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6月18日訊 日前,《2013中國大學生就業壓力調查報告》發布,調查顯示,今年是近四年來大學生就業壓力最大的一年,平均期望月薪從去年的4592.5元,降為3683.6元,降幅近千元。人增、崗減、降薪成了2013年就業的新代名詞。大學生就業難問題為何如此突出?為什麼出現“招聘難、就業難”並存的現象?大學生就業到底難在哪兒?是社會的問題,還是自身的問題?是理念的問題,還是對接的問題?連日來,記者走進我省招聘會、大學校園和用人單位,試圖尋找答案。
進入6月,面對高校畢業生699萬的數字,“找工作”依然是個熱門話題。在剩下的最後一個月裡,高校畢業生能否找到自己的出路,擁有自己的“位”來?近段時間,記者奔走在我省招聘會、高校、企業之間,直擊就業大軍中的種種問題,類似像往年“盲投簡歷”、“要男不要女”這樣的老問題仍然存在,而像專業限制、個人綜合素質評斷這樣不算太新的問題逐漸凸顯,“總之是供需雙方的問題越來越‘細化’和‘專業’。”某高校就業指導中心的老師如是說。
問題一
專業是否受限還看個人綜合素質
談及“社會學”這個專業,概念有些寬泛,哈工大人文學院社會學系2009級學生任蕾覺得這個專業“給人增加了‘談資’”,在校期間,專業學科設置是心理學、人力資源管理、組織社會學、統計學、社會學研究方法、中西方變遷史、中國古代思想史等等,“什麼都懂一點,但卻不精。”任蕾說。
即使是頂著“哈工大應屆畢業生”的頭銜,任蕾也不敢說自己的工作找的能有多順利,她覺得自己佔到的“便宜”無非是可以參加學校的專場招聘會,不用辛苦跑外而已,“這點毋庸置疑,每年很多名企都來我們學校設專場招聘會。”任蕾說。對自己所學的專業,任蕾道:“好多企業的招聘要求裡,根本就沒有‘社會學’專業這個檔,在投簡歷這關就把你拒之門外了。”
回憶自己的求職經歷,任蕾覺得所學專業確實受到一定限制,“能投簡歷的地方很少。”任蕾說。最後求職成功,她覺得還是看個人的綜合素質。任蕾大學四年,拿下了國貿專業的雙學位,“一是對經濟感興趣,二是有備無患吧,我知道社會學這個專業不好找工作。”任蕾告訴記者。去年9月中旬,華為技術有限公司來哈工大設專場招聘會,傾向於大型企業的任蕾去了這場招聘會,“這是財經類的專場招聘會,企業方需要的是會計、融資、投資、財經管理等方向的人纔,從專業上來說,最初我是被拒絕的。”任蕾說。然而她並未放棄,搜集該公司曾經的筆試考題,熬夜分析准備,面試時拿出自己的“有備無患”,“我是學社會學的,但是我有國貿專業的雙學位。”她對面試考官這樣說道。這場招聘會收到2400多份簡歷,面試了5輪,學社會學的任蕾是最終簽約的22人之一,企業方稱“看中了她的學習能力和向上力量”。
這並不是任蕾求職路上的最終答案,同年11月末,她拿到強生(中國)醫療器材有限公司管理培訓生的“入場券”,是最終哈爾濱地區簽約的2人之一,可以拿到每年12萬~16萬元的年薪。兩個大型企業求職的成功,任蕾說:“學校確實給了我們便利,你也知道這些公司只在哈工大設專場招聘會。”她更多認為這是個人的綜合素質贏得了求職的成功,修雙學位、參加社團活動等讓她學到了很多東西。
問題二
綜合招聘會“盲投”火爆背後缺少“親密接觸”
目前這個時間段,簽約成功率較高的高校招聘會已經基本結束,更多的畢業生湧入我省各級各類人纔市場。在今年人纔市場舉辦的招聘會上,記者發現以往備受青睞的大型綜合招聘會的簽約率並不高,一場近日舉辦的綜合招聘會上,雖然吸引了大量的招聘單位和應聘者,但是僅有不到6%的畢業生找到了工作。很多招聘企業和找工作的畢業生都表示,“火爆”大型招聘會背後,缺失的是招聘“雙方”的親密接觸。
“同學,我們這裡只要生物工程方向的碩士,你是本科生,我們不招的,把簡歷拿回去吧,別浪費了。”南京某制藥公司的招聘人員對一位投完簡歷轉身離開的學生說。可是這個學生似乎沒聽見,匆匆的到下一個展位投簡歷去了。這是記者近日在哈爾濱中高級人纔招聘會上看見的一幕。該公司的招聘人員稱,在全國進行巡回招聘時,每個省都有很多這樣“盲投”簡歷的畢業生。
記者追上了那位學生,問他為什麼這樣“盲投”簡歷。他告訴記者,“參加這樣綜合的校外招聘會,基本上是見到展位就投簡歷,很少看要求。有了考試機會,再了解單位相關信息。”采取這種“遍地開花”戰略找工作的畢業生還真不少,盲目碰運氣,而不是用心找工作是在社會人纔市場上找工作的應屆畢業生的普遍心態。
