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23日訊 題:【“我的中國夢”系列報道之十一】盛雲鶴:大棚裡捧出“金蛋蛋”
王克舉 記者 楊林川
“我的夢想就是弄好大棚,捧出‘金蛋蛋’。俺來年要再建設10棟暖棚,在增收致富的同時,發揮‘土專家’的帶頭作用,帶領全鄉從事棚室生產的農戶一起創業,把所學的技術傳授給全鄉棚室戶,讓所有農民都成為老板。”在棚室裡忙碌的盛雲鶴,朴實的話語裡充滿自信。
盛雲鶴向記者展示香瓜。東北網記者 楊林川 攝
盛雲鶴,大慶肇源縣福興鄉一名普通農民,他因經營大棚香瓜一分地產出一萬元而聲名遠播。在他的引領下,全鄉掀起了棚室“種植熱”,福興香瓜也成為當地一張響當當的名片。
“我是肇東的,給我准備4箱香瓜。”“我是大慶的,給我准備10箱香瓜。”記者見到盛雲鶴時,他正在暖棚裡忙著給客戶摘瓜。盛雲鶴告訴記者,雖然今年的香瓜價高達40元一斤,但求購電話不斷。
走進盛雲鶴的暖棚,濃郁的瓜香撲面而來。他告訴記者,從2008年初期的僅4棟冷棚發展到現在的30個暖棚,香瓜品質也在隨著規模的擴大而持續提高。“他的香瓜,成熟早、產量高、杠口甜”,作為盛雲鶴的“徒弟”,同鄉崔岩松這樣評價“師傅”種的瓜。
崔岩松告訴記者,有關棚室生產的經驗,盛雲鶴編成“日歷”,懸掛在棚室門口,供村民學習、借鑒。在盛雲鶴的指導下他的香瓜種值經驗、方法越發豐富,現今還種上了草莓、油桃、毛桃和蟠桃等水果。
前幾年,盛雲鶴引進的鋸末子育苗法在本地鋪開,家家戶戶育的瓜苗都很壯實。眼見育苗優勢丟了,作為師傅的老盛急了。經過潛心研究、試驗,今年他的“新武器”問世———嫁接吊蔓高密度栽培。
“這項新技術能有效利用棚室資源,提高效益。靠這手,我就能收入30萬元,全村都學我這法子,整體收益更驚人”。
據了解,棚室經濟熱火以來,先後有20多項新技術在福興開花結果,增創產值近千萬元。棚室生產是細活兒,對拿慣了鋤杆子的盛雲鶴是個挑戰。憑借耐心、精心和恆心,他把棚室果蔬產業搞得紅紅火火。
采訪中,他向記者道出“心經”:侍弄棚室雖然沒什麼累活,但有事沒事都得到棚室轉轉,看看溫度、摸摸濕度、瞅瞅花、瞧瞧葉,棚子少的那陣子,每一棵苗的狀況都掌握,現在棚子多了,但每個棚子的情況都了如指掌。“火候”把握好了,產出的果菜纔既有產量又有品質。
盛雲鶴說,每年有四個生產周期,他的30棟大棚,第一茬以香瓜為主,每棟棚室可純收入18萬多元;第二三茬以西紅柿為主,每棟棚室收入為5萬元;第四茬種植小蔥,每棟可收入3.5萬元。去除全部成本費用,棚室生產每年可實現純收入120多萬元。發展棚室經濟不但讓他嘗到了致富的甜頭,還讓他獲得了社會的認可。
現在,福興鄉棚室已經發展到了2852棟,產品也有了“身份證”,並有了自己的合作社、果蔬加工廠、品牌,實現了“農超對接”。“政府為我們提供了相當多的優惠政策,這些機遇是過去不可想象的,發展棚室經濟我們信心倍足。”盛雲鶴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