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北網5月31日訊 因為每戶每月十幾塊錢的電梯費收繳率不到一半,道裡區河江街48號樓內的12層電梯不得不每天早、中、晚定點開。如今,收費難—乘梯難—收費更難,在這棟樓內已成惡性循環。
12層樓電梯每天開3次
昨天上午,記者來到河江街48號樓內,在一樓轉了一圈,除找到樓梯間和兩個被鎖起來的黑漆漆的大鐵門外,沒有發現電梯的蹤跡。經一位從樓梯間走出的居民指點,記者纔知道兩個鐵門後就是這棟樓的兩部電梯。
家住5樓的王大娘告訴記者,這棟樓是從1986年開始進戶的,每層樓內有8戶人家,現在電梯每天分3個時段開,分別是6時—8時30分、11時—13時30分、16時—20時30分,其他時間只能爬樓梯了。“我家在5樓還好,那些住在更高樓層的鄰居們,晚上如果沒有重要事情幾乎很少下樓。”
收費率未過半電梯保養難
記者在一樓門廳內找到了這棟樓的電梯管理員。管理員介紹,樓內兩部電梯只有一部運行,他每天按點准時開電梯。“電梯運行和維護需要一定費用,安檢、磨損、換件的開銷都不小,卻收不上來電梯費,都得公司墊付。所以只好用這種辦法減少電梯的使用,降低損耗。”管理員說。
該樓物業由市物業供熱集團直屬機關房產經營分公司負責。公司負責人王經理告訴記者,這棟樓現在用的兩部電梯是1996年開始運行的,現在的電梯收費標准是5年前制定的,4-7樓每月10元/戶、8-12樓每月15元/戶。但從該公司接手後,電梯的收費率就沒超過50%,每年虧損都在萬元以上,如果不定點運行,各種支出將會更多,公司也很難承擔。
靠服務能否打破惡性循環?
居民為何不交費?負責該樓的收費員說,上門收費時,部分住戶以電梯使用不方便、不及時為由拒絕交納;但這部分居民在定點開放時也照樣乘坐,這又使已經交費的居民心裡不平衡,認為不交錢也能坐電梯,使得電梯收費率越來越低。一位不願透露姓名的居民則表示,不交電梯費是因為電子單元門不好使、樓道衛生差。
為打破“收費難—乘梯難—收費更難”這一惡性循環,物業部門曾試圖以保本運行為目標,適當提高收費標准以便全天開放使用電梯,但部分年紀大的居民則認為,目前的定點運行可以滿足他們的需求,因此不同意上調電梯費。
“盡管面臨著各種難題,但我們下一步仍准備通過提高物業服務水平,免費為居民安裝電梯刷卡控制裝置等方式,來促動居民的交費意識,實現電梯正常運行,使惡性循環變成良性循環。”王經理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