人數減少、傳統手工藝無人繼承等因素影響,尤其是南方機械批量加工的低成本塑料葫蘆大量進入哈市市場,原來的20多家作坊在逐年減少,只剩下現在的13家了。”說起紙葫蘆未來的發展,鄒寶忠懮心忡忡。
細心的市民不難發現,這幾年,市場上出現了一種塑料制成的葫蘆,樣式美觀精致,很是暢銷。在對葫蘆匠們的采訪中記者得知,這種塑料葫蘆產自河北南雄縣,是由機器制作而成的,因為降低了原材料、人工等成本,利潤空間要比紙葫蘆大,“它的出現,對傳統手工紙葫蘆來說是一種衝擊。”鄒寶忠坦言。
與此同時,紙葫蘆制作藝人的大量流失也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問題。鄒寶忠說,制作一個紙葫蘆,純利潤從幾厘到幾角不等,最小的那種3厘米大的紙葫蘆批發價每個6分,甚至要賠本經營,許多藝人現在都紛紛轉行了。紙葫蘆老手藝人王波也告訴記者:“會制作紙葫蘆的手藝人年齡都很大,現在有這種手藝的人越來越少了,想收個徒弟傳手藝都成了難事。南小六道街動遷後,雖然部分手藝人把作坊搬到了豐潤街和南八道街,但仍有很多人就此轉行了。”
成立行業協會謀求創新
困難中求變
記者在走訪時發現,目前道外區紙葫蘆作坊各自為戰,沒有一家注冊商標。而面對現在外埠產品衝擊,傳統工藝無人繼承的局面,這樣下去是萬萬不行的。為了發展,道外區紙葫蘆制作行業必須團結起來,目前,豐潤社區正謀劃成立紙葫蘆協會,並注冊商標。
豐潤社區主任張秀華告訴記者,“以前,紙葫蘆作坊都是各自經營,單打獨斗,一旦有外埠同類產品進入,市場份額很容易被侵佔。”為了保護道外這一特色產品,目前,社區正在征求“葫蘆匠”們的意見,謀劃成立一家紙葫蘆專業協會,讓這些單打獨斗的經營者聯合起來,統一商標、統一紙張、統一工藝技巧,並聘請民俗專家,對紙葫蘆的外觀進行創新和設計,形成具有民俗特色的手工藝制品,再利用現代營銷模式,讓道外紙葫蘆提高知名度、美譽度。更重要的是,協會組建之後,要在社會上征集一些愛好手工藝技巧的市民,將這一技術傳授給他們,讓這種傳統手工藝得以傳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