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龍江日報7月1日訊 “家家有老人,人人都會老”。目前,我省60歲以上老年人口已達581萬,約佔總人口的15.15%,如何公正的對待這樣一個日益龐大的老年群體,如何有效的保護他們的合法權益,這是擺在我們所有人面前的一個難題。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以下簡稱《老年法》),將於今日起施行,該法的頒布將推進我國依法養老進入一個新的階段。
“找點空閑,找點時間,領著孩子常回家看看……”1999年,隨著央視春節晚會上同名歌曲的唱響,“常回家看看”這幾個字以一種溫情的排列方式走入大眾的視野;14年後的今天,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老年人權益保障法》頒布,其中“精神慰藉”一章中特別強調“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要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人”,同時指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常回家看看’正式入法”,被認為是此次新《老年法》修訂的一大亮點,由此“常回家看看”再一次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老人很理解:不常回家有情可原
“最盼望過周末了”雖然已經退休多年了,可是哈爾濱市道裡區的李阿姨表示,她跟上班族一樣盼望過周末,因為“姑娘兒子都是上班族,平時都忙,就周末能有時間回來看看我。”
今年65歲的李阿姨是一位空巢老人,老伴10年前去世後她就一直自己住在道裡區的老房子中,她的一兒一女也都定居在哈市,平均一兩周來看老人一次。“我身體挺好,自己一人倒也住慣了,可老是一人也寂寞,感覺房子變大了,家裡空落落的,想孩子,想孫子”。李大媽每個月都有2000左右的退休金,兒女們也會不定時的給老人些孝敬錢,家裡水果、保養品也都是不斷。“我都這麼大歲數了,花能花多少,吃又能吃多少,我自己的錢就夠我花了,每次都不讓他們買東西,還非買,其實能多來看我幾趟比啥都強啊。”李阿姨表示如果哪個周末姑娘兒子兩家六口正好都趕回來看自己,那就是最開心的時候了,“他們啥都不用乾,把我做的一桌子菜都給吃了就行了。”不過這樣開心的事一年也就兩三次吧,有的時候“運氣不好,這個加班那個考試的,一兩個月就都我一人”。可就這樣,她的老鄰居好姐妹唐阿姨還是羡慕不已,“至少離得近,想的緊了你自己也能跑去看看。”唐阿姨只有一個兒子,還是在國外,已經近兩年沒有見面了:“每次說回來,提前半年我就開始一天一天地算日子了,回來沒呆熱乎呢就走了……”唐阿姨表示每次兒子走,她和老伴都感覺被“閃”了一下,小半年都開心不起來,等到再次確定兒子歸期的時候,兩位老人纔能回到數日子的好心情中。飽受思念之苦的兩位老人卻都表示理解孩子的苦衷,不會真的跟兒女計較,更不會以此就上告法庭。“去年孩子小就沒回來過年,今年跟我說了一定帶我的小孫女回來見我……”孫女還沒見過爺爺奶奶,自己也兩年多沒見到兒子了,但唐阿姨卻表示:“離親人都這麼遠,就他們年輕人在國外打拼也不容易,哪有那麼多時間和金錢常回來啊。”

雞西市公安局民警趙維學為85歲癱瘓老人剪胡須。
大慶市薩爾圖區開展新《老年法》宣傳活動。
子女有苦衷:壓力大距離遠沒假期
30歲的李先生父母住在哈爾濱市平房區,自己在南崗區做生意,平時和父母見面的機會很少。“我是做個體買賣的,沒節沒假,每月房租還貸的壓力也不小,有的時候忙得連吃飯都忘了。”李先生表示擠出更多的時間回家看看實在有難度。
相比而言,做行政工作的王女士不能常回家看看的“苦衷”更為曲折。她老家是河北的,丈夫老家是山東的,兩人在哈市安的家。這樣距離遠工作忙,只有過年能回家,矛盾就產生了,雙方都是獨生子女,到底回山東還是河北成了家裡吵架的導火索。“老人都盼了一年了,回哪邊另一邊都傷心,時間又短,兩邊跑就都扔路上了”。王女士坦言因為這個問題自己和丈夫都吵到要離婚,最後協商的結果是:“輪流來,一年一邊。”王女士表示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了,“每次打電話父母都說讓我們安心工作,沒必要常回家,但是我知道他們心裡還是渴望我們回家的,可現在競爭壓力這麼大,為了各自的發展,我和老公都以工作為重,假期很少,實在是沒有常回家看看的條件。”
哈爾濱市道裡區教育局離退休辦組織老教師參加文藝匯演。

松花江畔舉行感黨恩·千名老人健步走活動。
專家:孝心不能簡單以一年回家幾次界定
雖然因為距離遠工作忙,不能在父母膝下盡孝,但王女士每周都會給父母打電話噓寒問暖,每年也要買不少東西郵回家孝敬父母。“雖然不在身邊,但是還可以通過電話、網絡、電子郵件等方式與老人溝通,也是履行了對老人精神贍養的義務,甚至可以委托親友照顧老人、代送物品,也是盡到了孝心,並不一定要非跑回家看看。”省法律援助中心副主任張海燕告訴記者,新《老年法》中第十八條明確規定“家庭成員應當關心老年人的精神需求,不得忽視、冷落老年人。與老年人分開居住的贍養人,應當經常看望或者問候老年人。”這條充實精神慰藉的規定,是強調關心老年人精神世界,不能只簡單理解成“常回家看看”。“有的子女雖然常回家看看,卻對老人絲毫不關心,冷言冷語甚至虐待老人,回去也是為向老人索要財物,這樣的常回家又有什麼用呢?”
針對“常回家看看”難以量化及操作的質疑,張海燕也進行了解答。“因為《老年法》是一種倡導性法律,具體細節不可能規定的很詳細清楚,新《老年法》明確常回家看看更多的是為強調倫理道德的正義性。其實常回家看看本就是一種應盡的孝道,不能強制規定多久看一次,這要看實際情況,有條件的可以多看看,沒條件的就少看看,我想大多數老人都是能理解兒女難處的。”張海燕表示,孝順應該是關心老年人的精神世界和內心需求,而不能簡單用一年回家幾次來界定。
張海燕自己本身就是空巢老人,“姑娘去了深圳工作,那裡生活節奏快,她工作特別忙,去年過年是我和老伴飛過去看的她,姑娘可高興了。”張海燕表示,豐富老年人精神生活不能光靠子女常回家看看,老年人自己也可以采取多種方式“自救”:“年輕人沒時間,老年人有空閑,如果身體允許,完全可以去看兒女,共享天倫。”另外很多老人缺少業餘愛好,視兒女為主要的精神寄托,纔會特別渴望子女回家看看。“上上老年大學,培養興趣愛好,走出家門多交朋友也是老年人打發寂寞充實自己的好辦法。另外新《老年法》提出:用人單位應當按照有關規定保障贍養人探親休假的權利。這也為子女常回家看看提供條件。”
圖片除署名外均由省老齡辦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