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當前的位置 : 東北網  >  東北網黑龍江  >  黑龍江綜合  >  科教·就業  >  科教
搜 索
機器人真的在搶人『飯碗』
2013-05-25 12:24:23 來源:東北網-新晚報  作者:張磊 劉洋陽
關注東北網
微博
Qzone

  智能教學機器人(資料片)

  東北網5月25日訊 電影《我,機器人》裡描繪的機器人做飯、收拾家、遛狗、哄孩子的智能生活正向我們走來。不過,先看一組事實:東風二汽的一個AGV運輸機器人已經讓3個搬運工和1個司機丟了飯碗;佛山一家瓷磚廠裡,“Delta”機器人全面接管了分揀工作;海洋工程中的切割和焊接工作中,機器人則徹底把人類趕走了;餐飲機器人和助老機器人今年將量產,3萬元一個的價格也許會讓更多的服務員和保姆失去工作……

  哈南工業新城機器人產業園剛剛開建,可園區企業的機器人已經吹響了“反攻人類”的號角。在為人類生活帶來便利之前,機器人沒准兒已經先搶走了我們的飯碗。


  機器人“服務員”將菜品送到客人餐桌前。

  餐廳“保安狗”正在巡視現場。

  機器人餐廳裡,“大廚”正在煮餃子。

  機器人服務員:3萬一個賣技又賣萌

  今年初,《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了哈市中央大街機器人餐廳的新聞,見多識廣的英國網友表示“很傻眼”。中國網友總結說:這幫機器人賣技又賣萌,煮餃子、做面條,能送貨,乾活不利索的蹲門口迎接客人。

  這個餐廳是海鷹機器人制造有限公司的“副業”。公司總經理劉哈生告訴記者,經過一年的實際運營,這套包含了煮水餃機器人、煮面機器人、炒菜機器人、地面送餐機器人、空中傳菜機器人、迎賓機器人的餐飲系列機器人今年將在哈南量產。

  以後,服務員跟老板談條件時最好慎重一點,因為這種不吃不喝不休息,不要保險不求加薪的機器人,一個纔3萬元。“基本是一個傳菜員一年的工資,一般餐廳都能接受。兩塊錢的電費就能讓機器人連續工作10小時,一個服務員一天的飯錢也比這多。”劉哈生說。

  除了機器人大廚,劉哈生還開發了機器人保姆,也將於今年量產。這款全新的助老機器人可以隨時為老人測量血壓、心跳,並將這些數據記錄保存,一旦這些指標有異樣,機器人還能向老人的兒女發出短信預警。

  它還可以代替子女陪老人到公園遛彎。只需帶著機器人將老人遛彎的路線走一遍,下次它就能自己帶老人散步了。劉哈生認為,機器人不過是高智能的家用電器,他計劃後年讓自己的機器人走進家電商場,“3年內機器人走進我們的生活毫無問題,到時價格還會更低。”


  “大力水手” ▲一個AGV運輸機器人能頂三個搬運工、一個司機和一輛運輸車。

  運輸機器人:一“人”能頂4個人

  劉哈生描繪的未來生活讓人向往,但在業內卻被認為是“不務正業”,“與其說是機器人,不如說是電動玩具。”哈爾濱智的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副總經理董敏認為,工業機器人開發纔是王道。

  智的公司開發的“Delta”機器人是專門做分揀和擺放工作的,它能將一副撲克牌按不同花色分揀成4堆,還能在一堆顏色雜亂的塑料瓶中准確地將綠色瓶子揀出。這種機器人可在垃圾處理、陶瓷、食品等行業廣泛應用,佛山一家瓷磚企業已在使用這種“Delta”機器人。

  被稱作“AGV”的智能導航運輸機器人的功能更強大,這個長不足1米,高只有30多厘米的機器人能按照汽車生產流程,將汽車零配件准確無誤地送到指定生產線上。一個AGV能頂3個搬運工、1個司機和1輛運輸叉車,“以每人每月3000元工資計算,一年的人工成本就是14.4萬元,刨去機器人日常維護費用,一年能為企業省10多萬元。”

