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報7月3日訊 阿城亞溝摩崖石刻是目前我省保持最完整的摩崖石刻畫像。它被發現已有七十多年。近日,哈師大社會與歷史學院副院長李秀蓮教授和文學院副院長孫時彬教授等人在對摩崖石刻進行考察時,發現了一個“文字形符號”。孫時彬說:“這個‘文字形符號’可能是雕刻者的落款,若真如此,則此處‘漢字’將成我國古代東北地區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滲透交融的實證。”

亞溝摩崖石刻男像
據悉,亞溝摩崖石刻屬於金代文化遺存,是金源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目前中國保持最完整的金代摩崖石刻畫像,於1988年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近日,李秀蓮、孫時彬等人在對亞溝摩崖石刻周圍裸露的岩壁考察時,意外地發現了一個似“大”又似“土”字的“文字形符號”。這個“文字形符號”寬9厘米、高7厘米,位於石刻的左下角,距離男像約5米,在刻像的保護欄杆外。刻字的石頭與刻像的石頭材質相同,而且“文字形符號”刻痕很陳舊,應屬於與男性刻像同時期的遺留。
孫時彬認為這可能是石刻作者的落款。他說,古代中國畫和文字書寫時是從右往左的,作者的落款在左側。如果把石刻視為一幅畫,那這個‘文字形符號’正好在落款處。”

被發現的“漢字”
據歷史記載,在金兵攻破汴京後,公元1127年,金帝廢宋徽宗與其子宋欽宗趙桓為庶人,並將徽、欽二帝連同後妃、百官以及技藝工匠、珍寶玩物等押送北方。1128年,被俘的宋徽宗、宋欽宗曾在金上京會寧府身穿素服跪拜金太祖廟。
孫時彬說,“我有一個大膽的設想,當時有大批的工匠進入金上京,即現在的阿城一帶,石刻可能也有他們的功勞,但由於他們是漢人,不敢留下名字,只能通過這個“字”留給後人一絲線索。如果是這樣,亞溝摩崖石刻畫像與新發現的‘漢字’就構成了我國古代東北地區漢文化與少數民族文化相互滲透交融的實證。”
目前,對於亞溝摩崖石刻男女人物的族屬有多種說法。但李秀蓮新近提出了一個顛覆傳統觀點的說法——石刻人物是蒙古人,而非女真人。
李秀蓮說,男像的容貌特征更符合蒙古人的面容,蒙古人的面容特征表現為圓臉龐,高顴骨,圓下巴,細長眼。男像嘴部陰影很像胡須,且呈“八字”,蒙元時期,蓄胡者多為“八”字形。並且“刻像的袍襟被撩起,袍甬左繚(從右向左),掖於腰間。但穿右衽袍服的不是女真人,而是蒙古人。”李秀蓮說。