對於求職者這樣的行為,一些企業,尤其是一些南方以高新技術為主的企業感到很無奈。上海陸家嘴軟件園中一家網絡技術公司的招聘人員對記者說,他們的目標是招聘學歷較高或有經驗的高級編程人纔,可是卻來了很多本科生提交簡歷。“本來以為可以和應聘者進行‘親密接觸’,可是現在已經被淹沒在簡歷的海洋裡了,連投簡歷的人臉都看不清。以後我們會更多的選擇中小型的專項招聘會。”
記者在采訪中發現,很多技術密集型企業願意進行小型專項招聘會。黑龍江省大中專生就業指導中心的工作人員認為,目前中小型招聘會更受歡迎,因為用人單位和應聘者可以充分交流。而專項招聘會,專業比較集中,用人單位和畢業生的目標更加明確,雙方達成意向的比例比較高。
問題三
供需雙方“不搭調”你的柔情我永遠不懂
記者在撫順街的哈爾濱人纔市場認識了一位“特別”的應聘者林麗。說她特殊,是因為她找工作的方式。林麗是哈爾濱市第十三職業中學酒店管理的畢業生,她想找份服務員的工作。可是在各個大、中、小飯店的招聘展位前,她一不問工資待遇,二不問飯店的規模位置,上來就問,“你們飯店的菜好吃麼?你們飯店特色菜多嗎?”等問題。這讓招聘的飯店摸不著頭腦,也不願意理會她。
看她走遠了,幾個飯店的招聘人員偷偷地說,“這一看就是一個90後,有用的一點兒不問,就知道吃,肯定乾不長。”記者一路跟著她,一路聽見許多類似的“非議”。
當從記者處得知對她的評價後,她感覺很委屈。“要想簽工作,我在學校就簽了,很多大飯店到我們學校要人,待遇都很好。但是我根本不在乎待遇,也不在乎飯店的規模大小。我學的是酒店管理,同時還兼修了營養師的資格認證。我就想找一個能做出美食的飯店,一邊工作,一邊研究美食和營養的關系。我現在剛畢業,希望從最基礎的乾起,在餐廳能學以致用,以後也可以向營養師和管理層的方向發展。”
有類似遭遇的還有我省某大學藝術學專業鄒磊。他近日參加了一份時尚雜志的面試,為了能夠給面試考官留下深刻的印象,他特意“裝扮”了一下自己。記者看到他時,他穿了緊身的牛仔褲,上身穿了一件白底略肥的彩色襯衫,還搭配了一條白色的絲巾,一副時尚達人的模樣。他對自己的裝扮很滿意,對於這份工作也是志在必得,但是最後卻鎩羽而歸。
記者采訪了這家雜志社的招聘人員,他們對鄒磊的印象很深,工作人員說:“他是肯定得不到工作的,來面試也不知道穿的正式一些,缺乏起碼的禮儀。”
鄒磊得知他沒有得到工作的原因時,感覺很懊惱。“我是特意這樣穿的,因為對方是時尚雜志啊,怎麼會因為時尚而拒絕我呢?”
而當記者告訴該雜志招聘人員鄒磊如此著裝的原因時,他們都很驚訝。人力資源部的負責人搖著頭說,“這個畢業生各方面都挺優秀的,我們就是覺得他不懂規矩纔拒絕他的,原來他還是為我們著想。”
問題四
創業容易堅守難信念支橕太重要
“實在找不到工作,我可以自主創業啊。”采訪中不願透露姓名的某高校畢業生說道,他也說出了很多找不到工作學生的想法。殊不知創業容易堅守難,信念的支橕是很重要的。2010年碩士畢業的肖開貞這樣對記者說。
現實很殘酷,肖開貞沒有遇到電影《中國合伙人》中瀟灑的孟曉俊和王陽,只有她自己堅持到了最後。肖開貞畢業於哈工大管理學院國貿專業,學習成績優異,畢業當年她已經在老家江西贛州找到一個重點中學老師的職位。然而一直想創業的她,留在了哈爾濱,和兩個同學開起了教育諮詢公司,剛開始時,說是公司,不如說是補習班,租了復華小區不到90平方米的房子,幾張桌椅板凳,三四十個學生,三個年輕人開始了創業之旅。
“半年之後,她們就離開了。”肖開貞遺憾的說。由於創業積累期太長,看不到直接效益,兩個同學離開時,肖開貞沒有反對。
“我堅持下來是因為我做了自己喜歡的並且擅長的事情。”肖開貞說。有著在哈爾濱一些教育機構的任職經歷,開展了獨特的教學方法“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更重要的是授人以欲”,“就是學習的欲望和渴求。”肖開貞告訴記者。於是三年之間,她的教育諮詢公司在業內小有名氣,“全程學習顧問”這一專有名詞是她創辦公司的特色,針對少兒、小學、初中、高中英語等方面做教育諮詢和出國諮詢,她的教學方法得到家長和孩子的認同。
“並不想多說創業路有多難,它確實不容易,但一定要知道自己在做什麼,不要因為找不到工作,而把創業當作是一條退路或者一條出路,如果沒有堅定的信念,你一定支橕不下去。”肖開貞經常回學校的創業講壇給學弟學妹講授她的創業經,這是她最常說的一句話。
專家解析不要因為不理想而不去就業
就業難的原因到底有多少?近日,記者采訪了哈爾濱工業大學人文學院社會學系教授唐魁玉。“我覺得大擴招是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唐魁玉開誠布公的說,“人多,提供的崗位卻不多,尤其是白領崗位,供需可能達到平衡嗎?”