  機器人的最大優勢並非省錢,而是生產效率的提高,董敏告訴記者,去年公司給湖北十堰的東風二汽做了一套價值60多萬元的AGV運輸系統,“之前是7分鍾裝一臺車,上了AGV之後變成5分鍾裝一臺。原來一天裝50輛,現在一天70多輛。生產效率的提高帶來的效益,讓東風二汽在半個月就收回了購進AGV的成本。”


  超級焊接工▲哈飛汽車生產線的焊接機器人能不眠不休地一直工作。

  海洋焊接機器人:徹底將人“攆”上岸

  在分揀、運輸這樣技術含量較低的工作中,機器人只是部分替代人工,可在某些特殊領域,機器人已經徹底把人類趕走了。

  哈爾濱行健機器人技術有限公司主要研發用於切割、焊接工作的機器人,“在這個需要高精度的行業裡,機器人的作用是人無法替代的。”行健公司總經理、哈工程大學工業機器人與機器視覺研究所所長王宗義說。

  切割焊接機器人主要應用於海洋工程、化工壓力容器和橋梁等行業,王宗義說:“機器人可以依據輸入的參數,自動生成運動軌跡,在圓管的坡口切割上相當精確,避免了人工誤差。”

  旁邊的焊接機器人正在焊一個巨大的壓力容器,厚厚的鋼板被卷成“大大泡泡卷”的形狀,機器人用自己的電焊手臂將接縫處焊死,“幾十圈的焊接必須一氣呵成,而且對精度要求極高,人工焊接根本無法做到,但對於機器人來說卻是一項非常簡單的工作,而且不會腰酸背痛。”

  如今,在中國首座400英尺自昇式鑽井平臺、中海油海洋平臺等項目中,都已經出現了行健切割焊接機器人的身影。

  依托哈南工業新城,哈經開區規劃闢建3平方公裡建設機器人產業園,一期已於5月1日前開工,建設15萬平方米的起步區。目前,哈經開區已經與10家國內外機器人企業達成了合作意向,包括哈工大高性能殘疾人假手項目、哈工大潔淨精密傳輸機械手項目、哈工大電信抓線機械手項目、哈工大展達機器人項目、哈爾濱工程大學行健機器人項目、哈爾濱工程大學水下機器人項目等。

  哈南工業新城

  機器人產業園

  人力成本攀昇

  讓機器人開始搶手

  機器人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替代人工,從企業的產值預期便可見一斑。智的公司今年1月纔在哈經開區注冊成立,就已拋出年產值1000萬的豪言,“這只是較保守的估計,一汽大眾、北汽福田這些大企業都是我們的客戶。機器人的市場太大,業內的普遍看法是,只AGV這一項就有百億的市場。”董敏說。

  董敏表示,人力成本的不斷攀昇,使制造企業引入機器人的想法越來越迫切,“特別是那些高危、高污染行業,南方的垃圾處理廠5000元工資都招不上來人。”在5月15日-17日舉行的國際機械裝備博覽會上,30多家制造企業與其達成合作意向,想要購買“AGV”。“Delta”機器人也受到眾多企業關注。

  然而,人力成本既是機器人行業發展的墊腳石,也是絆腳石。董敏告訴記者,智的公司已經聯手新財富(澳門)論壇組織,在珠海建立銷售中心,之所以采取這種“南店北廠”的運營模式,是因為東北企業對機器人的使用並不積極,“目前的機器人市場存在這樣一種趨勢——私企比國企積極,南方比北方積極,哈爾濱機器人企業的客戶主要都在南方,由於本地人力成本較低,家門口的企業對機器人的熱情不高。”

  哈飛汽車一位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在對精度要求較高的焊接工序上,哈飛汽車已全部使用機器人,但在運輸上,目前還以人力和叉車為主。原因是,機器人投入太高,人力在成本核算上更經濟。

  生產企業的態度堅決,但董敏並不擔心,“兩三千塊錢的工資能開多久?人力成本必然越來越高,可是機器人的成本卻在不斷下降,還怕他們不用機器人嗎?”

首頁  上一頁  [1]  [2]  [3]  [4] 

責任編輯:齊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