全球經濟不景氣,是就業難的一個背景因素,唐魁玉舉了一個例子,“哈工大是211院校,也是985院校,更有航天特色專業,四五年前,我們學校的畢業生可能連大連、沈陽這樣的城市都不會選擇。但現在因為經濟不景氣,很多企業提供的崗位越來越少,甚至不再招人了,所以我們的學生也開始選擇這些城市就業了。”
“其實學生、學校、用人單位都有一定問題。”唐魁玉說。首先是學生,期望值過高,“薪水低,不願意去;中等城市,不願意去;找不到工作,考研、考公務員。”唐魁玉說,“基本是這樣一個現狀。”
“薪水低,我省本科生的底薪也就2000元左右,可能連一些在飯店端盤子的打工者都比不上。再說選擇城市的問題,這些年有所改善。因為在一線城市的生活水平、消費太高,所以很多人選擇留在二三線城市。另外,一些二三流大學的學生由於不好找工作,選擇了考研、考博,其實也只是把就業的時間推遲了一年半載而已。”唐魁玉告訴記者。
其次是學校,唐魁玉稱,培養大學生的方向及大學生所應該學習的內容和社會的實際需求是脫節的,教學內容不適應就業,專業設置不合理,脫離了市場需求,有些學校為了追求招生率,還在不停地招生。
從用人單位來說,為了節約培訓成本,過分強調實際工作經驗,希望帶來最大化的效益,“但是一個剛畢業的學生,剛出校門,他的經驗肯定是少之又少啊。”唐魁玉說,“其實,用人單位忽視了大學生的潛力和可塑性,經驗總是在實踐中培養起來的,大學生有較高理論水平,只要經過短期實踐即能勝任工作崗位。”另外,用人單位從自己的利益出發,自然會出現性別歧視、戶籍歧視等問題。
“當然,我們也不可能忽視社會因素,家裡通過人情網‘安排’工作的人不在少數。”唐魁玉說。
“最後想說的是,其實還是那句老話,不要因為不理想而不去就業,你可以先積累經驗等非智力因素。舉個不太恰當的例子,讀莎士比亞,不見得馬上就能用上,但終歸有一天莎士比亞能發揮它的價值。”唐魁玉笑著說,“二三線城市也不錯,小企業也提供了很多崗位,作為就業大軍中的一員,不要只盯著那些‘高富帥’的大企業,你得先有個‘活兒’乾。”
鏈接:
國外大學畢業生放低姿態進職場
【美國】公務員缺乏吸引力
美國大學生的就業領域大多集中在社會服務部門和公司企業。進入公共行政管理領域、即“公務員”系統的,只有3%左右。在萎靡不振的經濟形勢下,絕大多數畢業生會重新審視自己的職業發展規劃,嘗試轉型,或者放低姿態,從一份兼職或沒有報酬的實習工作做起,以積累工作經驗和人脈資源,為將來正式步入職場做准備。與沒有正式工作相比,成為“啃老族”、無法獨立生存纔是令許多美國年輕人最為難堪的標簽。
【德國】實習總比呆在家裡好
“德國迎來大學畢業生就業黃金期!”不過,大學畢生也有找不到工作的。對此,他們並沒有自暴自棄,而是努力進行各種培訓,或者進行“免費實習”。柏林洪堡大學畢業生麥克說,他目前在柏林一家博物館實習,在6個月實習期內,沒有分文報酬,無保險、無假期,還不允許請假。但他認為,實習總比呆在家裡好,說不定實習後可以成為正式員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